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卷五十三·晋愍帝纪

晋孝愍皇帝名叫司马邺,字彦旗,是晋武帝的孙子,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他过继给已故的伯父秦献王司马柬为后嗣,承袭了秦王的爵位。永嘉二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等到洛阳沦陷,他在荥阳密县避难,与舅舅荀藩、荀组相遇,从密县向南前往许州和颍州。

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以及荀藩、荀组等人共同谋划护送司马邺回到长安,然而刘畴等人在半路上又反叛了,阎鼎追杀了他们,荀藩、荀组仅仅得以逃脱。阎鼎于是挟持着司马邺乘坐牛车,从宛城前往武关,途中多次遭遇山贼,士兵们纷纷逃亡离散,最后驻扎在蓝田。阎鼎将情况告知雍州刺史贾疋,贾疋立刻派遣州里的军队前去迎接护卫,司马邺得以到达长安,贾疋又派辅国将军梁综协助守卫。当时有玉龟出现在霸水,神马在城南嘶鸣。永嘉六年九月辛巳日,众人尊奉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登上祭坛举行祭天仪式,建立宗庙和社稷坛,大赦天下。加封贾疋为征西大将军,任命秦州刺史、南阳王司马保为大司马。贾疋讨伐叛贼张连时,不幸遇害,众人推举始平太守麹允兼任雍州刺史,并成为盟主,秉承皇帝旨意选拔任用官员。

建兴元年夏天四月丙午日,接到晋怀帝司马炽驾崩的消息,举行哀悼仪式,完成丧礼。壬申日,司马邺登上皇帝之位,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任命卫将军梁芬为司徒,雍州刺史麹允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京兆太守索綝为尚书右仆射。石勒在上白攻打龙骧将军李恽,李恽战败而死。

五月壬辰日,任命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大司马、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陕西诸军事。又下诏给两位王爷说:“国家遭遇的艰难困苦,即使在太平盛世,有时也可能会遇到。我年纪幼小,继承了大业,希望凭借祖宗的在天之灵,以及各位公卿义士的力量,消灭凶恶的敌寇,拯救被囚禁的先帝,想到这些还没有实现,我肝肠寸断。从前周公、邵公划分陕地而治,姬氏得以兴盛;周平王东迁,依靠晋国和郑国的辅佐。如今左右丞相品德高尚、才智圣明,是皇室亲近的亲属,应当依靠二位,扫除奸凶,奉迎先帝的灵柩,实现国家的复兴。现命令幽州、并州两州整顿士卒三十万,直接进军平阳。右丞相应当率领秦州、凉州、梁州、雍州的军队三十万,直接前往长安。左丞相率领所部精兵二十万,直接进军洛阳。分别派遣前锋部队,作为幽州、并州军队的后续支援。大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会合,建立大功。”

又下诏给琅邪王司马睿说:“我因为年幼无知,继承了大业,却没能消灭凶恶的叛逆,奉迎先帝的灵柩,枕着兵器,心中烦闷冤屈,肝肠寸断。之前收到魏浚的表章,得知您率先率领三军,已经占据寿春,向诸侯传发檄文,联合威势,想来如今已经逐渐前进,应该已经到达洛阳。凉州刺史张轨,一心忠于王室,旗帜相连长达万里,已经到达汧陇;梁州刺史张光,也派遣巴汉的士兵,屯驻在骆谷;秦川的勇猛之士,聚集起来如同树林。不久前派去的使者刚刚回来,详细得知平阳的情况,说幽州、并州的势力强盛,其余胡人势力衰败破落,但他们仍然凭借险要地势负隅顽抗,应当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知道您如今到达了什么地方,因此暂且息兵喂马,没有立即进军。现在想知道您已经到了何处,必须得到您的消息,我便会亲自出征,一同扫除中原的敌寇。您应当思考弘扬谋略,努力实现远大的战略目标,使先帝的陵墓能够迁回,让天下有所依靠。所以派遣殿中都尉刘蜀、苏马等人详细传达我的旨意。您品德高尚,是皇室的近亲,应当使东部华夏地区繁荣昌盛,使天下和谐统一,除了您还有谁能做到呢!只是洛阳的陵墓和宗庙,不能无人守护,您应当镇守安抚,来平定崤山以东的地区。右丞相应当入朝辅佐,追随周公、邵公的脚步,以实现国家的中兴。”

