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大脑奇
(序)
先从“黑匣子”说起。“黑匣子”是飞机机载的专用电子记录装置,学名为航空飞行记录器,不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上均有安装。“黑匣子”最初是一位澳大利亚工程师在1958年发明的。“黑匣子”包含驾驶舱话音记录器与飞行数据记录器两部分。“黑匣子”能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客观地全程记录飞行数据和舱内话音及声响。其中,飞行数据记录器能将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飞行数据记录器是由步进马达带动8条磁道的记录器,磁带全长约140米,可记录25个小时的60多种数据。其中有16种是必录数据,主要是加速度、姿态、空速、时间、推力及各操作面的位置。话音记录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无线电通话记录器,可以记录飞机上的各种通话和声响。该仪器上的4条音轨分别记录飞行员与地面指挥机构的通话,正、副驾驶员之间的对话,机长、空中服务员对乘客的讲话以及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通常将“黑匣子”安装在机尾位置内,是因为对许多起飞行事故的统计,发现飞机的机尾部相对位置较高,飞机坠毁后通常不易完全损毁,安装在机尾内的一些机载仪器设备也不易损坏,由于飞机失事后有的遭遇严重撞击,有的遭遇火灾,有的遭遇海水浸泡,有的遭遇化学溶液的侵蚀,还有的遭遇强雷击,因此,对飞机“黑匣子”的设计与制造有一系列耐压、防火、密封、抗震、抗磁干扰的技术要求。这样,即便失事飞机已完全损坏,“黑匣子”里的记录数据也能保存完好。由于平时人们是无法也是没有必要打开它的,所以它只是处于“暗箱”状态,里面的奥秘也是无从窥见的,故称其为“黑匣子”。[1]
现在,除飞机上安装有“黑匣子”之外,在其他如汽车、轮船上也安装了“黑匣子”之类的装置。“黑匣子”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实时、完整地记录飞行数据和话音,用于科研、事故分析和机务维护。它提供的信息可供设计人员进行飞机性能的比对、系统分析和研究,以利于飞机的改进和完善;它可向飞行事故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它可供机务人员针对飞机故障进行适时维修,以确保飞行安全。由此可见,此“黑匣子”并不神秘。
现在我们通常把“黑匣子”形象地比喻为不可随意打开的神秘箱子——“黑箱”,也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现在发展成了一种“黑箱理论”,“黑箱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馈耦合,对于我们人类具有特殊意义。对这种反馈耦合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控制论的认识论,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对应的认识论,与控制论的独特方法相对应的则是一种独特的认识论,这就是黑箱理论。”[2]这种不可随意打开来解读和研究的黑箱就如我们的大脑一样,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其结构和参数。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在长达上亿年的发展进程中,从单细胞动物到有神经系统,到脊椎动物的复杂神经系统,再到高度复杂的人脑,直到今天我们的大脑。我们学过生物学都知道,大脑是由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和1000亿以上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又可能与其他神经细胞存在1万个以上的联系,最终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神经网络。人的大脑如此复杂,这也注定了人是世间的主宰,万物的灵长。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3]为什么人之所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因为人在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在从非生命物质、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直至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级心理,即能摆脱生物本能的束缚,最终摆脱了受直接欲望的驱使而成为万物的灵长。从莎士比亚如此富有诗性的对人进行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人是多么的伟大和复杂,而人脑又堪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它是人类各种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物质本体,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即是心理。哲学以内,世间各个学科都在研究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抑或社会现象,凡所涉及的各式各样的现象中,当数人的心理现象最为复杂。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就是心理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学是一门多么复杂而又玄妙的一门学科。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A.D.雷蒙提出了“七个宇宙之谜”,包括第一,物质和力的本质;第二,运动的来源;第三,生命的起源;第四,自然界的合目的的安排;第五,简单感觉与意识的起源;第六,理性思维与语言的起源;第七,意志自由的问题。其中简单感觉与意识的起源、理性思维与语言的起源及意志自由的问题都是心理学中研究的对象,所以,心理学在科学大家族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邹琪也提到“人类大脑的十个未解之谜”,它们分别是:第一,信息如何为神经元活动编码?第二,记忆如何存储与恢复?第三,大脑中的基准活动表示什么?第四,大脑如何模拟未来?第五,何为情感?第六,何谓智能?第七,时间在大脑中如何表示?第八,大脑为何睡觉和做梦?第九,大脑特定系统如何彼此合作?第十,何为意识?[4][5]人脑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物体,大脑中的神经元就像银河系的星星一样多。尽管对大脑研究的思维科学近年来取得了若干进展,我们仍然发现自己还在黑暗中摸索,这一点也不值得惊讶,但至少我们已经抓住了心理科学中的关键问题,并开始着手研究它们。心理现象历来被称之为“黑箱”,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像一个实体那样,具备一个实体的特征,如颜色、重量、长短、体积、密度等特征,通过借鉴“黑箱理论”的方法,我们可以间接地研究我们的心理现象,根据外显行为来间接地推测内在心理,从而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心理大白于天下,让“心理黑箱”变成“心理白箱”,但这个过程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更不是一两个国家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相关领域的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现在我们的“心理黑箱”也变成“心理灰箱”,这是值得庆幸的大事,说明我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在面对如此难题时,我们要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信念,无论最终的结果怎样,历史将是最后的裁判。
诗创作心理学既然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所面临的任务也是同样艰难的,更何况它的研究对象是诗人心理,诗人的创作过程心理。在奥林匹斯山上的缪斯家族的九位文艺女神当中,属诗的缪斯最为活泼、最为动人、最具魅力,甚或最刁钻古怪。它凭着想象之翼,乘着情感之风,来无影,去无踪,如醉如痴,在无尽的思维时空中尽情地遨游,如此美妙的精灵,它会带着我们体会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体验世间的真善美,它的魅力无限,人们为之折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能把握住它吗?
