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研究
- 彭江
- 6847字
- 2025-04-08 18:43:45
一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新范式
(一)21世纪是质量世纪
著名学者弗雷热尔指出:“80年代的主题是效率,90年代的主题是质量。”[1]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预言:“如果20世纪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那么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2]著名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认为“质量是免费的”,“质量不仅是免费的,而且它还是一棵货真价实的摇钱树”。[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创立者费根鲍姆认为:“质量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4]《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明确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5]
质量具有综合性,是资源、技术、劳动、服务、管理等各个生产要素的综合集成,是各种行为及过程的终端成果,同时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质量具有根本性,质量决定着竞争力、效益、教育保障、民生公益。质量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追求质量永无止境,必须牢牢把握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6]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质量成为组织、行业、国家竞争的焦点,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质量水平、质量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全球治理、全球事务的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标准,质量发展的战略和具体制度安排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体制和发展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对中国来说,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质量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的论断,从1978年开始,国家每年9月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1996年,国务院发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在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说,我们的经济增长要实实在在没有什么水分的增长,是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的增长。[7]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质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当前,我们面临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质量工作正是主攻方向,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2007年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坚持质量第一方针,全面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水平。[8]2012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这是第二部从国家战略层面颁布实施的质量中长期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9],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并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10],从“就质量抓质量”到“抓质量谋效益”,是质量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6处提到质量,明确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质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11]当前,围绕质量变革,中国正在开展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质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我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质量工作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质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亟须提升宏观质量和社会质量。根据林卡和高红的研究,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安全指标、社会凝聚指标、社会包容指标和社会赋权指标,其中教育保障和教育质量是社会经济安全质量的二级指标之一,教育作为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包容指标的组成部分。[13]教育质量作为宏观质量和社会质量的要素之一,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教育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履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大使命,就需要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系统是教育体系的顶层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建设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等众多要求。建设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基础是建设教育强国尤其是高等教育强国。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先进科技的需求,归根结底离不开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工业革命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挑战越来越大。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一场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改革。21世纪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质量逐渐获得了“高等教育生命线”的地位,质量、效率、公平相统一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
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4]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末期[15],数量问题基本解决,质量问题已取代数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把提高质量、推动质量振兴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质量第一”,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发展重心,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推进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质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质量对于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意识逐渐萌芽并渐渐清晰,到目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形态。进入21世纪以来,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末期的必然结果。质量是兴教之道,是强教之策。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进步的标志。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建成“质量强国”的高度来抓紧抓实。我国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办更好的教育,办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归根结底,就需要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激发内在活力。
(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
总览世界高等教育20世纪以来的质量路径,可以发现两个显著的趋势。
一是各国以质量发展应对质量问题。
重视发展质量,应先强调质量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只能依靠新的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产生的问题很多,核心问题是质量不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新的发展,这里的新的发展只能是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是以质量发展为根本取向的发展。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典型的发展轨迹:高校扩招—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滑坡—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扩大高校自主权或加强问责—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揽子软硬件建设)。[16]20世纪末,教育质量的危机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担忧。面对发展中的质量问题,世界各国普遍以质量发展加以应对。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展了基于“增值”质量观的高校质量评估运动。美国南部院校协会要求该地区的每所高校都要制订“质量提升计划”用于促进学生学习。20世纪80和90年代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时代”,高等教育评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7]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尝试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M)方法,以保持和提升教育质量。据美国教育理事会的调查,1993年美国有70%的高校采用了TQM,同时,英国有26所大学采用了TQM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始于1999年的欧洲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被各个国家称为“质量改革”,其质量制度改革趋势是以质量保障为中心向质量提升过渡,质量提升成为大学和大学成员(学生、学术和管理人员)的首要的责任。[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已被列为与招生、经费并列的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议题。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明确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各国以质量发展追求教育卓越。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数量增长转向价值增长,发展从注重速度和数量为主,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教育归为服务业。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教育既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也属于生活性服务业。“教育”是广义的,等同于“教育方案、产品及服务”,包括课程、研究、合作性的项目和方案、补充的教育服务等。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涉及每一校每一生,关系千家万户。“高等教育要不断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量的扩张,但在数量扩张之后,就需要有一个调适和整顿的阶段,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19]