六月,石勒杀害了兖州刺史田徽。此时,崤山以东的郡邑相继被石勒攻陷。秋天八月癸亥日,刘蜀等人到达扬州。将建邺改名为建康,将邺改名为临漳。杜弢进犯武昌,焚烧城市。杜弢的部将王真袭击沌阳,荆州刺史周顗逃到建康。九月,司空荀藩在荥阳去世。刘聪进犯河南,河南尹张髦战死。冬天十月,荆州刺史陶侃在石城讨伐杜弢的党羽杜曾,被杜曾打败。己巳日,下了很大的冰雹。庚午日,下了大雪。十一月,流民杨武攻陷梁州。十二月,河东发生地震,天上落下像肉一样的东西。

建兴二年春天正月己巳初一,黑雾笼罩,沾在人身上就像墨一样,持续了一整夜,过了五天才消散。辛未日,辰时太阳(似的东西)坠落到地上。又出现三个太阳依次排列,从西方出现并向东移动。丁丑日,大赦天下。杨武大肆劫掠汉中地区,随后投奔了李雄。

二月壬寅日,任命司空王浚为大司马,卫将军荀组为司空,凉州刺史张轨为太尉,封他为西平郡公,并州刺史刘琨为大将军。

三月癸酉日,石勒攻陷幽州,杀掉了侍中、大司马、幽州牧、博陵公王浚,焚烧城市,杀害了一万多人。杜弢的部将王真在林鄣袭击荆州刺史陶侃,陶侃逃到滠中。

夏天四月甲辰日,发生地震。五月壬辰日,太尉、领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张轨去世。

六月,刘曜、赵冉进犯新丰等县,安东将军索綝出兵讨伐并打败了他们。

秋天七月,刘曜、赵冉等人又逼近京都,领军将军麹允出兵讨伐并打败了他们,赵冉被流箭射中而死。

九月,北中郎将刘演攻克顿丘,斩杀了石勒所任命的太守邵攀。丙戌日,麒麟出现在襄平。单于代公猗卢派使者进献马匹。蒲子这个地方的马生下了类似人的生物。

建兴三年春天正月,盗贼杀害了晋昌太守赵珮。吴兴人徐馥杀害了太守袁琇。朝廷任命侍中宋哲为平东将军,屯驻在华阴。

二月丙子日,晋升左丞相、琅邪王司马睿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右丞相、南阳王司马保为相国,司空荀组为太尉,大将军刘琨为司空。进封代公猗卢为代王。荆州刺史陶侃在巴陵打败了王真。杜弢的部将杜弘、张彦与临川内史谢摛在海昏交战,谢摛战败而死。

三月,豫章内史周访攻打杜弘,杜弘逃走,周访在战阵中斩杀了张彦。

夏天四月,大赦天下。

五月,刘聪进犯并州。

六月,盗贼挖掘汉朝的霸陵、杜陵以及薄太后陵,薄太后的面容如同生前一样,得到的金玉、彩帛数都数不清。当时因为朝廷刚刚建立,服饰、典章大多缺失,皇帝下令收缴剩下的物品,充实内府。丁卯日,发生地震。辛巳日,大赦天下。皇帝下令雍州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骨,修复陵墓,有敢违反的诛灭三族。

