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世界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 王欣主编
- 2502字
- 2025-04-08 19:14:43
二 研究综述
(一)文旅产业融合
在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内文旅融合方面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2017年之前的初步分散化阶段,二是2017~2019年的深度系统化阶段。杨娇[2]、高静和刘春济[3]、丁宁[4]、荆艳峰[5]等人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展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学者。李洋洋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基础、驱动因素以及融合动力系统机制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分析[6]。罗清等通过对通州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原则的分析,提出了通州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和战略措施[7]。傅才武、申念衢以甘肃河西走廊为案例,建立基于“文旅体用一致”的新解释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和政策模式的实践经验,揭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8]。此外,还有张朝枝等[9]、张清荣[10]、孙剑锋等[11]展开了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深层次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与集成研究方面,既有对具体融合的表现、模式、基本理论、机制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对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相对深入和具体。此外,对具体的文化创意旅游业态的研究也有一些涉及。刘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旅游需求两个方面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关系[12]。王凯等以798艺术区为例,构建了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13]。曾琪洁等以上海世博会为研究对象,指出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的需求逐渐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14]。贾婉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方法,抽象出案例的“关键文化创意”与“发展障碍”,也以产业融合理论的思维对案例中出现的与产业融合理论相呼应的部分进行了实践性解释与证实[15]。可见,我国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对其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文化创意旅游
1.概念内涵
Pine和Gilmore最早提出在传统旅游业中引入文化创意元素,在其著作《体验经济》中指出:在体验消费时代,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导他们把产品供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营者利用创意手段和过程,通过引导游客体验去完善自己,来创造新型的经济价值[16]。Richards和Raymond最早提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即在旅行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体验,从而达到发展旅行者创意潜能的目的。Richards认为创意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主动学习而非被动观赏,在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17]。国内周钧等[18]、赵玉宗等[19]、方澜[20]、李庆雷[21]、尹贻梅[22]陆续提出了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然而,创意旅游直至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我国学者厉无畏等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周钧、冯学钢认为,创意旅游是以文化为本位,以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一项旅游产品[23]。蔡培卿将创意旅游定义为:以时尚元素,配合高科技手法,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现代游客的眼球与消费欲望[24]。白凯和原勃对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进行归纳,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通过创意者“天赋”对高社会知名度文化主题进行创意生产并使其旅游商品化的新兴行业[25]。潘善成认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26]。王慧敏提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文化创意化转型[27]。曹雪稚和王世亮认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将抽象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并将经济属性融入文化当中,使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28]。潘海颖、张莉莉指出,文化创意旅游蕴含着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一种业态,还是一段完整的生活[29]。
到目前为止,有不少相关专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理解,并归纳出相关概念,但核心意思始终围绕“文化创意”与“旅游”的结合,只是阐述角度及其延伸有所不同而已。
2.发展特征
相对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旅游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对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孙刘伟、伍进提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于创意元素与旅游元素的完美融合;产品具有较高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产业具有较高的连带效应[30]。潘海颖、张莉莉指出,创意旅游活动具有创新性、独特性、体验性、文化性、有智性和开放性特征;创意旅游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旅游消费者,也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创意旅游赋予他们高度的能动性、创造感和自我实现感[31]。
发展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学者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及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白凯、原勃提出,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创意资本为支持,以游客技能提高为导向,以创意活动过程为手段,以实现游客自我提升为目的[32]。王兆峰以湘西凤凰县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商业模式及其特征[33]。蒋莉莉则认为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创意旅游的资源转化模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旅游产业提升和城市功能转型模式、连锁经营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等[34]。王欣认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包括创意产品、创意设施、创意景观、创意活动和创意社区等类型[35]。张胜男指出,国内的创意旅游主要是产业发展模式,是基于地区及民族特色的创意旅游实践方式,与国外创意旅游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36]。此外,Richards[37]、冯学钢和于秋阳[38]、张玉蓉和张玉玲[39]、Greenwood[40]、李勇等[41]、郑向敏等[42]基于不同视角阐释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综上可知,我国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模式研究较为丰富,既有对开发及商业模式的归纳,也有对发展模式、类型及形态的总结,更有对文化创意旅游中某一类型产品发展模式的探究,研究相对深入,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