21世纪以来,世界普遍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英国设立了新的国家组织——教学质量学会,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一致同意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对院校进行质量认证。德国2006年启动了“卓越计划”,推动高校增强竞争力,实现卓越发展。日本2001年提出了“21世纪的卓越中心计划”。韩国1999年、2006年先后启动了两期“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法国启动了提高大学自主权的改革计划。欧洲大学协会(EUA)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欧洲高等学校质量文化调查”项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计划的重要目标就是追求教育质量的卓越。
对中国来说,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走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之路是明智之举,是必然之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目前到21世纪中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也将放在提高质量和高质量发展上。我国高等教育将很快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将从“增量”向“增值”转移。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需求仍在小幅增长中,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增量,没有一定的增量,发展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价值增长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单纯的数量型增长,不仅导致价值流失,而且增长也不可持续。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质量强国的建设,都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提高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创造卓越之路就是质量发展之路。
(四)质量发展是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范式
高等教育质量范式是将“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一个跨众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类学科)来看,就是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与实践的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诉求、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20]高等教育质量范式从发展历史看,先后出现了质量控制范式、质量评估范式、质量管理范式和质量保障范式。[21]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概念来自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的“质量发展”概念。2012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并于当年开始印发贯彻纲要的年度行动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质量发展”是事实、价值、过程的统一,以及价值的判断、发现、创造、增值的统一,已经成为一种质量范式,是对“质量控制”、“质量评估”与“质量管理”或“质量保障”等质量范式的丰富与发展,包含了这些质量范式的合理要素,但比这些范式更丰富、深入、广泛、系统。改革开放以来的质量控制、评估和管理范式更多地与高等教育精英式发展、大众化初级阶段的发展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的外延式发展相适应。质量的“管理”“保障”“评价”“监控”等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手段为目的服务,质量发展重在质量的改进与提升。“质量管理”就是“管理”“质量”,等于“存在的质量”加上“管理方法”。[22]王建华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就是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质量是评价高等教育水平高低的尺度,管理是维持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23]“发展”既是方法、手段,也是目的。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范式与传统质量范式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质量发展的全价值化。即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价值保值+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为主,质量评估和质量管理以价值判断和价值保值为主。
(2)质量发展的常规化。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不求一时功成,但求久久为功。
(3)质量发展的系统化。不再将高校的活动分为管理活动和其他非管理活动,所有的高等教育职能都具有质量发展功能。质量管理重在管输入、管过程、管结果等环节,质量发展重在管因素、管系统。
(4)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坚持为教育消费者的思想,既要让外部的政府、社会、家长满意,也要让内部的教师、管理者、辅助人员满意。内部满意是外部满意的基础。
(5)更加强调质量的生成性。质量控制、评估、管理和保障中的质量主要是“预成性”质量[24],即质量是预先确定的,而质量发展中的质量是不断生成发展的。在评价上,质量评价重视总结性评价,质量发展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6)强调反馈的全程性。质量评估模式是事后检查,出了质量问题再采取措施纠正。质量管理以“把关”为主。质量发展则强调事前预防、过程控制和事后检查相结合,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具有“长期可使用性”和“不可销毁”的特点,出现问题纠错的资源消耗较大,时间较长,效果较差,成本高,因此必须要注意防患于未然。
(7)全过程的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输入的是新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即“生产”或“加工”,输出的是毕业生和社会服务。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实现价值转换并增值,从一个只掌握基础知识的高中生变成掌握高深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质量发展始于识别内外部教育消费者的需求,终于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
(8)全员的质量发展。质量是高校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高校办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办学质量。要让所有教职员工都有对提升工作质量的热情,还要有全面的工作能力。为了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应对教职员工进行质量意识、质量技能、职业道德、以教育消费者为中心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9)全组织的质量发展。高校是一个整体系统,各层级、各部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高校领导要有全局眼光,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看,质量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的上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以及一线人员的通力协作。从学校职能间的横向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质量必须使学校教育输入、过程、输出的所有活动环节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等所有功能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10)多方法的质量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物质的、人的、技术的、管理的、学校内部的和学校外部的众多因素,非常复杂。高校要灵活地应用科学的、社会的、人文的、统计的和非统计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等现代管理方法,把这些因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以保证和提升教育质量。
(11)质量的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在不断改变,要求越来越高,此外,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处于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总体绩效。持续改进即为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而进行的持续、循环的活动。制定改进目标、寻求改进机会、实施改进、评估改进效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强调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戴明有一句关于质量的名言:“质量无须惊人之举。”[25]意思是质量是通过任何可能的、细小的改进来达到的,而不是用“惊人之举”追求一步到位的高质量。
(12)范式提供核心的规则与标准。范式包含模式,模式是范式的具体化和模型化。较之于模式,范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规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实践、事实和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质量范式从强调控制、评估、管理、保障迈向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挑战越来越多,质量问题变得异常复杂,需要范式这种更加综合、系统的理论架构加以研究。“质量发展”范式作为对“质量控制”“质量评估”“质量管理”“质量保障”等原有质量范式的发展与创新,能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性主题提供具有规范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实践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工具模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种种障碍,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深层次矛盾之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范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亟须向质量发展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