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 程彪
- 4093字
- 2025-04-22 17:05:26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整体性。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常识,本无可置疑也无须特殊强调。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内部还是外部,总是不断出现各种肢解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理论倾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带来极大的消极后果,也直接影响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的理解。
肢解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理论倾向有许多表现,对此国内学界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梳理。[1]最基本的做法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虽然人们都把这种肢解方案的渊薮归诸恩格斯和列宁,因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部分进行讨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但实际上,恩格斯和列宁都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恩格斯说:“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2]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3],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是“一整块钢铁”。恩格斯的划分是为了批判杜林的需要,列宁的划分则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今天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学术化的倾向直接相关。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裂为三个壁垒森严的学科。不仅三者之间相互独立,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完全消除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孙正聿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各个学科体系的组合,而是一个“超学科”的理论整体。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通常所谓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作为三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存在的,而是作为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存在的。[4]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并非各自独立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哲学或作为一般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实现或实质性内容;而如果脱离前两者,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确定“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无法保证其现实性,必然蜕变为某种乌托邦幻想。
另一种肢解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做法,是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中人为地制造分裂和对立,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制造分裂和对立。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割裂马克思思想的内在联系,划分为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这里最有影响的是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认识论断裂”说;或者划分为早期马克思、中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甚至提出“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奇谈怪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制造分裂,提出“恩格斯反对马克思”。此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以否定所谓“正统的”、教条化的、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连续性,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甚至提出“马克思主义存在吗”,[5]从而为各种随意扭曲马克思主义的行径大开方便之门,以至于有了所谓“千面马克思”的幻景。不仅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而且还有诸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各种形式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形态。
任何思想或主义的形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必然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思想也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也的确有几个关键性的思想飞跃阶段,但是不能以此来制造马克思思想的断裂或内部对立。所谓的“认识论断裂”是一个历时五年之久的艰难思想历程,即从“《莱茵报》时期”到“布鲁塞尔时期”,而且,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关于“人的解放”或“社会革命”的核心理念以及彻底的批判精神,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始终。晚年马克思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关注,并没有否定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更没有偏离其社会主义和人的解放的核心理念。晚年马克思的确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恩格斯也多次提到马克思的这个说法,但是他的意图不是要否定自己和自己思想的统一性,而是批评当时的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对他的曲解。[6]任何有影响的思想体系都有一个传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有各种误解、扭曲、变形,也有各种修正、丰富和发展,这也是一个思想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自其创立以来,历经“三个五十年”,[7]期间来自内部的论争和分裂以及来自外部的批评和诋毁从未消停过。在这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潮流中,我们的确需要分辨“真的”马克思主义与“假的”马克思主义,需要确定是真正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呢,还是扭曲、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不能以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及其整体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人为地割裂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独立于政治经济学,那么就必然抽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使之蜕变为抽象的原理教条,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如果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独立于科学社会主义,那么就必然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使之沦落为非批判的实证科学,成为一种仅仅局限于某种社会历史情景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理论。
同样,如果马克思思想分裂为相互对立的不同阶段,把马克思主义分裂为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因而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强调辩证法及其所体现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异化批判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移植到笼统的现代性批判之中,并在宽泛的现代性批判中寻找革命和解放的契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实质与核心也就不再是解剖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一种抽象的哲学人本学或思辨的哲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属于人道主义的异化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成为人道主义的挽歌。即使像卢卡奇那样的仍然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但在卢卡奇眼中,历史唯物主义也只是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而有助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而已,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成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或具体历史科学的方法,而且它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8]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贬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个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分析。在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虽然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实证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仍然被坚持着,但是这种批判性已经游离于其具体内容之外,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证性研究,不仅马克思的矛盾分析的辩证法已经是不敷使用了,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剩余价值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国家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都将陷于困境。在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被归结为一种实证性的社会历史理论,而且被认为是一种今天已经陷入困境和危机的错误的理论。用阿尔都塞的一个说法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观点看仍然停留在马克思的阶段,或不如说停留在他的某些缺点之中”[9]。
由此可见,无论是人道主义的还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一种实证性的社会历史理论。这种理路所针对的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普遍化、公式化、教条化、庸俗化的思想倾向,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理论效应却是贻害无穷的。从学理上说,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一种实证性的社会历史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具有特殊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只是马克思时代的早期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经验科学,把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限定在特定的狭窄的有效性范围之内,不仅为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或社会历史的新情势出发,随意建构、重构、解构马克思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根据,也为根本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方便。在各种形式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还有一立锥之地,那么也只是一种过时的社会历史理论,是批判的靶子。从实践上说,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一种实证性的社会历史理论,必然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被抽离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就被肢解了。马克思主义要么趋同于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福利主义、国家主义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抽象地讨论“人性”“权利”“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要么沦为激进的乌托邦幻想,既无力把握社会历史的新发展所遇到的迫切问题,也无力回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同化企图,而只能无望地固守着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符号:“无产阶级革命”“人类解放”“共产主义”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把历史唯物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之中理解,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实证性的社会历史理论。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或人的解放的根本理念,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是内在一体的。从这种整体性或内在统一性出发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指向社会主义或人的解放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