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普及现代公路,交通管制

林慢站在京城繁华的街头,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马车与汽车并行,嘈杂声不绝于耳。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让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显得愈发拥挤,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他深知,若想让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回到府邸,林慢闭门谢客,潜心研究。他查阅了大量从国外带回的关于交通建设与管理的书籍、图纸,又结合大清国的国情,绘制了一幅幅详细的公路规划草图,撰写了一份份交通管制条例草案。几日后,林慢带着这份凝聚心血的方案,再次踏入紫禁城,向雍正帝面呈自己的设想。

“陛下,如今我大清汽车产业初兴,然交通状况堪忧。道路狭窄、路况不佳,严重阻碍了汽车效能的发挥。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普及现代公路,实施科学的交通管制,如此方能让汽车产业带动国家经济更进一步。”林慢言辞恳切,将方案递到雍正帝面前。雍正帝翻开方案,仔细研读,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凝眉思索。良久,他放下奏折,目光炯炯地看着林慢:“林慢,此乃大事,关乎国计民生。你既有此良策,朕便全权交予你办理,务必要办得妥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重托。”林慢跪地领命,心中既感责任重大,又充满期待。林慢领命后,迅速行动起来。他首先组建了一个庞大而专业的公路规划团队,成员包括精通地理测绘的钦天监官员、擅长土木建筑的工部工匠、对经济发展有深入研究的户部郎中,以及从国外留学归来、熟知西方先进交通理念的年轻才俊。团队成员们背着沉重的测绘仪器,奔赴全国各地。他们翻山越岭,穿越沙漠戈壁,沿着江河湖海,对大清国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勘察。每到一处,他们都详细记录下地形、地质、人口分布、城镇位置等关键信息。在规划公路路线时,林慢与团队成员们反复商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他们以京城为中心,规划出多条呈放射状的干线公路,连接各大省会城市和重要商埠。这些干线公路不仅要便于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还要兼顾军事战略需求,确保在战时能够快速调运军队和物资。同时,为了促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林慢还规划了许多支线公路,将干线公路延伸到各个乡村小镇。在规划过程中,他们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尽量避免破坏农田和古建筑。对于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他们采用了开山凿洞、架桥铺路等先进技术,克服了重重困难。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一份详尽的《大清国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图》终于绘制完成。图上,一条条公路如同一根根血脉,将大清国的各个地区紧密相连,勾勒出一幅宏伟壮丽的交通蓝图。

公路规划完成后,紧接着便是征地工作。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涉及到众多百姓的切身利益。林慢深知,征地工作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公路建设的进度,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他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到各个征地现场,与当地百姓面对面沟通。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向百姓解释公路建设的意义和好处,承诺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然而,尽管林慢苦口婆心,仍有部分百姓对征地心存疑虑和抵触。有的百姓担心失去土地后生活无着,有的则对补偿标准不满意。在一个名叫李家村的地方,村民们甚至聚集起来,手持农具,阻拦征地工作组的进入。面对这种情况,林慢并没有强行推进,而是选择坐下来,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他了解到,村民们主要的担忧是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于是,他当场承诺,公路建设过程中,将优先雇佣当地村民,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同时,他还与当地官府协商,为村民们提供一些农业补贴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在土地被征后能够顺利转型经过一番努力,村民们的态度逐渐转变,最终同意了征地。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时有发生,但林慢始终秉持着耐心、公正的原则,一一化解了矛盾,确保了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

征地工作完成后,公路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林慢从全国各地招募了大量的劳工,同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筑路设备,如压路机、摊铺机、挖掘机等。这些设备在当时的大清国还是新鲜事物,许多劳工都不会操作。林慢便从国外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劳工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公路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在松软的土地上建造坚固的路基。传统的筑路方法在这种地形上效果不佳,路基容易下沉,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林慢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路基处理技术——灰土挤密桩法。这种方法通过在地基中打入灰土桩,增加地基的承载力,有效地解决了路基下沉的问题。

在山区修路时,又遇到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为了确保公路的安全,林慢组织团队成员对山体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他们在山坡上修建挡土墙、护坡,设置排水系统,有效地预防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公路建设还面临着材料短缺的问题。由于大清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一些筑路所需的材料,如水泥、钢材等,国内产量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林慢积极与国外供应商沟通,争取到了稳定的材料供应。同时,他还鼓励国内的企业加大对这些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力度,逐步实现材料的国产化。在林慢和全体筑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在大清国的土地上逐渐延伸开来,见证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

随着公路的逐渐建成,交通管制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林慢深知,若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则和管理制度,公路上将会混乱不堪,交通事故频发。

他组织团队成员,参考国外先进的交通管理经验,结合大清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交通规则。这些规则包括车辆行驶规则、交通信号规则、停车规则等。例如,规定车辆必须靠右行驶,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在路口要减速慢行等。为了确保交通规则的有效执行,林慢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交通警察队伍。他从各地选拔了一批年轻力壮、责任心强的士兵,对他们进行交通管理知识和执法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交通规则的讲解、指挥手势的练习、事故处理的方法等。

交通警察队伍组建完成后,他们被派往各个重要路口和路段,负责维持交通秩序。起初,许多百姓对新的交通规则不熟悉,经常出现违规行为。交通警察们便耐心地进行劝导和教育,向百姓们解释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违规者,他们则依法进行处罚。

除了交通警察的现场管理,林慢还引入了一些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他在各个路口设置了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在道路上划设了车道线和人行横道。这些设施的设置,有效地引导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高了交通效率。

交通管制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遇到了许多冲突和阻力。一些传统的马车夫和行人对新的交通规则感到不适应,认为这些规则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他们经常故意违反交通规则,与交通警察发生冲突。

在一次交通执法中,一名马车夫因闯红灯被交通警察拦下。马车夫不仅不配合执法,还对交通警察破口大骂,甚至挥起马鞭威胁。周围的一些行人也纷纷围观,对交通警察的执法表示不满,现场气氛十分紧张。林慢得知此事后,立即赶到现场。他首先安抚了马车夫和围观群众的情绪,然后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交通规则的意义和目的。他告诉大家,交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出行顺畅,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道路才能变得更加有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交通规则,林慢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他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等地进行发放。同时,他还邀请了一些知名的学者和乡绅,举办交通规则讲座,向百姓们普及交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百姓们逐渐认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开始自觉遵守规则。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

随着现代公路的普及和交通管制的有效实施,大清国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公路上,车辆行驶顺畅,物流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货物能够更快地从产地运往各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汽车产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汽车的销量不断攀升,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了更多的周边国家。汽车生产厂不断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线,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钢铁、橡胶、玻璃等原材料生产企业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汽车零部件制造、维修保养等相关行业也蓬勃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社会层面,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人们可以更快捷地前往各地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为偏远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许多原本贫困落后的乡村,因为公路的开通,迎来了投资和发展的机遇,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看着国库收入报表上不断攀升的数字,以及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雍正帝对林慢的功绩赞不绝口。在朝堂之上,他再次对林慢进行了表彰:“林慢,你推行的公路建设和交通管制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为我大清有你这样的能臣而深感欣慰。”林慢跪地谢恩:“陛下谬赞,此皆陛下英明领导,众臣工和百姓齐心协力之成果。臣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林慢深知,交通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他将继续努力,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为大清国的繁荣昌盛打造更加坚实的交通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