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筹备变法改革

第九章筹备变法改革

南唐的局势犹如那即将干涸的池塘,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北方的大宋日益强大,如同一头猛虎,对南唐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而南唐国内,官员腐败、军队松弛、民生艰难,种种问题如同缠在李煜心头的乱麻,让他寝食难安,李煜很认可李仲寓的观点,改革或许是关系南唐存活的关键。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煜开始着手安排改革之事。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南唐犹如一叶扁舟,在汹涌的波涛中摇摇欲坠。北方的宋朝日益强大,虎视眈眈地盯着南方的土地,而南唐内部,朝政腐败,官员们勾心斗角,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若再不进行改革,南唐覆灭的命运似乎已不可避免。

这一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宫殿楼阁,洒在御书房的青砖地上。光影交错,宛如一幅斑驳的画卷。陈乔身着一袭蓝色官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御书房。他的面容清瘦,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那是他历经沧桑的见证。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睿智和坚定,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一切纷扰。

陈乔踏入御书房的那一刻,便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他微微低下头,目光落在地面的青砖上,心中暗自揣测着此次召见的目的。周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墙壁上挂着的几幅字画,虽已有些陈旧,但依旧透出一种古朴的韵味。

李煜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本奏折和太子李仲寓商量着什么。他看着陈乔走进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还没等陈乔行李,连忙起身迎了上去。他快步走到陈乔面前,伸出手,把刚刚行李的陈乔拉起来,轻轻地拉着陈乔的手,说道:“陈爱卿,今日朕召你前来,实有要事相商。如今我南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船只,若不及时修缮,恐有沉没之险。”

李煜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和急切。他环顾着御书房,仿佛在寻找着力量和支持。接着,他继续说道:“朕决定进行改革,以增强我南唐的国力,让我南唐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朕和太子希望你能牵头主导此次改革事项,同时朕会安排潘佑、李平全力配合你。”

陈乔心中一震,他没想到李煜会将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他连忙跪地,额头触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只是这改革之事,牵扯众多,涉及朝廷上下各个阶层的利益,犹如在荆棘丛中开辟一条新路,困难重重。还望陛下能给予臣足够的支持,在改革遇到阻碍时,能为臣撑腰。”

陈乔抬起头,眼中满是坚定和忠诚。他深知改革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更明白,这是南唐唯一的出路。他望着李煜,希望能从李煜的眼中得到更多的信心和支持。

李煜点了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朕会全力支持你。太子虽然年轻,但是才高八斗、思维活跃远胜于朕,改革要事你多向他禀报。日常之事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改革事项拟定参与密议人员,务必做到谨慎周全。改革之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半途而废,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李煜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宫殿和远处的金陵城,心中充满了期望。他希望这场改革能让南唐重新焕发生机,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转过身,看着陈乔,语重心长地说:“陈爱卿,此次改革关乎我南唐的生死存亡,你一定要慎重行事。朕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你对南唐的忠诚。”

之后李煜和李仲寓又单独召见了潘佑、李平,要求他们要全力配合陈乔。

陈乔领命后,回到自己的府邸。他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的庭院,心中思绪万千。改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成功了,南唐或许能迎来新的生机;失败了,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南唐也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他没有退缩的理由,既然陛下将如此重任交予他,他就必须全力以赴。

在南唐那繁华却又暗藏危机的都城金陵,夜色如墨,厚重地笼罩着大街小巷。陈乔府邸的灯火却在这沉沉夜幕中显得格外明亮,一场关乎南唐命运的密议正在悄然筹备。

陈乔,这位南唐朝堂上颇具威望的大臣,此刻神色凝重,犹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内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汹涌澎湃。他深知,南唐如今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部有强敌环伺,内部则是积弊丛生,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他毅然决定挑起这沉重的担子,开始认真筹备这场密议之事。

他先是精心挑选了几位心腹手下,低声嘱咐道:“你们速速前往潘佑和李平大人府上,务必以最诚挚的态度邀请他们前来我府,就说我有要事相商,关乎我南唐的生死存亡。”那几位手下领命后,如离弦之箭般消失在夜色中。