秋天七月,石勒攻陷濮阳,杀害了太守韩弘。刘聪进犯上党,刘琨派遣将领前去救援。

八月癸亥日,双方在襄垣交战,朝廷的军队战败。荆州刺史陶侃攻打杜弢,杜弢战败逃走,在途中死去,湘州得以平定。

九月,刘曜进犯北地,朝廷命令领军将军麹允前去讨伐。

冬天十月,麹允进攻青白城。朝廷任命豫州牧、征东将军索綝为尚书仆射、都督宫城诸军事。刘聪攻陷冯翊,太守梁肃逃到万年。

十二月,凉州刺史张寔送来皇帝的行玺一枚。盗贼杀害了安定太守赵班。

建兴四年春天三月,代王猗卢去世,他的部众归附了刘琨。

夏天四月丁丑日,刘曜进犯上郡,太守籍韦率领他的部众逃到南郑。凉州刺史张寔派遣五千步兵和骑兵前来救援京都。石勒攻陷廪丘,北中郎将刘演出逃。

五月,平夷太守雷炤杀害了南广太守孟桓,率领两个郡的三千多户人家反叛并投降了李雄。

六月丁巳初一,发生日食。出现了严重的蝗灾。

秋天七月,刘曜攻打北地,麹允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前去救援。朝廷的军队不战而溃,北地太守麹昌逃到京师。刘曜进军到泾阳,渭北的各个城池全部溃败,建威将军鲁充、散骑常侍梁纬、少府皇甫阳等人都战死了。

八月,刘曜逼近京师,京城内外断绝了联系,镇西将军焦嵩、平东将军宋哲、始平太守竺恢等人一同奔赴国难,麹允与公卿大臣们据守长安小城来稳固防守,散骑常侍华辑监督京兆、冯翊、弘农、上洛四郡的军队向东屯驻在霸上,镇军将军胡崧率领城西各郡的军队屯驻在遮马桥,但都不敢进军。

冬天十月,京师饥荒非常严重,一斗米价值二两黄金,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死亡的人超过一半。太仓里有几十块麹饼,麹允把它们磨成屑煮成粥给皇帝吃,到这时也吃光了。皇帝流着泪对麹允说:“如今窘迫到这种地步,外面又没有救援,为国家而死,这是我应尽的职责。然而想到将士们突然遭受这样的苦难,现在我想在城池还没有被攻陷的时候做出投降的事,希望能让百姓免受屠杀和战乱之苦。就这样吧,写投降书,我的心意已决。”

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未日,晋愍帝司马邺派侍中宋敞给刘曜送去降书,他自己乘坐羊车,袒露上身,口衔玉璧,让人抬着棺材出城投降。群臣痛哭着拉住羊车,握住皇帝的手,晋愍帝也悲伤得不能自已。御史中丞吉朗自杀。刘曜焚烧了棺材,接受了玉璧,让宋敞护送晋愍帝回宫。当初,有童谣唱道:“天子何在豆田中。”当时王浚在幽州,认为豆有豆叶(藿),就杀掉隐士霍原来应和这句童谣。等到晋愍帝前往刘曜的军营,刘曜的军营实际上就在城东的豆田壁。辛丑日,晋愍帝流亡到平阳,麹允和众官员都跟随前往。刘聪暂且封晋愍帝为光禄大夫、怀安侯。壬寅日,刘聪登上殿堂,晋愍帝在他面前叩头,麹允趴在地上痛哭,随后自杀。尚书梁允、侍中梁浚、散骑常侍严敦、左丞臧振、黄门侍郎任播、张伟、杜曼以及各个郡守都被刘曜杀害,华辑逃到南山。石勒包围乐平,司空刘琨派兵救援,被石勒打败,乐平太守韩据出逃。司空长史李弘带着并州反叛,投降了石勒。十二月乙卯初一,发生日食。己未日,刘琨逃到蓟州,依附段匹磾。

