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路线图:“十四五”规划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复苏与“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实施时间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十四五”规划还列出了未来五年的增长和发展重点。设定长期发展目标对在疫情后重建信心至关重要。

随着政策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四五”规划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该规划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的目的都是希望全面加强现代国家长期增长的基础,这些政策包括经济与市场、治理与法律、国防与安全、文化与认同、科学与技术、环境与健康、全球经济的参与和治理等各个方面。“十四五”规划一共有19篇和65章,列举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0个主要指标并描述了相关的举措,其中包括102个主要工程项目,2021年政府会更详细地发布用于充实这些目标的地方规划和部门规划。

“十四五”规划包括几个关键的主题:加强创新和科学研究,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自立提供战略支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强化国内市场,激发国内需求,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协调;通过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优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绿色、可持续和低碳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开放市场,依托国内大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并协调发展;加强国防和军事现代化。

在“十四五”规划中,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规划原文的第2章、第3章和第5章阐述了创新和技术进步问题。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创业和创新的速度可能会放缓,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护理负担和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应对方式包括推动持续的技术进步、实现劳动力替代和提高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技术进步既可以来自国内创新,也可以来自对国外技术扩散的吸收利用。随着技术竞争的紧张程度不断加剧,中国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内的研发。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的研发支出将继续不断增加。

“十四五”规划的第4章讨论了如何发展中国国内市场和构建新发展模式。这一新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开始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做规划时提出的,其核心就是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5月首次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旨在促进构建更为强大的国内市场(内循环)和同时加强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外循环)。国内大循环是主体,与外循环相互促进。

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以下几个考虑因素:贸易摩擦导致国际市场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安全问题使得全球价值链在疫情期间变得更加区域化和本地化;实现从出口驱动型增长到消费驱动型增长的再平衡,提高国内消费和效用;扩大国内市场,缓解各地区增长速度差异和收入的不平等。虽然中国可能更多地依靠本土创新来维持技术进步,但减少国际知识流动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具有高昂的代价,这是因为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具有互联性和网络化特征。因此,中国需要一项加强知识流动的战略。

总体而言,“十四五”规划显示了中国战胜各种挑战的强大决心。如果这一规划成功落实,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能力将使中国比预期更快地成为高收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