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学的起源

任何理论都起源于现实生活,现实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并逐步形成理论。宏观经济学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它起源于经济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周期、经济危机、大萧条等。

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人类社会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经济危机,周而复始。市场经济创造出大量的生产力,但是过一段时间,这个生产力就会受到破坏,出现产能过剩,引发供求失衡,造成失业和贫困,而失业和贫困背后是企业破产、倒闭。一切经济危机最后都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既然出现过剩,就要消灭一些生产能力,例如我们从历史书籍上和电影资料中看到的“砸机器、倒牛奶”的场景。

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会导致整个市场(即宏观经济)供求失衡?为什么会出现大量产能过剩?为什么那么好的生产力却闲置不用,同时那么多人失业?如何解释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早期的经济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提出了一些理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马克思的理论

在大萧条之前,最重要的解释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理论,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根据他的“剩余价值论”,企业家、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利润)而扩大再生产,在此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进步,投资不断扩大,资本不断积累,供给能力不断扩大,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的比例相对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资本和利润的增长速度,劳动者收入在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使需求的增长受到抑制,低于供给的增长速度。供给的迅速扩张和需求的有限增长导致供求不平衡,造成产能过剩,形成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很多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对马克思的解释并不否认。

马克思设想的“终极解决方案”是消灭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既然危机是由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动机引起的,那么很自然形成的逻辑推理,就是消灭这个“万恶之源”。这个设想被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付诸实践。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70年内除了战争时期,没有出现过大的经济波动,在西方大萧条时期,苏联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但其问题在于微观效率低下。微观效率有两种。一是生产效率,即节约成本、精打细算,不断创造新产品。如果缺乏激励,就会浪费资源,导致劳动者出工不出力,没有创新动力,缺乏生产效率。二是配置效率,即生产要素在不同商品上进行配置,产生人们最想要的产品组合。如果需要的东西没人生产,生产的东西没人要,配置效率就会不断恶化。宏观增长率看似平稳,但因缺乏微观效率,最后平稳地下降到负增长。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问题的,最后各国进行了改革,中国也转型到市场经济。马克思提出的治理经济周期的方案,宏观上可能有一定效率(平衡增长,减少危机所产生的资源浪费),但是微观上缺乏效率,总的来讲是不成功的。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理论也在发展。在1930年之前,最值得我们记住的还是马克思的理论,其重要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分析。

(二)大萧条的史实

20世纪20年代西方经济高度繁荣,进入所谓“黄金时代”,导致大量投资,股市疯狂,经济过热。1929年股市崩盘,引发大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形一样,当时华尔街的精英也开始向政府求助。总统胡佛表示无法救市,有以下原因。第一,如果说市场万能,那么为什么市场不能自我调节?第二,政府当时也没有手段进行干预。那时没有宏观经济理论,也没有宏观调控机制,美联储只有互相救济机制,没有被国会授权进行宏观调控。于是,市场开始螺旋式下跌。更恶劣的是,由于经济不景气,东西卖不出去,各国开始限制进口,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超过50%,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 000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900多亿美元,萎缩接近2/3。美国的失业率达到40%,其他国家的失业率更高。在1929—1939年的10年里,世界GDP下降50%。由于失业、贫困、饥饿,各国极端思潮纷纷涌现,滋生纳粹主义,这成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二战之后,时隔25年,直到1954年,全球经济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我们谈论日本“失去的30年”,实际上在大萧条前后,西方也曾经“失去”25年。

正是在大萧条的腥风血雨中,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34年,他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实行宏观调整政策,扩大内需。“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也被称为“3R新政”,即“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和“Reform”(改革)。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了金融监管体制。这个监管体制于1999年在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时被废止,9年后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三)凯恩斯的理论

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的理论想要解决的是千百万人的生计问题。其基本逻辑是,企业家具有“动物精神”(非理性预期),供给能力的盲目扩大导致经济过热,进入一定时期的“繁荣期”;这种市场泡沫最终会“崩盘”,引发产能过剩危机;这时需要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保持供求平衡,熨平波动。

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原始状态的市场是有缺陷的,但不需要消灭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定价机制,而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增加政府(或公共机构)职能,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以应对市场机制本身可能产生的“失灵”。

(四)“原始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

很多人批判凯恩斯,认为他提出消灭市场经济,搞国家计划经济,其实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要素仍然被保留,也就是在法治基础上界定私有产权与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市场失灵,其实是“市场出错”)。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人们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主要是在原始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补丁”,让政府在其中履行一些公共职能,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典型的做法包括:

第一,社会保障。19世纪末,德意志宰相俾斯麦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否则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但是不人道的,而且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体系崩溃。

第二,行业监管。行业监管的职能可以由政府履行,也可以由一个公共机构履行,总之要提供这样一种公共品。多年前我国牛奶行业出现严重问题,大家提出牛奶生产过程缺乏监管,认为瑞士在这方面的监管很有效,可以定位到每一头奶牛。其实瑞士也是因为曾经出现大量“毒”奶,才逐步建立监管体系,都是问题导向的。行业监管是公共品,具有外部性,需要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

第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一切涉及“负外部性”的场景(比如环境污染)制定规则,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度约束。

第四,宏观调控。在大萧条的腥风血雨中,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和宏观政策的起源,它们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宏观经济学之所以重要,就是解释了经济危机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宏观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之后,一定会有各种争论,但这些争论都基于同一个理论体系,基本模式和变量一样,大家通过不同的变量来论证不同的方法。中国的宏观经济学有一些独特之处,需要进行一些独特的研究,但也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