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世界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 王欣主编
- 8530字
- 2025-04-08 19:14:44
六 重点领域二——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一)旅游演艺开发所采用的文化内容
旅游演艺中文化元素源头较广,主要是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核心,集邻近文化、哲学文化、现代文化、反现代文化等于一体,它包含真实生活中所存在和缺乏的文化要素,成为创作者进行创意建构的文化元素库,也是旅游者真实性感知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对创作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明确创作者真实性建构的基础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1.本地文化:核心
本地文化是创作元素的核心。旅游是游客离开惯常环境体验异质文化并实现旅行价值的重要方式,而目的地的特色文化是区别于其他目的地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特质吸引力所在。旅游演艺是将旅游目的地文化进行高度提炼凝缩,在短时间内以全景化、多样性的方式,全方位地呈现给旅游者的视觉盛宴、文化盛宴,让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能够全面、真实感知,提高旅游满意度,实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基于游客对目的地异质文化知识的缺乏旅游演艺文化真实性更容易被接受和感知,游客更愿意相信“他所看到的真实”。当前的旅游演艺项目大都是以本地文化特色为核心打造的:《印象·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宋城千古情》的北宋文化、白蛇传说等,《长恨歌》中唐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中的湘西人狐相恋传说,《大宋·东京梦华》中河南开封的北宋文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凸显河南禅宗和少林文化,《井冈山》阐释的井冈山地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藏谜》中藏文化的艺术呈现,《印象·大红袍》中的茶文化,《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泰山历史文化,《又见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等等。它们都是以演艺所在地的特色文化为核心进行打造的,这也是旅游演艺吸引力和竞争力最大的文化资本。
2.邻近文化:补充
邻近文化是对创作元素的补充。旅游演艺文化元素除了来自本地核心文化外,为了丰富节目表达效果和创意表达内容会增添与核心文化在地域上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元素,达到文化的融合统一,实现创新发展。邻近文化的补充一方面丰富了演艺节目真实性文化展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其他散落文化的发现、传承和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价值的创新发展。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特点,加之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也是旅游演艺节目设计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邻近文化成为演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融入丽江周边多民族文化,《魅力湘西》集合出张家界本地外的周边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如桑植民歌、边城文化等,《梯玛神歌》中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区域文化,《九寨千古情》中除川渝文化外的藏文化的呈现,《多彩贵州风》中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综合演绎,《天上西藏》中藏文化的多个地区节庆民俗的整合等,都为整个演艺节目的绚丽多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3.哲学文化:灵魂
哲学文化是创作元素的灵魂。哲学文化具有启人心智、愉悦生命的重要作用,涉及内容广泛,从琴棋书画到诗书礼仪,是人们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重要精神引导和心灵支撑。尤其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仁”、“真”、“善”、“美”、“自然”、“生命”、“思辨”、“价值”、“和谐”和“诗意”等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情怀的哲学韵味的思想观点,历经时代发展,也成为大众对自身发展和生命追问的最终基点。