建兴五年春天正月,晋愍帝在平阳。庚子日,天空中出现巨大的虹霓,三日同照。平东将军宋哲逃到江东。李雄派他的将领李恭、罗寅进犯巴东。

二月,刘聪派他的将领刘畅攻打荥阳,荥阳太守李矩将其击败。

三月,琅邪王司马睿秉承皇帝旨意改元,在建康称晋王。

夏天五月丙子日,发生日食。

秋天七月,发生大旱灾,司州、冀州、青州、雍州等四个州出现蝗虫灾害。石勒也争抢着收割百姓的庄稼,当时的人把这些蝗虫叫做“胡蝗”。

八月,刘聪派赵固在定颍袭击卫将军华荟,最终将其杀害。

冬天十月丙子日,发生日食。刘聪外出打猎,让晋愍帝担任车骑将军,身穿军装手持长戟在前面开道,百姓们聚集起来观看,一些年老的人有的叹息流泪,刘聪听说后很厌恶这种情况。后来刘聪举行盛大宴会,让晋愍帝给大家斟酒、洗刷酒爵,宴会结束后晋愍帝去换衣服时,又让他拿着伞盖,在座的晋朝大臣很多都痛哭失声,尚书郎辛宾抱住晋愍帝痛哭,被刘聪杀害。

十二月戊戌日,晋愍帝遭到杀害,在平阳驾崩,当时年仅十八岁。晋愍帝在位期间,西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最终他也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西晋至此名存实亡,中原大地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晋愍帝司马邺继承皇位的时候,正赶上永嘉之乱,天下分崩离析,长安城中的住户还不到一百家,城墙房屋都已坍塌毁坏,蒿草荆棘长得像树林一样。朝廷没有车马和礼服,只有用桑木版来写上官职名号罢了。军队只有五百人,公家和私人总共只有四辆车,武器装备大多残缺不全,运送粮饷也不能持续供应。大奸大恶之徒势力滔天,京城危急,诸侯们没有放弃自己职位前来救援的想法,各地的征镇官员也缺乏起兵救援皇帝的行动,所以君臣陷入窘迫的境地,最终导致被杀受辱的结局。

史官评论说:从前晋武帝司马炎的统治接近尾声的时候,许多英雄豪杰都借助宗室的名义起事。西晋的国运逐渐衰落,在颠沛流离中人们共同推举了晋怀帝和晋愍帝。然而樊阳一带冷冷清清,没有军队前来会合,难道是力量不足而情意有余吗?那些百姓们喋喋不休地谈论着,只是希望能让君主存活下去,就好像古代的诗人,因为喜爱召伯,所以连他曾在下面休息过的棠梨树也倍加爱护。有不同寻常的形势,却没有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仔细观察晋怀帝和晋愍帝的起家过程,他们的兴起并非是上天的启示,所以最终出现了皇帝拉着棺材、口衔宝剑去投降的情况,这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那个时候,五岳和三途等地,都沦陷于敌寇之手,在龙州、牛首这些地方,才得以拥立君主。国家的重臣们不在能够应对挑战的时候有所作为,刘渊、石勒等人却有了滔天的势力,朝廷在内无法解决饥荒问题,在外被敌人的兵器阻挡而与外界隔绝,两座京城都沦陷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皇帝两次被迫流亡。周王在骊峰丧命,卫公在淇上肝脑涂地,在那种情况下,想要保住一个郡,又怎么可能呢!

干宝曾经说过:从前高祖宣皇帝司马懿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宏大的气量,顺应时势而出来做官,正值魏太祖曹操开创基业之初,他筹划军国大事,好的计谋多次应验,于是得以跟随曹操,为曹氏祖孙三代效力。他性情深沉隐秘,犹如城府一般,却又能够宽容大度地容纳他人;行事喜欢运用权谋来驾驭事物,而且善于识别人才并加以选拔任用。所以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对他心怀感激,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为他尽力。于是他从农夫中选拔出邓艾,从行伍中提拔了州泰,将文武重任交付给他们,他们各自都能把事情办好。因此他能够在西边擒获孟达,在东边攻克公孙渊,在朝内铲除曹爽,在朝外袭击王凌。他谋略出众,独自决断,四处征战都能取胜,驾驭着众多的大臣,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百姓们都认为他有才能,晋朝的基业开始构建起来。

