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审计治理:公司战略研究中一个新视角

(一)研究缘起

公司战略作为全局性的长远规划,决定着公司的经营模式与财务目标。近年来,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财务决策行为及其后果逐渐成为公司财务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Ittner et al.,1997;Collins et al.,1997;Bentley et al.,2013;叶康涛等,2015;Higgins et al.,2015;刘行,2016;王化成等,2016;孙健等,2016)。然而,人们在探究“公司战略→财务决策”这一作用链条及影响后果时,仍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能否对不同战略定位下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行为发挥审计治理作用?相应地,公司管理层是否会出于公司战略定位的特殊需要而“未雨绸缪”,通过选聘具备特质的审计师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鉴于此,本书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系统考察公司战略如何影响财务决策行为以及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尝试厘清上述问题,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鉴于对公司战略与财务决策之相关关系展开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需要,本书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结合我国特定证券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考察公司战略定位差异对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同时在公司战略定位对财务决策的作用链条中,考察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及公司针对外部审计治理而体现出的审计师选聘策略。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将公司战略对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拓展到审计治理的视角之下,系统检验了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公司的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不仅提供了外部审计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经验证据,而且拓展了公司财务行为领域的文献成果,为未来深入研究公司战略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文献参考与经验启示。

第二,本书基于外部审计治理角度,从客户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个体3个维度出发,系统地考察了审计治理效应的内外部约束机制。研究发现在公司战略影响财务决策的作用链条中,审计治理效应的发挥受到客户公司层面特征(比如客户的重要性程度、客户公司的产权性质和“新老”客户关系等特征)、事务所层面特征(比如事务所轮换制度、声誉和行业专长等特征)和审计师个体特征(比如审计师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职务差异等特征)的影响,这对外部审计如何高效参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其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司审计业务的承接单位,应根据被审计公司的战略定位情况合理配置审计师资源,尤其是针对战略激进的公司,应分配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专家,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监督效率,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其二,签字审计师作为审计业务的实际执行者和主要责任人,应重视个人行业经验积累,培育个人行业专长,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行业专家。其三,证监会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作为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培育行业专长。一方面,可以有导向性地、分批次地培养具备行业专长优势的审计人才,逐步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积极发挥审计专家的监督职能,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现有“五年强制轮换”制度的基础上,应考虑审计师“非连续”任期的累计可能产生的独立性干扰效应,进一步完善审计轮换制度,确保审计监督职能的高效发挥。

总之,公司战略定位不同,其经营特点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公司财务活动自然也会受其影响。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作为典型的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直接关系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借助这些财务信息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能否发挥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亦是理论与现实研究中的困惑。故而,上述现实问题都是十分重要且亟须解答的。而且,我国是少数披露签字注册会计师信息的国家(地区)之一,广大财务学者有条件且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简言之,结合我国当前审计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研究公司战略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