针对哲学文化独有的深刻思想境界,旅游演艺以此为灵魂,将生活哲学化或将哲学生活化,贯穿节目始终,为旅游者展现出具有人本性、真实性、生命性、自然性和归属感的文化画面,从而实现对美好的、有意义的文化价值的深刻体验。如《印象·西湖》中运用写意手法融人景于一体、画面唯美,《印象·刘三姐》中原生态场景的淋漓尽现,《东方霓裳》中“风、花、雪、月”的诗意表达,《道解都江堰》中道文化的阐释和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表达,《印象·普陀》借佛教文化中的大爱、善意、美德与自悟为主题元素表达了所有时代人类社会中的共通情感,《孔子》中体现的孔子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的思想精髓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山水写意、真善美”的哲思感悟凝聚在旅游演艺的每个表演环节中,让游客在感受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激发起文化共鸣、生活情怀和生命敬仰。
4.现代文化:手段
现代文化是创作元素的手段。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散落陈列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因此需要以现代文化为手段,运用现代化艺术手法进行创意改编、整合和提升,将传统文化价值以现代人易接受的方式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大部分的旅游演艺节目以传统文化为基底,以现代文化为表达手段,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塑造特色民族文化表演的真实性;也有一部分旅游演艺直接以现代文化为表演内容,结合中西文化表现形式,营造视听盛宴。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要创新,不论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还是现代文化的综合汇聚,都是对旅游演艺发展的创新推动。如《龙凤舞中华》中民族文化的表达,《印象·海南岛》中时尚、休闲、浪漫的海岛文化特色,《金面王朝》中古老题材与时尚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爱与和谐主题的完美演绎,《时空之旅》中中西文化艺术精髓的精彩融合,《汉秀》中舞台剧、芭蕾等现代艺术文化内容的呈现,《又见平遥》表达的“诚信、仁德”的晋商精神,《西湖之夜》中魔术、舞蹈等现代艺术,《神游华夏》借助多媒体、音乐、杂技等多种方式,《老舍茶馆》中的相声、小品等,阐释“震撼、新奇、休闲、自由、愉悦”等体验概念,既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又是对时代发展的文化价值的创新。
5.反现代文化:诉求
反现代文化是创作元素的诉求。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物质化、无序化、浮躁、安全感等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工作和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急切需要宣泄,而旅游则成为他们暂时摆脱现实焦虑的最佳方式。反现代文化是指与现代功利文化、物质文化等相反,让人们远离精神压力,远离安全感缺乏、迷失慌乱等状态的理想生存状态,如山水意境、田园生活、简单自由、真实淳朴等生活理想。
旅游演艺作为旅游目的地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向游客传递文化信仰和生活情怀的方式。如《印象·刘三姐》中“绿色印象”部分的自然家园、“蓝色印象”部分的浪漫爱情,《边城》中湘西山水小城中翠翠和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四季周庄》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艺术表达和“春、夏、秋、冬”的真实场景还原,《云南映象》中原生态文化和多民族语言、舞蹈、服饰、传说的真实再现,还有传统的古老建筑、原始的生活工具、淳朴的民俗节庆、真实的美丽传说,都在诉说着与自然最接近的渔夫们、农夫们的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现代旅游者所追寻的真实、自然、诗意的生活状态。
(二)旅游演艺项目开发中的文化建构手法
传统文化需要诉诸现代化的表达形式来满足大众游客的消费需求,文化精英也需要现代化的艺术手法表达创意构思。文化创意旅游背景下旅游演艺文化真实性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创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文根据实践调研和资料研究,以及电影、音乐剧、舞台剧、诗词、书画等的表达方式,总结出以下几种建构手法。
1.影视创作手法
(1)象征
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创作者通常选取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寄寓某种思想或意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种艺术意境,让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旅游演艺作为类似电影、舞台剧等的表演形式,借用象征手法,可以提高表演的艺术品质,如《印象·刘三姐》中的红绸和月亮,以红绸象征涌动的旋律,以月亮寓意美好的爱情,尤其是实景演出,眼前的星星、月亮和天空中真实的星星、月亮形成呼应,别具震撼效果;《大宋·东京梦华》中最后一幕的灯笼、孔明灯、冷烟火等形成形式美感,表现经历繁华和战争后,对如梦年代的思索和美好未来的祝愿。
(2)虚构
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艺术家通过想象、推理把现实中本没有但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构想出来。通过艺术虚构创造出比普通实际生活更真实的艺术典型,增强观演者的文化体验。