世宗司马师继承基业,太祖司马昭继续发展,李丰在朝内作乱,毌丘俭、文钦在朝外反叛,他们的阴谋虽然隐秘,但只要有机会就会暴露;淮浦地区再次受到侵扰,但许昌和洛阳并没有受到震动:司马氏都能够铲除这些异心之人,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功业。然后推举任用钟会和邓艾,长驱直入庸蜀之地,迅速地扫除了蜀地的防线,刘禅也归降称臣,上天的符命和人间的事理,在这时得到了验证。司马氏开始接受不同寻常的礼遇,最终接受了皇帝的全套仪仗器物。到了晋世祖司马炎,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司马炎以仁爱之心厚待百姓,以节俭的作风使用度充足,温和而不松弛,宽厚而能决断,所以百姓们歌颂他带来的新变化,天下人都心悦诚服并受到鼓舞。他遵循祖宗的志向,想要结束战国以来百姓的痛苦。朝廷中大臣们心思不同,公卿们意见不一,但他却唯独采纳了羊祜的计策,依靠王濬、杜预的决断,战争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江湘地区就统一了。他恢复了唐尧、虞舜时期的旧有疆域,将正统的历法颁布到八方荒远之地,天下文字书写相同,车辆轮距相同,牛马遍布田野,剩余的粮食堆积在田亩之中,所以当时有“天下无穷人”的谚语。虽然太平盛世还没有完全实现,但也足以说明官吏们奉行法令,百姓们安居乐业了。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陵墓还没有干透,杨骏就被诛杀,太后也被废黜。不久又发生了杨骏、卫瓘和楚王司马玮的变故,宗室子弟没有起到像城墙一样保卫皇室的作用,朝中大臣也没有受到众人敬仰的尊贵地位,以至于把天子的称号改为太上皇,还出现了官员被免官的民谣。百姓们看不到君主的德行,只听到一片混乱的消息,早上还是像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能之人,晚上就变成了像夏桀、盗跖那样的恶人,善恶取决于成败,毁誉受到世俗利益的胁迫,朝廷内外混乱不堪,众多官员没有才能,名与实相互颠倒,国家的纲纪开始瓦解。

国家的政权不断转移到作乱的人手中,宫廷的禁兵分散到四方,地方上没有得力的镇守官员,边关也没有牢固的防御。李辰、石冰在荆、扬地区起兵颠覆朝廷,刘元海、王弥在青、冀地区进行侵扰,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晋怀帝和晋愍帝失去了尊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政权的建立失去了权力的制衡,托付的人没有才能,礼、义、廉、耻这四维没有树立起来,而得过且过的政策太多了。

制定法令制度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即便如此,它的弊端也可能导致混乱;如果制定法令制度时就混乱无序,那又有谁能挽救这种局面呢!那个刘元海,不过是离石的将兵都尉;王弥,只是青州的一个小官吏罢了。他们都不过是擅长骑马射箭的武夫,供人驱使奔走的人,并没有像吴主孙权、诸葛孔明那样的才能;他们是新起的寇贼,不过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当年东吴和蜀汉的对手;他们放下农具拿起武器,撕裂衣裳当作旗帜,他们的兵器装备远比不上战国时期的精良;他们以下犯上,也不具备像邻国那样的势力。然而他们扰乱天下就如同驱赶一群羊一样容易,攻占两座都城就像捡起地上的草芥一样轻松,将相王侯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杀戮,皇后、嫔妃、公主们被敌兵俘虏侮辱,这难道不让人悲哀吗!

