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古全和(第二册):战火下的青春
- 傅希春
- 1923字
- 2025-04-14 11:05:20
近来黑狗大街一带叫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有关“鬼屋”的传闻,所谓“鬼屋”其实就是两幢单砖砌墙、油毡盖顶的简陋的平房儿。“鬼屋”的主人叫曹宪章,是本地的一个小财东儿,在家排行老二。他个子小,脸黑,背驼,家世平平。大财主们看不起他,从不叫他的大号,人前叫他“曹老二”,背地里叫他“曹小个子”“曹罗锅儿”“曹黑子”。穷人们也不拿他当回事儿,当面称他“曹先生”,背地里叫他“曹罗锅子”。虽然曹宪章其貌不扬,却有点儿小聪明,善于理财,在本地的财主中,他最早把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流民当成他捞钱的对象儿,最先在他的土地上修建了后来被人们叫作“鬼屋”的两幢简易住房,租给这些流民居住牟利。
“鬼屋”建于1937年,五月动土,八月完工。进入九月,炕还没烘干,曹宪章就急急忙忙贴出招租启事。两幢平房儿相距二三十米,一南一北,一前一后,一倒一正,两侧都有一人多高的砖围墙相连,构成一个长方形儿的院落,院落公用的大门开在东面的围墙上。不过住户儿都走自己的家门,院门经常是关着的。
两幢“鬼屋”用的是一张图纸,规格一样,每幢号称三间,其实它们的总面积都仅有三十几个平方米。其建筑格局是:东西各有一个仅八九平方米的卧室,两个卧室之间是堂屋。堂屋的面积约十多个平方米,前后各有一个门,一个通后面的院子,一个通房前的马路。堂屋虽小,却都盘有东西两个锅灶。东面锅灶的烟道走东边卧室的炕洞,西面锅灶的烟道走西边卧室的炕洞。曹宪章把这六间牢房般低矮简陋的小屋盖成两幢,每幢里又设有两个卧室、两处锅灶,是为了把房子分租给四户人家儿,向那些不得不租用这些小屋的穷房客多收租金。
“鬼屋”最初叫“六间房儿”。最先住进“六间房儿”北面那三间房子的房客,来自河北省乐亭县,户主姓谭,叫谭定华,三十来岁,妻子缪氏,夫妻俩带着一位年近60岁的老奶奶和一个七八岁儿的小女儿。稍后住进“六间房儿”南面那三间的住户来自山东。两幢房子的月租都是每幢三元,说好按季度提前半个月交纳,一次交清。这样算起来,曹老二每年从这两幢房子得到的收益可能有七八十元,相当于他经营几垧好地的净收入,效益实在是不错。
曹老二盖出租房子赚了钱,别的财主看着眼红。凡是这里有地皮的财主就都在忙不迭地张罗着第二年开春儿就搭盖这一类简陋的小房子出租赚钱。
经营“六间房儿”的成功,很让曹老二得意了一阵子。他决定再筹集些钱,第二年开春儿再盖几幢新房。可是事有偶然,那家山东房客,刚刚交齐了九块钱的房租,连户口都没来得及到派出所报上,一天夜里,一家六口儿,突然都死了,除了曹宪章,左邻右舍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来历和姓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祸,曹宪章感到丧气。他关心的不是房客的死活,而是他的房子里死过人,以后不好出租,租不出好价钱。他悄悄地叫上他家的那个长工,在第二天的深夜,偷偷地用爬犁把那一家山东人的遗体弄到野外,扔到积雪深过几丈的深沟里。不过他也有些额外的收入:他白得了九元钱的房租,还白捡了这家房客留下的一些破衣烂衫和旧被褥,把它们变卖了,又得了七八块钱。接着,他就隐瞒了房子里死过人的这个事实,又招来了一家新住户儿,还是山东人。让人不解的是他们一家也是刚刚交过房租就无声无息地死了!这件事对曹宪章的打击更大。他还想隐瞒。可是纸里包不住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家人都死在这幢小屋里,不能不让周围的人们感到吃惊和疑惑。于是,议论四起,传扬开来,死过人的那三间房子就没有人敢再搬进去住了。不久,住在“六间房儿”北面那三间里的谭定华一家也悄悄地搬走了,整座“六间房儿”都空起来了。曹老二原本并不富有,难得有点儿土地以外的收入,如今投到六间房上的资金变成了死钱,他心里怎么能不急呢。更让曹老二着急上火的是外面流传起了关于“六间房儿”闹鬼的传言。有人甚至干脆就说“六间房儿”是凶宅,谁住谁死。这话越传越玄,越说越让人怕。有人说,六间房儿里就是有鬼,他曾亲眼看见死过人的那三间房子里的烟囱冒烟,夜里窗户上还有亮光儿。于是有人开始把“六间房儿”叫作“鬼屋”。“鬼屋”的叫法儿一下子就传开了,闹得远近闻名。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进去住了。曹宪章为了把房子租出去,到处张贴招租启事,说愿意行善事,谁住他的“六间房儿”,三年不收房租,可还是没有人肯进去住。到后来,就连到“六间房儿”跟前儿去走走看看的人都没有了。老家山东的蔺大爷家的大儿子虎儿有点缺心眼儿,曾趴在“六间房儿”的窗玻璃上朝里面望了望,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蔺大胆儿”。现在一些人连走路都绕着鬼屋,生怕里面的冤死鬼魂儿会附到身上,使自己害病死人。
其他财主新建的房屋,都因此而有意远离“鬼屋”,也不再沿用“鬼屋”的样式和青砖,而是改用了新的设计图纸和红色的砖瓦。
两年来,“鬼屋”一直孤零零地空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