旅游演艺分实景类、剧场类、景区类等多种类型,对于没有现实存在核心文化支撑的旅游演艺项目,可以结合景区或目的地文化特色,选取恰当角度进行艺术创作,如北京欢乐谷的《金面王朝》以远古三星堆文明为时代背景,以舞蹈诗剧的结构形式,构想出金面女王的恢宏故事;凤凰古城的《边城》则取材于沈从文的著名小说,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真实自然的湘西爱情故事。
(3)还原
通过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节庆、诗词小说甚至生活场景等的艺术化还原,有助于传承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价值,塑造真实体验。
旅游演艺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旅游目的地各类文化的集中凝缩。还原艺术手法有助于将历史场景、神话传说、民俗节庆、诗词小说以形象化、艺术化、主题化等的方式呈现给游客,不因时间、地点、人物、景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能够全方位感受目的地文化内涵。如:《宋城千古情》再现宋宫的歌舞升平、岳飞的民族抗争、西子的美丽传说,让游客身临其境;《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艺术化地还原了秦汉唐宋清五个朝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壮丽场景;《东京梦华》中对诗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的艺术场景还原;等等。
(4)色彩
色彩是语言、是情绪,能够与观赏者进行交流,影响人的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如红色代表热情、张扬,蓝色代表宁静、自由,绿色代表清新、希望,白色代表清爽、简单,银色代表纯洁、永恒,等等,因而成为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旅游演艺一般在室内进行,或在室外晚上进行,灯光的运用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根据不同主题合理搭配灯光、服装、道具等的色彩,有助于营造不同的主题氛围,完善创作者的创意表达。
在旅游演艺中最突出的色彩表现应数灯光,通过灯光的角度、范围、明暗、图案、色调等多个方面营造主题文化氛围,如《印象·刘三姐》以红、绿、金、蓝、银等色调的灯光打造各个印象主题,营造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宋城千古情》中“宋宫宴舞”红色、金色的热烈,“西子传说”绿色、黄色的清新自然;《寻梦龙虎山》瞬息万变、光影淋漓的视觉艺术效果,犹如奢华的灯会,无不增强了场景氛围和感知力,使旅游者有如身临其境。
(5)科技
科技的应用使旅游演艺文化内容的呈现更具震撼力、真实性和感染力。演出内容、LED显示屏、舞台、灯光、道具、观众席等各种因素都融入科技的创新力。如《印象·大红袍》引入“矩阵式”实景电影,并采用全球首创360°旋转的观众席,实现“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体验;《金面王朝》中500吨洪水在舞台上倾泻而出,场面壮观;《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中横跨峡谷的60米高空飞桥、奇妙的人狐变幻、逼真的漫天飞雪等场景无不令人惊叹;《印象·西湖》中“西湖雨”的打造;《汉秀》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的水秀剧场,以及量身定制的可移动座椅等。这些科技效果的应用都让演出效果更加真实、震撼和极致。
2.书画表现手法
(1)写意
国画的一种画法,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行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在粤语中“写意”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旅游演艺运用写意手法描绘自然和人的结合,使之具有诗意和印象之感,如《印象·刘三姐》中“红色印象”部分,创作者大写意地将山歌与渔网做组合,构成“对歌”的印象,表现出强烈文化情感;《印象·西湖》用写意手法将飘舞的人、西湖的景、真实的天融为一体,似幻还真。
(2)构图
国画术语,指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旅游演艺每个场景的呈现基本遵循构图原色,以便提高审美愉悦,如《印象·丽江》中雪山、古道、天空、人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意境图;《印象·西湖》中,一座桥、一场烟雨、一面幽幽的湖,每个场景犹如一幅水墨画,优美空灵;《大宋·东京梦华》选取八首经典宋词,勾勒出北宋东京的历史画面;《长恨歌》以白居易的诗词为基础,每个场景犹如一个完整画面来表达演艺主题;《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水乐”部分描绘了中国古典山水名画的优美禅意,尤其是雨景与溪流、月光与禅院、僧侣与农家、禅诗与野唱,构成和谐完美的人间生活图景。
(3)白描
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白描指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不着颜色,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要表现形象的特征。如《四季周庄》中秋景“丰收”再现了水乡秋收场景,稻谷、耕牛、老农真实地点缀于舞台;《印象·刘三姐》中“绿色印象”的“家园”部分的赶集场景中,渔夫、捕鱼、浣妇、赶集、牧牛、嫁娶等场景真实自然地得到还原,形象生动,引人联想。
