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涌现:AI时代的思考与探索
- 张亚勤
- 2799字
- 2025-03-31 11:24:37
数字经济3.0:从原子到比特,再回归原子
从原子到比特
早在1995年前后,数字经济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距今已有约30年的历史。当时,随互联网的发明而来的机遇与风险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尼古拉·尼葛洛庞帝于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他预测,未来人类将生存于虚拟、数字化的活动空间里,也就是人类将由原子世界进入比特世界。这个设想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技术乌托邦,但随后,从数字化1.0到数字化3.0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印证了该书的预言。
人类对数字经济的最初认知,是在数字空间中进行的消费、交换、生产等经济活动。数字化带来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化,带来了家用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大量的生产与商业行为被放置于线上,同时带动了千百种行业、无数家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的数字化重心亦有所不同。比如在数字化1.0阶段,内容的数字化创造了高清电视等新的增长机会;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电商、社交、长短视频等应用模式兴起,孕育了巨大的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根据以太网的发明者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其用户(或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结可以创造出N的2次方效益。现今,全球约53亿用户每时每刻都在借助形形色色的数字装备接入互联网,其可能创造的效益、潜能不言而喻。
不只是个人用户,无数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崛起的在线经济迫使企业努力适应新的业务开拓方式、流程协同方式以及品牌宣传方式,针对自身IT设施与服务体系的预算不断增加,ERP、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数字化布局渐渐成为企业存续、业务创新的关键。数字化2.0的风潮由企业及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组织波及城市、乡村,进而扩展至国家的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需求和供给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另一面,即因组织、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而生的机遇,与全民参与的在线经济交相呼应,谱写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经济2.0阶段的发展主旋律。
数字经济再度进化的新形态,必然是以在线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特征。我国很早之前(2015年)就开始实施“互联网+”行动战略,意在将互联网伴生的高效触达、平台化、移动化等价值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这种思路可以看作数字化3.0的开端。
从比特回归原子
2016年,我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智能+”的构想,这一构想可以被视为“互联网+”的延伸与下一站,即数字化3.0和数字经济3.0的新站点。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逻辑是加速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即从比特回归原子。由此,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映射关系会被更新。一方面,实体经济将释放出全新的势能澎湃的爆发力,产业需求从“互联网+”进阶至“智能+”,被AI赋能的交通、物联、生命科学、机器人等诸多领域都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与体验跃升,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影响力。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中的在线经济模型也将与现实世界深度结合,数字孪生、元宇宙这些技术概念将有机会影响甚至左右企业的业绩表现,进而为实体经济开辟出新的增长路径。
展望更遥远的未来,或许人们周遭的一切场景都将拥有实时更新的数字镜像,或者叫数字分身、数字副本,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也可能不再泾渭分明。看起来就像电影《头号玩家》里的设定,但这样的未来距离每个人并不遥远。想想看,实体货币诞生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就被数字化货币与移动支付颠覆。今天,至少在中国,手机比钱包更重要,带上一部手机就可以走遍大江南北。
接下来,自动驾驶技术会让交通工具更彻底地数字化,由智能系统代替人类指挥交通、操作车辆。同时,生物的数字化进程也可能大大提速。我们的DNA、蛋白质、细胞、分子等生物组学信息都能够被智能系统以数据形式清晰表达出来,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自身整体与各器官的健康程度,并根据数据表现、智能提示来改变生活方式或及时求医。
最终,数字化世界将与现实融为一体,智能也将成为与空气、水、电、互联网相似的基础资源。
对数字化建设的每一分投入都能获得回报
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规模十分庞大,已具备发生质变的先决条件。2024年8月27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扩张稳步推进。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3.7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8%,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动力。同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7.39%,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2.7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5%,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这些基础数据意味着,数字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效与发展速率,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成长空间,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想象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全球经济普遍进入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扰动的周期里,而在中国,数字经济依旧保持着强韧的增长速率,这一点是其他大部分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相比的。
在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国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相关新技术研发的重视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早在2017年,中国就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网络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技术领先的基础设施,每个地市都实现了千兆光网接入,并且部署了规模首屈一指的5G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正在打造一张更大的跨地区、集中式算力网。事实上,针对AI、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是催化智能技术走向产业应用的重要推力。未来,产学研各界唯有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速技术发明与产品创新,才能有效消化并释放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而这也极可能加速科技创新红利期的到来。
数字经济的顺畅发展,需要三个步骤的工作来为其保驾护航。第一步是完成数字化基础建设,没有从个人、企业到全社会的数字化成果积淀,就没有数字经济的成形与壮大。第二步是进行智能化转型,大力提升个人和组织对AI技术的利用强度和广度,才能引爆多年以来积累的各种数据的潜能,使之能够真正反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第三步是推动技术的实用化、落地化、产业化,积极尝试将数字技术投射到有需求的产业空间,通过更大胆的实验、实践来探索无尽前沿。
整体而言,谈到今后中国数字经济的建设,依然绕不开这三个步骤——既可以有先有后,也可以同步向前。今天,中国仍有大量行业处于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坚定不移地鼓励各行业推进数字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基础并希望更快地从新技术中获取红利的企业已瞄准智能化,其中更有不少勇于尝鲜者已切实体会到投资AI、利用AI的好处。无论如何,对数字化建设的每一分投入都能获得回报。
尽管如此,AI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将AI技术转化为新的产业、探究AI技术的产业化可能性,迄今还是相当前沿的工作,需要政企学各界勠力同心、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