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优化供给结构:做什么?怎么做?
- 应晓妮等
- 3520字
- 2025-04-08 18:27:08
一 最优结构和优化结构的概念
投资与供给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改变投资结构可以新增优质供给,带动存量供给结构调整,从而优化供给结构。
(一)需求引导并决定供给
现代竞争性市场中需求决定供给,供给满足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卖给需求方,才可能收回成本并获取利润,否则,就会导致亏损甚至破产,市场需求对供给行为的这种强约束,决定了企业的供给会紧盯市场需求变动。
《资本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将经济运行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交换和分配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谈到社会产品供需时,“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么,社会产品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量是否符合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量上一定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量上一定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1]。《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收入分配关系进而决定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也就是说,调节需求原则的东西,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而也就是,第一是由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决定的,第二是由剩余价值所分成的不同部分(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等)的比率决定的”[2]。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需求与生产力决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和经济危机。
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供给不足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尚未出现由供过于求引发的经济危机。古典经济学家对供求关系进行了一些朴素的论证,如穆勒(1955)提出供求自然均衡,认为买者就是卖者;马尔萨斯(1962)认为,过多的资本积累造成生产扩张和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普遍过剩;李嘉图(2005)认为有局部失衡,但不存在普遍过剩的供需失衡;西斯蒙第(1964)认为,生产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支出,支出决定消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收入低、消费少,出现商品过剩,引发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萨伊(1963)认为生产创造等量需求,供求自然均衡,否认存在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急需新的经济理论对此作出解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应运而生,凯恩斯(2012)从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流动性偏好等角度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张刺激总需求,从而实现供需均衡。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则复辟了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的重要性。在从普遍短缺到生产过剩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学者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认识总体上经历了从供需自动均衡、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到以有效需求不足为代表的需求决定供给的认识过程。
经济中的某些事件确实会给人以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表象。一些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来后,市场供不应求,这似乎是供给自动创造了需求。但是,研发这些新产品的企业在做出研发生产决策时,始终在谨慎地分析、预判着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变化,并使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否则,再多的研发投入也可能“打水漂”。例如,iPhone手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与此同时,市场中还有许多企业开发的同类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未得到市场的认可,有的企业甚至因此遭受严重损失。乔布斯的成功,是包括乔布斯在内的众多“乔布斯”们在市场上不断试错的结果,试错就是想方设法让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的过程。再如,发明蒸汽机这一供给行为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扩大了市场需求,但这仍然没有违背需求决定供给的法则。蒸汽机车直接用于最终消费如载人旅行,这是蒸汽机车具有的比马车更快捷等优势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用于货物运输,则是更高的运输效率满足了企业对货物的运输需求。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的现象,实际上只是满足了潜在的市场需求。
需求引导投资进而引导供给。投资与劳动、技术等要素一起形成增量供给,竞争性市场中投资什么和投资多少由需求决定。以汽车为例,居民对汽车的需求随收入增长而增加,需求增加带来汽车价格上涨和汽车厂商盈利增加,导致企业对汽车投资的增加;汽车投资的增加会带动钢材、电子器件等产品需求的增加,这又会引起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供给,从而带动与其相关的行业领域投资的增加。如此循环下去,汽车需求增加会形成一连串的需求引导供给的效应,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和供给同样受需求引导,只是供给决策机制与竞争性领域不同。
经济系统中,供给与需求间的复杂关系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变动随时会打破原有供需均衡,这决定了供需均衡是一种特殊状态或一种趋势,非均衡才是常态。[3]
(二)最优结构在竞争性价格机制下形成
将市场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类市场中的参与者为居民和企业。[4]居民在产品市场购买商品和服务,在要素市场提供劳动和资本;企业在产品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在要素市场购买资本、劳动等投入生产活动。买者(需求方)和卖者(供给方)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服务以及要素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各类商品、服务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产品结构,各类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为要素结构。[5]产品结构、要素结构从买者角度可称为需求结构,从卖者角度可称为供给结构(见图1-1)。

图1-1 市场参与主体、供给与需求关系
在完全信息、无外部性的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推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社会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6]在经济是充分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充分且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一般均衡市场体系就能显示出配置的效率,“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每种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每种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有效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2017)。这种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供给结构就是有效供给结构,或称“最优供给结构”。
最优供给结构下,对消费者而言,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其价格之比;对生产者而言,每种商品的价格等于该商品的边际成本,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其价格之比。竞争性定价充分反映出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或最优配置,最优结构必须在竞争性价格机制下形成。
(三)优化结构的基本条件是要素配置市场化
现实市场存在由垄断等带来的不充分竞争、不完全信息和外部性问题,这些限制条件导致市场无法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无法形成最优结构。次优选择是通过制度设计,发挥政府在促进充分竞争、缓解信息不充分和管理外部性上的作用,促进形成竞争性价格机制,逼近一般均衡状态,趋近最优结构。竞争性领域要趋近最优结构或优化结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政府配置资源领域的结构优化,则主要依靠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四)宏观层面的主要结构相互紧密关联
资本与劳动、技术等要素结合形成新供给,投资结构改变供给结构,供给结构中的资本品结构和进口资本品结构[7]影响投资结构。要素所有者主要依据要素贡献获取相应报酬,要素报酬结构决定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经税收、社保等调节后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率、投资率与消费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带动供给结构优化,供给结构优化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如果供给结构不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消费、就业岗位就会外流。出口结构引导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供给结构,供给结构中生产要素的相对(主要贸易国的)结构及其优劣势决定出口结构,同时,经济周期、发展阶段、开放战略、国际经济环境、汇率制度等也会对进出口结构产生影响。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与其他主要结构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与其他主要结构的关系
供给结构可从要素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去观察。需求结构可以从微观的产品结构和宏观的总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结构去分析。市场中最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是产品(商品和服务),供需矛盾直观地反映在产品上,所以供求分析常常针对产品。
产品在物理特征上千差万别,但都由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生产出来,当关注供给质量、创新等问题时,往往需要从要素结构层面展开分析。任何产品都由数量有限的企业生产,这些企业构成生产这种产品的产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就是该产品或其生产企业的供给结构的总体表现。
要素、产品、企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展开,形成相应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发展中经济体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地区间的差距较大也是供给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之一。[8]
市场中的任何供给都处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当前突出的供给问题主要由有待完善的体制机制所导致,改善制度供给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