3.文学表现手法
(1)移情
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将主观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让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移情一般包含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情因景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形式。《印象·西湖》中断桥、烟雨、人、船、月、山、湖等构成一幅水墨画,让游客实现了一次与自然的契合,令人感悟和赞叹,思绪万千;《印象·丽江》中游客看着天空、白云、雪山、古道、马、人,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感受生命的真实与震撼。
(2)渲染
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对表达对象进行突出的描写、形容和烘托,以达到抒发情感、突出主题、烘托人物的效果。例如:《边城》通过舞蹈、音乐、灯光等着重描绘翠翠的欢喜哀愁和爷爷的担忧焦虑;《长恨歌》中杨玉环在华清池的娇羞妩媚;《印象·刘三姐》中刘三姐出嫁时与阿牛哥乘船远去时缓缓消失的背影;《云南映象》中杨丽萍的月亮独舞。
(3)联想
由景至情、有感而发,旅游演艺的文化主题、精美场景容易引发旅游者对文化、故事、传说、自然、生命、生活、人生、自我等的联想和想象,从演出中“看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找寻到自己的感动触点”,“获得关于文化和生命的新体验”。如《大宋·东京梦华》展现北宋都城的市井繁华,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盛世美景;《印象·丽江》中由表演所延伸的对纳西文化的悠远、自然与生命的交融、自我的欢喜悲愁的想象;《又见平遥》的故事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爱情感悟;《功夫传奇》的少林武术遐想,《文成公主》对和亲之旅的回忆。
(4)五感
五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通过各种表达手法和内容呈现满足人们全面的感官体验,让游客全身心地融入演出中,增强体验感知力,更好地与山水对话。如《印象·刘三姐》中清脆嘹亮的山歌、鸟鸣声;《宋城千古情》中如丝般西湖雨的洒落;《印象·大红袍》的茶香四溢;《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石乐”部分对生命和自然的禅颂;《魅力湘西》中游客穿上土家族服装的舞动。大部分旅游演艺节目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表达,与旅游者碰撞出心感、意感、情感,实现文化和情感共鸣。
4.其他手法
旅游演艺的建构手法丰富多样,除了以上介绍的对影视、书画、文学中艺术手法的借鉴,还有其他一些建构手法,如夸张、放大、融合、抽取、屏蔽、隐喻、互动、音乐等。这些只是根据田野调研、实地观演、资料查找等方式进行的总结和梳理,还不足以概括旅游演艺的全部创意建构手法,但它们是文化精英者的艺术沉淀、文化积累和创意构思的综合凝练,文章仅以此进行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对旅游演艺的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夸大,主要是为强化演出效果,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节庆等进行稍微放大处理,突出表现力。抽取,主要指对古代舞蹈、服饰,方言、民歌、习俗(婚嫁、生活习惯)等文化元素的提取凝练。融合,指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以及虚实、动静之间的融合。屏蔽,对无关因素或景物,利用艺术手法或科技手段进行回避。互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如《宋城千古情》中演员从观众后面走出来;《四季周庄》中“水乡婚庆”找观众来表演新郎,将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大宋·东京梦华》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演员们给观众送“礼”,比如清明送柳、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等,让观众真正融入演出中。音乐,指采用与演出主题契合的伴奏、插曲等音乐形式,如:《印象·丽江》“回家”的心灵感动,《印象·刘三姐》“藤缠树”的浪漫表白,《印象·西湖》“印象西湖雨”的优美诗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禅乐唱颂;等等。
(三)建构方式类型
创作者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目的地文化以创意化手段塑造出来,成为具有独特性、新奇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等的文化盛宴,主要建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故事型
