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是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也是我的学生。她为人谦和,做事认真,学术功底扎实。其父生前是我院英语专业的老教授和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英语言文学研究,李怡应该说有家学基础。我跟她的学术缘分,是她多次就理查德·赖特创作受日本俳句影响的问题找我探讨。

她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过一系列研究理查德·赖特小说与诗歌的专题论文。她善于在多元文化的比较视域中,发现多理论结合的复合型研究新视角,还长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将理论融入并运用于文本阐释。所以,她的文章视角新颖、思维清晰,有理论基础却更重文本解读,逻辑既缜密又不失行文流畅。最近获悉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专著即将出版,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由于李怡研究课题的原因,我多方了解并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了赖特文学的特质。理查德·赖特是20世纪非裔美国文坛第一位受到世界瞩目的文学巨星。他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国外对理查德·赖特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李怡撰写的这部《布鲁斯化的伦理书写——理查德·赖特作品研究》可谓赖特整体研究中一部极有特色的专著。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该书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和布鲁斯批评理论为要素建立了一个坐标系,用一种复合的、互补性的研究方法来综合考察赖特小说的文学价值、伦理取向和艺术魅力。布鲁斯理论是非裔美国文学作品研究中不可逾越的研究方法,它能充分挖掘这些作品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美学特征。该书并不依循单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范式,而是采用了中国学者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布鲁斯理论。因此,这部书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既做到了与非裔美国传统文化接轨,突破了传统批评方法的瓶颈,又将中国前沿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有效地弥补了布鲁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重文化性泛化研究、重艺术性狭隘研究等不足。

第二,该书在研究内容的取舍与重点建构上也让人耳目一新。它首次将赖特不同时期的小说《土生子》《黑孩子》《局外人》和《父亲的法则》作为一个动态的作品体系,将这些小说的男性主人公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主体群作为研究对象。由此,赖特的作品在一个历时框架体系内得以重构,清晰呈现了男性主体与小说主题、语言艺术和道德取向间的内在关联。本书不仅厘清了赖特小说与传统布鲁斯主题的关系,还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探讨了赖特小说体系与美国黑人生存伦理间的历史同构关系问题,从而凸显了布鲁斯与黑人生存伦理的本质联系,阐明了赖特的小说创作历程就是对黑人生存的一种布鲁斯式的伦理书写。

尤其是,第五章“《父亲的法则》中黑人男性主题的即兴重奏”的研究思路异常独特。首次将这部小说作为一个反观视点,探讨了赖特作品中存在的链状动态关系,从伦理身份与布鲁斯身份主题的双重视角探讨了鲁迪·特纳及其子汤米在赖特小说主人公群中表现出的进步意义以及他们所具有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局限性。

第三,本书还体现了年轻作者的难得的学术严谨。本书不仅正文部分的论述严谨,其附录也内容翔实且具有针对性,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特别是在附录1中,作者梳理了非裔美国文学作品研究常见术语,这给国内赖特研究甚至是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规范的补充。而附录3《理查德·赖特的俳句——一种对日本俳句的继承与改良的文学新实践》突破了日中俳句对比或者英中俳句对比的常规比较模式,更注重深入探析和发现作家独有的英语俳句风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附录部分同样是本书的亮点。

综上所述,李怡的专著《布鲁斯化的伦理书写——理查德·赖特作品研究》是一种内容扎实、方法创新的融合体。无论是全书的架构模式、章节的内容安排、问题提出与阐释,还是材料的选取与使用,观点的分析与评述都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即便不是理查德·赖特的研究者,也会产生阅读和深究的热望。

这部专著完全有理由成为中国理查德·赖特研究方面与国际前沿对话的新成果。

李俄宪

2015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