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布洛陀神话叙事及其文化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源远流长,但受时代的局限,其相关研究从19世纪50年代才逐步展开。在数十年的平稳研究阶段后,2002年起始“布洛陀”这个名词逐步受到政府、传媒、旅游与商业等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相关研究也迎来了成果高峰期。2002年6月底,广西诗人古笛首次考察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他和田阳县博物馆专家黄明标等提出田阳敢壮山(那贯山)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重要原生地的观点。2002年7月13日,《南宁日报》发表《田阳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的新闻。2006年5月20日,由田阳县组织申报的“布洛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民间文学”类。田阳县布麽[1]黄达佳当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民间文学”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对非遗名录上的“布洛陀”介绍如下:[2]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从2004年开始,敢壮山被认定为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遗址,参与祭祀的人员,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祭祀规模越来越大。以此为契机,布洛陀文化研究日益集中深入,产生了一股追寻壮族文化根源的新浪潮。至2013年,已出版的专业研究书籍超过十部,包括《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2004)等。基于众多专家学者的耕耘开拓,布洛陀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并日益走向国际化,在理论探索和中外比较、国外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直至今日,虽然相关研究文章已达数百篇,对布洛陀神话和信仰的质疑依然存在,一些网站上仍刊登着相关内容。有人认为[3],在田阳县敢壮山祭祀布洛陀的相关新闻消息发布之前和之后,被随机采访的田阳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壮族群众,并不清楚布洛陀是谁。在质疑者眼中,壮族的麽教与道教、佛教内容相混杂,从业神职人员也与道教相似。布洛陀是不是壮族的始祖神?布洛陀神话的内容是壮族先民世代传承的结果吗?布洛陀文化的本真是什么?麽教是否壮族的本土原生宗教?甚至还有人不顾上下文内容,随意截取《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以广西田阳县为个案》(时国轻,200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山布洛陀的神话塑造和文化创意》(刘大先,2009)、《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徐赣丽,2010)等研究专著和论文中有利于其言论的片段,质疑布洛陀文化的真实性。争执之后仍还留有疑惑,在壮族民间生活与民众心里,布洛陀神话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布洛陀信仰及其仪式是否还活跃于壮族民间?
其实,布洛陀神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民间文学搜集者整理成册。《壮族文学史》(欧阳若修等,1986)、《壮族文学概要》(梁庭望,1991)等壮族文学专著都曾详细介绍过布洛陀神话与经诗的内容,对布洛陀信仰及其壮族文化底蕴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它们相比,布洛陀文化热已晚了数十年。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自2002年始在壮族地区进行了持续的布洛陀神话调查,所到之处有广西田阳县、田东县、那坡县、靖西县、巴马县、天峨县、龙州县、云南文山市等。笔者与能够讲述布洛陀神话传说与故事、唱诵布洛陀经诗与古歌的传承人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访谈,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的个人活动进行了持续追踪。其间,笔者有幸参与了各类与布洛陀相关的民间祭祀活动,深化了对布洛陀文化的整体认识。与田野调查相辅相成,笔者亦不断向学术界前辈与同侪请教,与语言学、考古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交流,从不同的研究理论角度出发思考布洛陀文化。近年来,笔者扩大了对布洛陀相关文化调查的范围,通过书面与田野两条主要途径搜集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及东南亚泰族、佬龙族、岱—侬族等国内外侗台语族群的口传神话及其信仰材料。
这些经历都将笔者引向对布洛陀文化现状的反思:当前,呼唤多元文化、保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声浪高涨,但壮族已被不少学者视为“汉化程度最高因而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都不甚明显的少数民族之一”,[4]布洛陀神话及文化的壮族特征何在?本书力图在分析布洛陀神话母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与之相似的侗台语族群神话母题,证明布洛陀神话及其神祇悠久的本土历史,再现它们共同的文化源头以及形态各异的文化发展现状。笔者将布洛陀神话放在侗台语族群文化的研究语境之下,向内探索其叙事内容、形态及结构特征,采用神话母题分析方法,再现布洛陀神话叙事的构成与叙事链、传承机制的运转、神话(口头传统)与仪式的关系等,向外追寻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思索其背后的信仰、仪式等诸多表现形式及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是指侗台语族群早期及当下文化。
和壮族的布洛陀神话一样,目前其他民族口头传统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遭遇被利用与开发、受冲击与同化等问题,这需要学者更快地做出回答,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进一步去研究这些文化传统,掌握其发展规律与特点,才能拯救它们,让它们重复生机。因此,该选题不但对解决布洛陀文化及其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现实意义,对国家如何保护各民族文化、制定民族政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壮族作为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1 700万),其文化在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在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对周边民族有潜移默化之效。作为壮族文化源头之一的布洛陀文化,值得深入分析,追本溯源。只有厘清当今多元文化交错现象之下的布洛陀文化实质与特性,深入发掘布洛陀神话的特定形态、内涵及模式,把握其发展动脉及趋向,才能使悠久的布洛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推进壮族文化的进步与现代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壮族人民,服务于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