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新动能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著 王贤青主编
- 3822字
- 2025-03-26 17:26:14
序言
2025年,中国经济来到一个不一样的路口。
从短期的外部因素来看,这是特朗普新任期的第一年,他的政策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样富有不确定性的还有AI(人工智能)技术,从ChatGPT到DeepSeek,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这些都会给中国经济整体和中国无数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只是或多或少,或阴或晴。
从中期来看,这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筹谋之年。受三年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多重影响,再加上“三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十四五”走得非常艰难,我们虽然顶住了诸多压力,但今后仍面临重大挑战和困难。
从长期来看,“十五五”期间又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50周年,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黄金里程段。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取得连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上升到2024年末的1.344 5万美元,距离发达国家的最低收入门槛1.4万美元仅有一步之遥。
因此,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来看,2025年和“十五五”都注定充满压力和挑战。但压力与动力、挑战与机遇从来都是孪生的。老天关上一扇门,可能也会打开一扇窗;如果一条路全亮红灯,那另一条路也许会全亮绿灯。关键就在于你能否把方向看对,把动能找对并用足。对国家发展如此,对企业和个人亦如此。
比如,当中国不仅是全球年度碳排放增量第一大国,还将是累计碳排放量第一大国之时,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一定会重点盯防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其他发达经济体也会就此跟进,这难免会倒逼中国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受此影响,传统化工、煤炭、钢铁等行业一定会遭遇越来越多的“红灯”,且“车道”愈窄;而光伏、水电、风能等新能源赛道则“绿灯”大增,“路面”日宽。当然,动能并非越新越好,传统动能同样可以有新作为。如果某些钢铁厂、水泥厂能率先实现零碳技术,不仅能顶住中国碳减排的压力,还可能因此打开全球市场,毕竟零碳的钢铁、水泥是全世界的刚需。
本书旨在通过精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更多优秀学者的文章,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关键动能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全书共七章,分别讨论理论的新动能、开放的新动能、产业的新动能、城镇化的新动能、金融转型的新动能,以及人力资本的新动能、经营管理的新动能,总体可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来读。
洞察天时
开篇第一章我们选择的是理论的新动能,核心是想与大家一起提高理论水平,增进对经济基本规律的认知。面对日益不确定的世界,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天时。思路决定出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形势比人强,都暗含此理。
打个比方,今天的大数据已经无比强大,但判断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依然很难。相比之下,认识到一年有四季相对容易。我们若能读懂和把握节气规律,不必细究哪一天播种最好,只需在春季播种即可。很多人勤奋但没有真正理解“天道酬勤”之意——老天优先回报顺天道而勤者,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事善能”“动善时”者。否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不会酬谢你不恰当的勤奋。
今日之世界在天时上的一个巨变就是科技爆炸,科技对资源的创造力越来越强,信息流、人流、物流、金融流等日益丰富便捷。长袖善舞者,如小米的雷军,可以只用9年就做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但如若相反,被边缘化甚至被甩站下车的概率亦大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企业可能比“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企业更多,只是这个世界总是优先听到成功者的欢呼,而不是失败者的呻吟。
资源的创造和配置,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指挥棒就是理论和认知。以色列是全世界最干旱少雨的地方之一,但发明了滴灌技术,在蔬菜水果自给自足之余,还成为欧洲的“菜篮子”。1978年时与中国一样处于低收入水平的经济体很多,有人口红利者甚众。但很多国家并未选择开放,亦未在改革上选择双轨制。世界很残酷,若无科学的认知,纵有天时来临,也不过是与你擦肩而过,甚至永远属于平行时空而已。
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走?没人能预知一切,但提升认知水平无疑是有价值的。学者们虽然主要是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分析经济发展的理论与逻辑,但对于企业家和微尘般的我们也有参考价值。记住,决定你每天行为的,不是你的资源和信息,而是你的认知和偏好。提升认知是艰难的,但这恰恰是难而正确的事情。
借势地利
本书接下来四章分别讨论开放的新动能、产业的新动能、城镇化的新动能、金融转型的新动能,可粗略理解为中国经济的地利。纵有天时,没有地利也是悲剧,就像春天来临,你却没有良田可耕。