天下,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政权;百姓,是极为重要的存在。人们因为爱憎而相互攻击,为了利益而相互争夺,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就好像积水被堤坝阻拦,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从来没有片刻的宁静。政权庞大的国家,不能用狭隘的方法来治理;形势重要的局面,不能用争斗倾轧来扰乱。古代贤明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能够抵御大的祸患,应对大的灾难。百姓们都知道君主的高尚品德是为了养育自己,而不认为君主是在剥削自己来生存,因此百姓们感恩并响应君主,心悦诚服地归附君主,就像清晨的鸟儿飞向北方的树林,龙和鱼游向湖泽一样。然后君主设立礼仪制度来治理国家,制定刑罚来威慑百姓,谨慎地表明自己的好恶来引导百姓,详细地说明祸福的道理来使百姓明白,选拔明察事理的人来担任官职,推崇仁爱慈惠来巩固统治。所以百姓们都知道应该遵循的方向,都乐于生活而害怕死亡,喜欢君主的教化而安于当地的风俗;君子们努力遵守礼仪,小人们尽力劳作,廉耻观念在家庭和乡里非常深厚,邪恶的念头在人们的心中消失。所以百姓们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舍生取义,而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道义,又怎么会有人振臂高呼,聚集起来违法作乱呢!根基广阔就难以倾覆,根基深厚就难以拔除,治理有节制就不会混乱,关系紧密就不会改变,这就是过去拥有天下的人能够长久统治的原因。难道没有昏庸的君主吗?只是依靠道德规范和典章刑罚来维持统治罢了。

从前周朝兴起的时候,后稷由姜嫄所生,上天的旨意昭然明显,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功业从后稷就开始了。到了公刘的时候,遭遇了夏人的祸乱,他离开邰地前往豳地,亲自操劳。到了太王的时候,被戎狄所逼迫,但他不忍心让百姓丧命,于是拄着拐杖离开了。所以百姓们跟随他就像赶集一样踊跃,一年就形成了城邑,两年就形成了都市,三年人口就增长到了最初的五倍。到了王季的时候,能够传播美好的品德和声誉;到了周文王的时候,上天赋予了他新的使命。从这些情况来看,周朝世代积累忠厚的品德,仁爱惠及草木,对内使九族关系和睦,对外尊敬年高有德的人,从而成就了他们的福禄。而且周朝的后妃们亲自践行四教(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尊敬师傅,穿着洗过的旧衣服,做着繁杂琐碎的事情,用自己的行动来教化天下,形成了良好的妇道。因此汉水之滨的女子,坚守纯洁的志向,山林中的士人,有纯正专一的品德,周朝从忧虑辛劳开始,最终达到了安逸快乐。凭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位圣明君主的智慧,去讨伐独夫民贼商纣王,仍然要端正名教,说是用叛逆的手段取得天下,然后用顺应天理的方式来守护天下。等到周公遭遇变故的时候,他陈述后稷和先公们教化百姓的缘由,以及成就王业的艰难,说的都是农夫、女工、衣食之类的事情。所以从后稷开始奠定安定百姓的基础,经过十五代王到周文王才平定天下,十六代王到周武王才得以居住在天下中心,十八代王到周康王才使天下得以安定。所以周朝积累根基、树立根本,规划礼仪风俗,调节人情事理,抚恤百姓的疾苦,是如此的细致入微、坚持不懈。