旅游演艺以一个核心故事为主线,围绕故事的开始、发展、结束进行演绎,一般选取知名度高的、本地特色明显的、易于艺术化表达的故事作为核心内容,让旅游者在观演时能融入故事的情境中,寄情于景,引发共鸣。如《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中围绕千年狐仙和樵夫刘海的一段感天动地的人狐之恋的传说故事,历经魔界与凡间的抗衡、道与情的取舍、仙与俗的矛盾等的悲欢离合的诉说,让游客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引发感想和思考;《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诗词化表达再现相识、相恋、相离、相逢的感人场景;《金面王朝》以金面女王的传奇浪漫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战争、桑田、锻造、庆典、月下、洪水、祭天、幻化等表演内容,歌颂爱与和谐。
2.场景型
旅游演艺大都选取场景、章节等形式,分段表达,每个场景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文化内容,一般从事物的起源、挣扎、发展、繁荣等角度出发,以时间脉络或主题脉络贯穿始终,形成完整表达,但最终都归于美好的祝愿和期待。
《印象·刘三姐》中七大场景,代表不同的印象主题,形象生动全面地表达刘三姐文化;《宋城千古情》则以时间和文化脉络,将杭州的典型历史故事抽取再现和演绎,从良渚之光、宋宫宴舞、金戈铁马到西子传说、美丽杭州,每个场景都在传递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情感;《大宋·东京梦华》围绕八首宋词意境渐次展开,从市井风情、都城繁荣、邻国来朝到战争悲壮、祝福寄托等,整个演出场景是“闹”“静”交错的大写意的水墨画;《魅力湘西》基于对湘西文化的挖掘整理,通过苗族鼓舞、边城、爬楼、茅古斯舞、桑植民歌、合拢宴、女儿会、哭嫁等各个场景的再现和艺术表达,给游客提供了一场湘西文化盛宴。
3.情感型
文化是情感的载体和表达。旅游演艺是多样文化的集中呈现,更是创作者与旅游者情感的共鸣,有对文化的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期待、对自我的回归,所以情感表达成为旅游演艺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以期实现天人合一和人我合一的境界。《边城》中翠翠和天保、傩送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抓紧每一个观众的心,别致的湘西美景、真实的情感流露、美好的生活期待、浪漫的忠贞爱情,无不让人心生遐想,回味无穷;《印象·丽江》没有所谓的主题和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与山、与生活、与祖先的对话来诠释三个导演对丽江的个性体验,也引起旅游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自我的深思;《云南映象》中通过原生态的舞蹈、音乐、服饰、道具和对自然、天地、祖先的崇拜展现出古朴真实的情感。
4.参与型
旅游进入个性化体验时代,旅游演艺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展演,而更注重情境式的表演手法,让观众融入表演中,让演员走进观众中,实现彼此的互动交流,提高旅游者的观感体验。如《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借助360°旋转观众席,构造出大舞台视觉,游客将武夷山水收进眼底,更有穿着民俗服饰的侍女,递上一杯中国“茶王”大红袍,让观者一品芳茗;《魅力湘西》则邀请观众走上舞台,以趣味比赛的方式辨认并试穿民族服装;《四季周庄》邀请观众饰演新郎,与演员一起完成民俗嫁娶环节,使演出达到高潮。互动参与让游客身临其境,融入其中,使演出成为可观、可听、可触的真实存在,增强体验真实感。
5.技术型
高新科技的应用使演艺活动更震撼和多样。当前各个地区旅游演艺活动在舞台、道具、灯光、观众席、音乐、环境保护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或世界最长的舞台、或国际顶尖音响系统、或世界最大的舞台灯光系统等,一方面增强演出效果,营造真实的场景和氛围,引导游客探索和思考,使之获得体验上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这些技术设施也成为演出本身的亮点。如《汉秀》以音乐、舞蹈、杂技、体育竞技、特技动作等多种表演形式有机结合,通过升降座椅、舞台特效设备等实现在空中、水池及地面上全方位地展现水秀演出节目;《时空之旅》融杂技、舞蹈、戏剧、音乐和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电子投影、数字舞台、巨型镜墙、超大水幕等先进技术营造的如梦似幻场景,让游客倍感新奇、震撼。
6.理想型
旅游演艺是创作者个人生活理想的寄托,也是大众文化信仰情怀的表达。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寻求真我,而旅游演艺以目的地文化为特色,借势表达对山水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情感,其中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通过“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篇章对禅宗文化的演绎,使游客体验“禅悦”,从纷繁俗世回到精神故乡;《印象·西湖》通过西湖山水印象的创意表达,实现创作者、旅游者与自然的亲近;《寻梦龙虎山》以创作者对自然的崇敬,寻梦的过程和情怀为思路,表现人在自然中对自身的追寻,以及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理想观念。
旅游演艺并不是一种建构类型的表达,而是多种类型的杂糅。创作者基于目的地文化和个人价值主张,将主客观因素融入演艺活动中,注重文化真实性的创造性表达,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