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扑面而来的时代机遇:数字化3.0与数字经济3.0

数字化3.0: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的数字化

一个显而易见、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识是:过去数十年间,数字化大潮汤汤而来,席卷、吞没了我们所知的一切——从沟通、消费、娱乐到生产、交通、商业往来,从浅层到深层,从局部到整体,无不深深地烙刻上了数字化的印记。

社交软件、电商平台、二维码扫描、移动支付、搜索与摘要……这些我们日常访问的数字资源、时常重复的行为动作,都以数字化的发展基座为依托。时至今日,没有哪家现代化企业能够在脱离了手机、PC、网络的情况下完成办公与经营。

内容的数字化与关系的数字化

历史上,数字化1.0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时,最主要的数字化目标可以归纳为内容的数字化。围绕着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内容表述,产业各界展开了一系列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媒体内容进行数字转化的探索。例如,我们熟知的数字电视信号、数码相机等,都是这一时代的数字化产物。确认了媒体内容的数字转化是可行的,接下来自然是数字内容的标准化,MP3、H.26x、AVS等具有影响力的多媒体数字化算法渐次出现。随着PC的推出和普及,文档的数字化成为构建办公新形态的首要需求,于是衍生出Word、PowerPoint、Excel等标准化文档格式,全球企业的数字化办公步伐由此加快。

数字化2.0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阶段,一方面内容的数字化仍在持续扩展和升级,另一方面又叠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空间——企业数字化。究其原因,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渐成主流,很快便催生出规模空前庞大的消费互联网。这种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大大提升了人、商品、资讯之间的交互效率,进而不断孵化出新的产业业态,为无数企业带来了创新创业、发展发迹的机遇。从早期的上网入口、门户网站到搜索、电商、社交,再到后来的共享经济、协同办公以及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等,每一次互联网新浪潮不仅推动着经济形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还不断提高了产业效率。数字化2.0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尤为明显,例如,今天我们已经很少用现金来支付,电商购物、外卖订餐、订网约车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成功把握数字化2.0的风口,让中国从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者、追赶者,变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造者、领跑者。我们也由此打造了全世界覆盖范围最广阔的无线通信网络、用户体验最便利高效的消费互联网,以及规模惊人、活力十足的高科技业态。

与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步,国内企业也在数字化的各条延展线上持续细化与革新。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HRM(人力资源管理)、Supply Chain(供应链)、BI(商务智能)、数据库等较早的企业应用到云计算崛起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和智能云等领域都因为中国企业的奋起追赶而逐渐缩小了与全球顶尖玩家在企业数字化运用规模效应上的差距。

云计算、大数据、企业IT(信息技术)软件的勃兴,不仅让每一家企业的财务、办公、运营、供需链管理、品牌宣传等工作都可以转至线上完成,还能获得前数字化时代难以想象的高效率和高准确率。与此同时,数字化也成为企业在特殊时期确保业务延续、自身幸存的关键武器。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大量企业转向远程办公、云上开发、直播产品发布,从而在极端条件下保障了业务仍可正常运行。客观上,这使得许多人重新认识到数字化能力对企业、对产业乃至对经济体系的重要价值。

概括地说,数字化1.0、2.0的进程就是将人类世界中已然存在的事物由易向难、由少向多地转译、复刻至数字世界——从起初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到后来的人际网络、商业网络、企业经营等各种世俗关系的数字化。接下来的数字化3.0阶段,则将以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的数字化为重心。

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的数字化

首先,来看看物理世界的数字化。随着网络条件的升级、传感技术的迭代及云计算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现实存在的物体、物质都可以在数字世界中完成映射,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物与智能之间的全新连接关系。如果说数字化2.0时代改变的是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那么数字化3.0时代改变的便是物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和交互逻辑。

举例来说,工厂和机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从18世纪起就已在人类世界大规模出现。200多年来,工厂、机械的生产力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其基本运行逻辑却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那么,发展到数字化3.0时代又会怎样?

我们将看到:工厂里大量原本必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被AI接管;多数设备将连入工业互联网体系内,可以自行完成原料调配、流水装配、协同作业;工厂的运行、产品制造、维护状况实时映射于数字孪生世界,在云端以远程的方式来统驭全局、解决细节问题;借助AI推演,管理者可以超前发现可能存在的缺失或漏洞,防患于未然……在这样的情境下,不只是全程零人工参与,甚至无须开灯照明的“黑灯工厂”工业模式也有可能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工厂本身亦有潜力成长为拥有数字化大脑的无机生命体,可以自行完成各种复杂精密的生产程序。

再比如汽车。百余年来,汽车工业经历了多次迭代,汽车产品本身的速度表现、易驾驭性、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自始至终从未改变的是产品使用模式——汽车必然需要一位司机与一辆车进行合作。交通效率、平均时速、驾驭安全性都要由人类司机来负责;而在数字化3.0时代,自动驾驶与无人驾驶的春天已近在眼前。在L4等级(第四等级)的自动驾驶场景中,人类司机就已经不参与驾驶进程,汽车自身便可为速度决策,通过能力判断为安全概率负责。到了L5等级(第五等级),汽车可以彻底取消方向盘设计。至此,汽车将完全转变为某种新的东西,转变为数字新技术在物理道路上的实体投射,那就像是保护着主人、在道路上飞奔的外骨骼,又像是科技侧的神行甲马。

接下来,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无论是路、车、信号灯,还是家庭、车间、职场)延展到整座城市、整个国家乃至世界大部分区域,都将因数字技术而开启多轮次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弹指间爆发、新增的数据量便可能是此刻的千倍、万倍。例如,仅一台无人驾驶车辆每日产生的数据量便高达5T~10T。更重要的改变体现在,与数据主要提供给所需人员、用以辅助其决策的数字化1.0与数字化2.0时代相比,在数字化3.0时代,99%以上的数据将在机器间传输,经过瞬间过滤、萃取、提炼、重组,凝结为新的知识、洞察或决策提议,再传递给所需人员。同时,在物理世界中,无数事物都将连入一张更立体、更广阔的网络(卫星互联网),它们可以主动发起计算需求,并由智能驱动,向人类提供前瞻、全面、贴身的服务。

其次,更令人浮想联翩的空间是生物世界的数字化。很多科学家、科幻作家在眺望未来时,都认为人类的终极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索之于外,观测宇宙之理;二是求之于内,探究基因之秘。生物世界的数字化,将是我们靠近第二个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在AI技术及多种数字技术的跨学科驱动下,人类的大脑、身体器官、DNA(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结构等都可能渐渐实现数字化。与此同时,各种新型生物电子芯片、脑机接口等技术也将快速发展(见图1.1)。

从现实到虚拟再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数字世界正逐步与物理世界、生物世界走向融合,数字孪生等技术则可以让人们更清晰地将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镜像化、同步化至数字世界。

简单来说,数字化3.0是继内容数字化、关系数字化后,必然会实现的信息、物理与生物形态的融合。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产业进化方向,将推动数字经济3.0更快成形。

图1.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和知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