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 痴狂叙事与现代中国小说
- 裴争
- 1705字
- 2025-04-22 14:58:19
我曾下过决心不为学生的著作写序,因为写序非我所愿非我所长更非我所能胜任。但当裴争把她准备出版的博士论文成稿《痴狂叙事与现代中国小说》寄给我并再三要我写序时,我却有些犹豫了。论辈分,裴争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都算是我的学生,我亲眼看见了她治学走过的艰辛历程,也分享过她成功的喜悦。我的感受是:裴争真不容易,也着实让人钦佩。裴争毕业后,我即不再招收博士研究生,她是我的关门弟子。于情于理,我确实应当为裴争和她的著作写几句话。于是就破例答应了。
裴争选择考研是在世纪之交。那时的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正处于历史的全盛时期,高手云集,引来的考生十分众多,竞争有些残酷。我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除了精神的鼓励,并不能给她多少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第一年,裴争落榜了。这时我才知道,裴争大学毕业后就职的一家公司已经破产多年,她是名副其实的“下岗职工”,身边还有个孩子。在这个人生的困难时期,裴争没有沉沦,也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从小就心向往之的文学,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学术事业。她靠着父母的一点微薄助力全身心攻读考研,不舍昼夜,也不顾冬寒暑酷。但黄天作弄执迷客,第二年,她又在边缘上落榜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怕她想不开,便婉转地劝导她: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不一定非得选择治学。裴争没有辩解,但从她那含着泪珠却十分坚毅的目光里,我知道她非要走到底不可。
整整又一年,没有一点裴争的消息。但当再揭榜时,电话里传来的是甜亮喜悦的声音:“老师,我过录取线了!”接着就哽咽了。
在治学的道路上,裴争的第一步是异常艰难,但又是十分坚实的。她以优异的成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成为大学教师并很快解决了高级职称。但她毫不满足,又选择了求学读博。这期间,她从未间断过思考和写作。裴争有较好的艺术悟性,最初在影视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上充分体现出来,第一本专著《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文学与影视》曾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读博后她又酷爱鲁迅。我曾明确地告诉她,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对鲁迅一定要学习了解,但不一定要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因为鲁迅是高山,鲁迅研究是显学,不容易出研究成果。而她却盯住不放,固执地追求与努力着。读博期间写过的几篇论文,粗则粗矣,但也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例如,人们习以为常的鲁迅的“自序文”,她发现了其“文体互文性”的文体价值和“自序传”意义,特别是在系统梳理鲁迅自序文之后,看到了鲁迅为情感所阈的情感自传(《鲁迅自序文的文体功能》)。她也发现,隐秘在鲁迅的《风筝》最深处的,是鲁迅的自虐心态(《从忏悔到自救》)。最可贵的是,她借鉴巴赫金的理论,发现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民间化、狂欢化和复调性艺术特质,进而又解读了《狂人日记》的复调叙事如何在多重声音、复杂观念下完成“痴狂”的情感冲突(《“余本文”的叙事功能与结构意义》)。
也正是在这过程中,裴争找到了解读鲁迅作品和某类现代中国小说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被其定义为“痴狂叙事”的新概念。其博士论文《痴狂叙事与现代中国小说》就是以此为基础生发开的。在现代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里,疯狂癫痴者的形象比比皆是,虽然学界对此不乏关注,但却缺少系统梳理,更缺少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给这一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以“本体”的认知和解读,研究者多以思想史、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为旨归,展开疯癫阐释下的文明诉求和历史批判。裴争博士论文的独创性就正在这里:回归文学,在以“痴狂叙事”为支点统观现代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型及变革的基础上,对鲁迅、郁达夫、施蛰存、阿城、残雪、莫言、王小波、韩少功、苏童以及“新感觉派”、“寻根文学”、“新潮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等现代中国有影响的作家及流派痴狂叙事的形态、类型及深层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展开了全面的梳理和辨析,中肯地说明,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痴狂叙事实现了现代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两个层面的变革,其叙述痴狂者、痴狂者叙述、狂欢化叙事三种叙事方式所展开的小说叙事伦理及精神症候所蕴藏的深层的反封建理性意识的阐释,都新意迭出,开拓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视域,颇具学术价值。
裴争还很年轻,应该把这部书的出版作为新的学术起点,扬帆远航。
是为序。
姜振昌
2019年5月21日 于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