借势地利的关键是要有适合万物萌发的生态。中国接下来最需要的生态是什么?当然是创新,是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因为中国过去相对粗放的、以要素投入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的第一生态又是什么?答案是开放,尤其是高水平开放。中国虽然人均GDP已经达到1.344 5万美元,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多在5万美元左右。人均GDP落差的背后是效率和科技水平不同。美国至今仍在想办法聚拢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中国虽已国力大增,但我们仍要谨记全球80亿人口永远比中国14亿人口的天才多、资本多、技术多、市场需求大。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开放也十分重要。已经有足够的研究表明,与异质化和高水平的群体开放交流非常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创新。
下一章讨论的是产业的新动能。强国先强产业,尤其是关键产业。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虽然愈发风云诡谲,但科技影响力渐增的趋势是明朗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平台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兴未艾。关键产业不仅是本国经济的火车头,还是国际舞台上掰手腕的资本。这些产业与我们的认知、开放也都息息相关。特斯拉2015年实现盈利,尤其是在中国建设工厂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曾经认为只能国资主导运营的航天领域原来有民营经济参与的巨大空间。
与产业新动能配套的,是金融转型的新动能。中国过去由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无法支撑新产业所需要的大量创新,尤其是“从0到1”的高风险性原创新。在金融强国的布局中,如何构建一个能有效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成为关键的关键,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市并不分是国资还是民资,只是支持创新创业必要的生态。政府虽然也能提供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但如何分辨一项投资失败的根源是创新创业本身的高风险,还是暗中利益输送的道德风险,需要在考核上破题。
还有一章聚焦于城镇化的新动能。对于日益依赖创新创业的经济体,城镇化,尤其是大都市的集聚效应必不可少。国际博弈论学会主席马修·杰克逊的研究表明,一国的经济效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72。当然,城镇化的关键不是“摊大饼”,而是提高城市的经济密度和人才密度,并从体制和文化上给予创新者更多的鼓励和更大的容错空间。如今,一万个普通人的创新与价值贡献可能抵不上一小撮天才。同理,一万个乡村或小镇的创新与价值贡献可能抵不上一个高密度的创新社区,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当然,如何平衡“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反哺乡村振兴,也是必要的课题。
用足人和
本书的最后两章分别聚焦人力资本的新动能和经营管理的新动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回溯中国1978年以来为何取得经济增长的奇迹,一个公认的变量就是恢复高考,这为中国承天时、借地利准备了人和。在今天AI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却能在AI赛道与美国有一争高下的机会,能诞生比ChatGPT更具性价比的DeepSeek,都与恢复高考、与中国政府和无数家庭对人力资本的看重有关。当然,人和不止于人均知识密度,更关键的是组织氛围。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工程师扎堆的地方并未带来巨大的创新产出,原因多是内耗太重,创造力被抑制或走偏。
放眼今天之世界,绝大部分创新的主体既非国家,也非个体,而是企业。企业一把手与核心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及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创新至关重要。无论是创造ChatGPT的OpenAI,还是打造DeepSeek的幻方,抑或是微软、字节、阿里、谷歌等既有的科技巨头,创新都是基于组织,而不是科学家个体的联盟。这是现代化创新的本质决定的,没有资本、没有团队、没有设备,只凭一张白纸演算的创新时代已成过去式。因此,今日之企业之间与其说是在比拼创新,不如说是在比拼企业家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微软、谷歌都有传统动能持续提供现金流,才能不断通过创新布局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没有好的经营管理能力,纵有创新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当然,中国经济的动能远远不止这些,但限于篇幅,很多文章只能割舍。
最后特别感谢每位为本书贡献文章的老师,你们既是中国经济新动能的理论探寻者,也是功力非凡的践行者;特别感谢国发院传播中心的伙伴们对本书内容的协同,你们都是共创者;特别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邀约,你们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一次次奋勇前行;特别感谢家人的关照,让我在春节期间也能安心写作和编辑。
还要特别感谢网易财经的杨泽宇、岳佳彤,我们一起策划并持续推出十多期“中国经济新动能”视频专访,从采访、整理、剪辑到推广,泽宇的团队都非常用心,在字节王岚锦等很多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全网播放量达到数千万。这个系列的专访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思考,堪称本书的起点。杨倩、智旭权、许媛媛、崔之鑫等对本书亦有贡献,一并感谢。
最后的最后,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关注,期待与您相遇相知。也深深地祝福大家在2025年和接下来的日子里都能找到和用好自己的新动能,开创更美好的明天,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也温暖和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 王贤青
2025年2月7日于北京大学承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