如今晋朝的兴起,功劳超过了历代的君王,成就大业的速度比夏、商、周三代还要快。晋宣帝司马懿和晋景帝司马师身处多灾多难的时期,诛杀王室的旁支以便行事,来不及施行公刘、太王那样的仁爱。接受遗命辅佐朝政,多次遇到皇帝被废立的情况,所以齐王曹芳不明事理,不能像商朝的太甲那样在亳地反思悔过;高贵乡公曹髦年幼,不能像周成王那样得到周公的辅佐而重新掌权。晋文帝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迫于朝代禅让的时机,没有时间等待像周武王时诸侯八百会盟那样的时机。这就是晋朝创建基业、树立根本,与前代不同的地方。再加上朝廷中缺少品德纯厚的人,乡里缺乏忠诚不二的年长者,社会风俗淫乱邪僻,崇尚和羞耻的标准都失去了应有的准则,做学问的人以老庄思想为宗旨而排斥《六经》,清谈的人以虚无放荡为能言善辩而轻视名节操守,立身处世的人以放纵污浊为通达而狭隘地看待气节和信用,求官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官职为可贵而鄙视坚守正道,当官的人以不务实际、空洞无物为高尚而嘲笑勤奋尽职。所以刘颂多次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傅咸常常纠正邪恶和不正当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平庸的官吏;而那些倚仗虚无空洞的言论,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人却在海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像周文王忙到太阳偏西还没时间吃饭,仲山甫日夜不懈地操劳,都被人们嗤笑鄙视,认为像灰尘一样微不足道。

因此,诋毁和赞誉混淆了善恶的真实情况,人的情感和邪恶的念头都在追逐财货和欲望的道路上狂奔。选拔官员的人是为了人情而选择官位,当官的人是为了自身谋取利益,而那些掌握国家大权的人,一人身兼十多个官职。大的官职要尽享尊贵,小的官职也要掌握关键。而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的子弟,超越常规,不按资历和等级升迁。在这纷乱的尘世中,到处都是争名逐利的人,官员数以千百计,却没有推让贤能的举动。刘寔(字子真)写了《崇让论》却无人理会,刘毅(字子雅)制定了“九班制”却得不到采用。

晋朝的妇女,梳妆打扮、纺织缝纫都由婢女仆人来完成,她们从来不知道女工、纺织之事,以及操持家中饮食之事。她们提前婚嫁,任性而为,所以都不以淫乱越轨为耻,也不约束嫉妒的恶行,父兄不怪罪她们,天下人也不非议她们,又怎么能要求她们像古代那样学习四教,在当今遵守贞洁和顺的品德,来辅佐君子呢!礼仪、法律、刑政在此时遭到极大破坏,就像积水不断积聚而冲决了堤坝,又像火不断蓄积而离开了柴草却熊熊燃烧一样。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候,根本必定先颠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所以,观察阮籍的行为,就能明白礼教崩溃松弛的原因。考察庾纯和贾充的争执,就能看出朝中大臣的诸多邪僻行为;研究平定东吴的功劳,就能知道将帅们不懂得谦让;思考郭钦的谋略,就能领悟到戎狄存在着祸患;阅览傅玄、刘毅的言论,就能发现百官的邪恶;核实傅咸的奏章和《钱神论》,就能看到贿赂之风的盛行。社会风气和国家形势如此,即使是具有中庸之才、遵守成法的君主来治理,辛有也必定会从祭祀中看出国家的衰败,季札也必定会从音乐中察觉出问题,范燮必定会为此请求一死,贾谊必定会为此痛哭流涕,又何况是晋惠帝以放荡的德行来统治呢!晋怀帝在混乱中得到皇位,被权臣所控制,晋愍帝在流亡之后,只是徒有皇帝的虚名,天下的政权已经丧失,不是能主宰时代的雄才大略之人,是无法重新夺回政权的。

然而,晋朝光明美好的传统还没有完全丧失,所以天命又重新聚集在中宗元皇帝司马睿身上。

赞辞说:晋怀帝身佩玉玺(却无法掌控局势),晋愍帝居住在帝王的宫殿(却也无力回天)。就像巨鳌倾倒致使三座仙山坠落,鲸鱼吞食天下九州,匈奴等少数民族进入关中,占据了都城。百姓们纷纷倒下,天下之人都陷入困境。士大夫们头发散乱,被迁徙到平阳。君主忧愁而臣子痛哭,这一切怎么会如此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