潘佑和李平,皆是南唐朝堂上不可多得的有识之士。潘佑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锋芒毕露;李平则足智多谋,沉稳内敛,恰似一座深不可测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他们接到陈乔的邀请后,心中便已猜到了几分。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来不及多做准备,便匆匆朝着陈乔的府邸赶去。

很快,他们来到了陈乔的书房。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三人严肃的面容。三人围坐在桌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凝重的气氛。

陈乔缓缓站起身来,双手抱拳,目光坚定地说道:“两位大人,此次改革,实乃我南唐的生死存亡之关键。陛下将此重任交予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克难关,绝不能让南唐在我们手中走向衰败。如今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改革的不同方面,拟定一份详细的参与人员名单。这份名单,将是我们改革的基石,务必慎重对待。”

潘佑皱着眉头,站起身来,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说道:“陈大人所言极是。改革涉及吏治、军事、民生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参与人员必须是那些有能力、有见识且忠诚于国家的人。但朝廷中不乏一些守旧派,他们犹如一群顽固的老石头,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反对改革。他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对我们的改革发起攻击。我们在选人时,必须小心谨慎,犹如在布满陷阱的丛林中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李平点了点头,双手抱臂,分析道:“潘兄所言极是。我们可以从朝廷大臣中挑选一些支持改革的人,他们熟悉朝堂的运作规则,能够为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边关的武将。他们常年驻守边关,与敌人浴血奋战,对军事情况最为了解。他们的意见对于军事改革至关重要,就像指南针对于航海者一样,能够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陈乔听着两人的话,不住地点头,心中对改革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三人仿佛三位不知疲倦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改革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进行了多次商讨,对每个可能参与改革的人员都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评估。他们不仅考虑了这些人的能力和见识,还考虑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忠诚度。每一个名字都在他们的口中反复提及,每一个细节都在他们的脑海中反复斟酌。

经过一番精心的筛选,陈乔最终拟定了一份详细的参与人员名单。名单中既有朝廷中的大臣,如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南唐的朝堂上闪耀着光芒;也有边关的重要武将,如镇守边境的将军,他们身经百战,对军事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宛如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守护着南唐的边疆。

商量完这些事,陈乔的神情变得更加严肃起来。他缓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感慨地说道:“商君变法堪称战国时期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在变法之前,秦国积贫积弱,外有山东六国的封锁与打压,国土沦丧,犹如一头被困在牢笼中的野兽,无法施展拳脚;内有铜铁原料不足、成军人口减少、民众好私斗等诸多问题,就像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虚弱不堪。而商鞅在得到秦孝公委任后,以法令形式全面推行改革。他要求详细登记‘十三数’,构建了完备的信息采集与户籍管理制度,使统治者掌握了国民‘大数据’,为国家管理奠定基础。通过这一制度,秦国加强了中央集权,将统治落实到每家每户,就像一张细密的大网,将整个国家紧紧地掌控在手中;推动了农业发展,抑制人口流失,让民众专心耕种,仿佛为秦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还实现了对外来居民和本地土著的合理分工,进一步促进国力提升。秦国也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把档案户籍管理与国运直接挂钩的国家,其改革后的档案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数据采集制度。商鞅变法不仅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奠定基石,更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直接保障,让秦国在三代之时迅速称霸天下。”

潘佑和李平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敬佩和向往。陈乔转过身来,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继续说道:“当前我们大唐和积贫积弱的秦国何其相似,外部有强敌虎视眈眈,内部则是矛盾重重。陛下和太子等下有意通过变法图强,我等股肱之臣必须全力以赴,就像一群英勇的战士,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未来,不惜一切代价。但是自古以来变法无一不是头破血流,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我们也得做好牺牲的准备,哪怕前方是荆棘满地,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潘佑紧握拳头,激昂地说道:“陈大人,我等既然决定投身于这场改革,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也要为南唐的变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平也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没错,我们不能让南唐就这样沉沦下去。我们要像商鞅一样,为了国家的富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