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避抉择:风险、利益和信任
- 刘冰
- 1502字
- 2025-04-08 19:45:19
总序
随着信息化、城镇化及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越来越呈现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所论述的风险社会特征。自然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各种风险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自然伴侣。现代风险已不再局限于对单一个体、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它的负外部性在广泛地、急剧地扩散。生态破坏、核泄漏、化学污染、食品安全、新型传染病等各类风险一旦发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难以独善其身。伴随着人类社会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大多数风险日益成为公共风险,其损害后果的公共性日益增强。公共风险需要公共组织全面实施预警、防范、控制、处置等治理措施。
由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所提供的风险治理,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外部性、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传统公共风险治理主体单一,主要是政府一家独揽。政府组织形式以科层制为代表,通过政府不同专业部门分工、不同层级间职能划分以组织动员资源。政府风险处置模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市场化、社会化等措施。
但是,现代风险涉及专业的综合性、主体的广泛性、损害后果的严重性、处置手段的多样性等特征,并迫切需要引进第三方风险评估、绩效考核机制。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个人等各类主体之间形成新型的合作治理结构,共同应对公共风险。因此,应对现代风险需要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形成一种全面性的风险治理结构。
应对现代风险也需要对传统治理思想进行重构,形成全面风险治理文化。中华文明产生于东亚季风区,这一区域风雨不调、丰歉间杂、灾荒接踵,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不断斗争的历史。长期以来,东方农耕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风险文化,尤以知识精英阶层强烈的“居安思危”“忧患意识”为代表。历经多次文明碰撞与交流、民族荣耀与失落、社会动荡与变迁,甚至数次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都表现出绵延不绝的顽强生命力。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等古老文明,相继湮没于历史尘烟中,文明创造者不知所终,唯有中华文化始终薪火相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就是源于强烈的风险危机意识。但是,传统风险治理维护的是“家天下”的统治秩序,现代风险治理既关注社会和谐、政局稳定等宏观层面的传统风险,更着重以普通公民的生命、健康、财产等权利不遭受风险、危机、突发事件的威胁为宗旨。
本套丛书强调国家公共安全战略应该注重应急管理与综合风险治理的融合,凸显建立综合性风险治理综合体系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处于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特殊时期,各种自然灾害、技术不确定性、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等现代风险对政府转型、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防范,政府公共安全战略从应急管理为主转向综合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并重,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防,实现风险治理的制度化,从而在更基础的层面提高应急管理绩效。本套丛书借鉴国内外既有的风险治理经验,选择转型期中国若干重大风险治理案例及其风险应对实践,对中国风险治理的现状特点、治理方式、框架构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全面风险治理的模型、框架和方法。
本套丛书是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也是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委资助)近年来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有关研究工作也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教育部等机构的资助,在此我们深表谢意!除了近期出版发行的这些著作之外,我们还将陆续推出若干具体风险领域的应急管理研究成果,比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研究、社会风险治理研究、应急管理顶层设计研究等。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注我们的丛书,并及时给予指导与支持!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2020年2月
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