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通俗文学
- 大明太傅:从童生开始,科举当国
- 方员外
- 2509字
- 2025-04-08 01:00:05
翌日入暮,邹家的仆僮果然按时出现,还雇了一乘肩舆。
肩舆,就是两根长杆中置椅子,和滑竿相似。
后世方原爬华山时都忍住没坐,如今也算奢侈了一把。
坐在肩舆上,邹家仆僮提着灯笼前边带路,不消片刻便到了邹府弄。
进了邹宅,未到正堂,就见邹员外站在天井处笑呵呵迎候。
“哎呀,方老弟,请你赴宴还真是不易。”
方原绝倒,上次来还叫我小娃娃,这次就叫我小老弟,且不说年龄差距,这升级速度也太快了吧!
“在下近来学业繁重,着实难以抽身,员外莫怪,莫怪!”
邹员外腆着肚子道:“贤弟年纪虽小,却有志进学,哪像为兄一向懒散惯了,倒是有辱家风。”
方原笑道:“员外说笑了,员外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余杭上下谁不知您的贤名,若您都有辱家风,那杭州府的士绅岂不都一片腥膻?”
邹员外大乐:“贤弟这张嘴啊,一点都不像少年人!”
方原笑而不语。
邹员外延请道:“贤弟且入席,咱们席间说话。”
两人分主客坐定,邹员外就迫不及待道:“贤弟的复制版当真一绝,此番令藏心斋作茧自缚,为兄心中着实快意!”
方原淡淡道:“其实员外还能更快意些!”
“哦?”邹员外顿了一下道,“此话怎讲?”
方原道:“藏心斋刊印的三千册书,浙江是不好售卖,可外省呢?以运河之利总是不缺外地客商购置。”
邹员外眉头一皱:“是这么个道理,若有外地客商买他们的书,为兄也鞭长莫及,难以追究。”
方原笑道:“员外大可用复制版大量印制图书,专售外地客商,只要保本,价格比藏心斋低上一成,让他们的图书难以顺利脱手。”
邹员外眼睛一亮,其实《包侍制出身传》已获利颇丰,再版印书,成本大头也仅仅是墨和纸的费用,相当廉价,而反观藏心斋,只要头版书还没售出,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价格战有的打!也打得起!耗得起!
“贤弟目光如炬,为兄佩服!”
方原不以为意道:“这些都是小道,不足为奇,若是员外真有志于刊书,我倒是有些想法,那才是真正颠覆书坊业的大道!”
邹员外目光炯炯地盯着方原,他早就觉得方原必有藏留,果然如此!
“天顺年间,我于通济桥南广置土地,开辟街市,仅坐收渔利就已富贵,书坊那点利益九牛一毛,为兄真看不在眼里。”
方原颔首,这话确实不假。
邹员外推心置腹道:“愚兄虽无功名,却喜书香墨卷,每次书坊印好的书,邹福都先拿给我瞧,我看着那一张张印好的字,打心眼里痛快!等书册被售往各府,心想着外处读书人手不释卷的模样,我就有一种不可言表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你能明白吗?”
方原笑着点点头,我懂,心理学上叫做代偿心理。
邹煜读书不成,就把心思寄托在书坊刻书上,各府读书人买他家图书越多,他成就感就越足。
“邹员外既然有志刊书,那我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邹员外喜道:“贤弟请讲。”
方原笑问道:“员外见多识广,应当知道这市面上的闲书,多是些词话唱本。”
邹员外点点头:“自新皇践祚,民间风气大开,市面上说唱词话与日俱增,有段时间内,书商盛传,说那北人喜继母大贤等事,南人则尤喜汉小王光武、杨六使文广,词话闲书之盛可见一斑。”
方原哈哈一笑:“仓廪足而知礼议,这庶民吃穿不愁,看闲书消遣的就多,可如今市面的词话唱本都太过粗疏,我有心多写些通俗小说,改一改这个局面,既能丰富我大明百姓的业余生活,又能刊书射利,岂不美哉!”
邹员外兴致勃勃:“贤弟说到我心坎去了,我闲暇没少看闲书,可那些书不是故事粗疏,就是念白无趣,看多了觉得太没意思,就不知道贤弟说的那个通俗小说,与现今的说唱词话有何不同。”
方原解释道:“通俗小说旨在通俗二字,与说书人的话本相似,但除了文字白话简洁外,更要紧的是故事连贯引人入胜!我那日特地写了一篇,找书商徐一邈看过,他恨不得我立时就刊印售卖!”
邹员外一听来了兴趣:“贤弟可有带书稿过来?”
方原取出书稿:“员外请看。”
这书稿名叫《白蛇传》,改编自清代玉山主人中篇白话小说《雷峰塔奇传》。
故事自然讲的是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但相比原著方原改动了许多,不用问自然是受了经典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影响。
在方原的扩充改动下,全文达到六万多字,十五回。
但此时方原只赶出了前三回,写了青城山蛇妖白素贞修炼成人,受观音大士点化,下山报恩,途中收服小青,在西湖与许仙相遇,后因盗银案,许仙被发配苏州,白素贞相随,至两人成亲暂止。
神魔故事,本就引人入胜,加之白话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又跌宕起伏,直看得邹员外挪不开眼睛。
等了许久,邹员外意犹未尽:
“真乃奇文,令人读之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只是后边呢?”
方原笑道:“后边还有十多回,只要员外觉得这本子可以,在下便将稿子写完。”
邹员外大喜:“太可以,这稿子文会堂必须刊刻!贤弟想要多少润笔费,尽管开口!”
方原却微微一笑:“稿费只是小事!这样的白话故事我还有很多,这只是我方才所言,可以改变书坊业的方式之一。”
邹员外一愣:“那之二呢?”
方原郑重道:“活字!铅活字!”
邹员外瞪大了双眼。
只听方原道:“雕版印书效率低下,从刊刻到印制完成,耗时太长,若是大部头书籍,更是旷日持久。而且大量木质雕版存放、维护成本较高。我听闻前宋偏安杭州时,其国子监曾收藏刻版达二十多万片,存放的库房就有好多间,数字咋一听很吓人,实际蕴藏的文字,连万册书都不到!”
库房雕版堆积如山,可印成书籍却不过寥寥,巨大的落差,也让邹员外陷入沉思。
方原叹息道:“雕版虽有一定的便利性,可它承载的知识量有限。而且雕版对木材的质地要求高,不是枣木就是梨木,价格高企,加之印制成本,推高了书价,随便一册书就作价一钱,诸如《史记》、《十三经注疏》等大部头更是让寒门子弟望而却步。”
同一时代的西方得益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书籍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知识传播也更加广泛,这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播奠定了基础。
反观东方,自雕版印刷术问世以来,从唐至明清近千年一直作为出版业的主流。
即便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可受制于汉字的排版问题,一直到清末外国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以及复制版、电镀字模的革新,才使得中国印刷业有了质的飞跃。
明代中期是中西方逐渐拉开差距的关键时期,而印刷技术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原一字一顿:“因此,我要个革新印刷术,逐步淘汰雕版,用新活字将书价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