更有甚者,古希腊三哲之一的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其名作《伊安篇》中谈到,诗人创作的诗篇根本不是诗人自己创作的,而是神灵,是神灵借诗人之名代传,也就是说,诗人是神灵的代言人,其中说道:“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赫拉克勒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递传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作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受到音乐和韵节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欢,由于这种灵感的影响,他们正如酒神的女信徒们受酒神凭附,可以从河水中汲取乳蜜,这是他们在神志清醒时所不能做的事。抒情诗人的心灵也正像这样,他们自己也说他们像酿蜜,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他们这番话是不错的,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6]这就使得原本纷繁迷奇的诗创作心理变得更加离奇,还有其他的各种观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诗创作心理学就如心理学最初所面临的那样,“黑箱”尽管保护严密,人们还是能够打开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我们研究诗人的诗创作心理学,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摸索,其间难度比心理学所面临的难度还要大,因为相对于一般心理学来说,它不仅是特殊的学科研究对象,更为难的是它面临诗人这个特殊的人群,这个“诗创作心理黑箱”是绝不能轻易打开的,也绝不是让人随心所欲进行解剖的,其间难度千万,这是诗创作心理学研究很少有人问津和难有重大突破的关键原因所在。
诗乃文学之祖,是文学上的最耀眼的星座。作为文学的灵魂,它渗透到了文学的各个领域,不知吸引了多少人为之疯狂、迷恋,而且它自身也在不断变换形态,它的触角也在不断延伸,不断触摸着现代人的心灵。读者每每读到一首名篇佳作,便会无限欣喜,进而想试探诗人的创作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八卦”“好奇”“内幕”等。诗读者可能对这首诗本身不感兴趣,但他就是对诗创作过程的“八卦”感兴趣,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类的天生本能使然: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实诗人对这个话题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是最容易说清道明的,因为诗作就是他本人创作出来的。为啥在诗人的作品里没有详列的专著来论述诗创作心理过程呢?其实诗人创作出一首诗,这首诗是一个成品,摸得见看得着的东西。这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是诗人从物理世界转化为心理世界再转化为诗的世界的一个东西,也就是它从一个实在物,经过了几重转化,又变为了另一个实在物,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改变了当初的形质,已是面目全非了。而且诗人当初的创作目的就是写出佳作,根本无暇顾及诗创作心理过程,导致即使想清楚当时的心理过程,但无奈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只好事后靠已完成的诗作来推测,来建构罢了。如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所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正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中的诗句那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刘勰在《文心雕龙·沉思篇》中所说:“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词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归,枢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师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7]就是说,作品的思想感情异常复杂,风格体式也各式各样。拙劣的文辞中也会蕴含着巧妙的道理,平常的事物中也会创作出新颖别致的诗篇。这就像麻与布的关系一样,麻虽然没有布那样高贵,但只要经过织布工人加工,就会焕然一新成就一番变化,变得弥足珍贵了。至于那些经思考所不能达到的玄微之义,是用文辞也难表达明白的,所以就谈不下去了。要想深刻地阐明其玄妙的思维,就得有高超的文笔;要想精通其写作构思,也就必须得有理解我们大脑的运行规律。商朝的宰相伊尹不能详细阐述烹饪的奥秘,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工匠轮扁善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他也很难说明使用斧头的技巧,这的确是很微妙的。
这就会不禁问道:“诗创作心理过程有没有规律可言?”中国当代作家,诗人路遥(1949—1992)曾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谈道:“处于创作状态的心理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外人很难猜度。有些奇迹是一些奇特的原因造成的。”[8]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对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说:“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一种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还说:“现在改写文件体了,什么决议啦,宣言啦,声明啦……只有政治口号,没有诗意啰。”[9]如此伟大的诗人在论及诗创作心理过程时都持“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这种观点,那我们又如何来研究诗创作心理学呢?
我们的答案是:坚持不懈、博采众长、大胆创新。
所谓的坚持不懈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心理学理论、观点、方法及心理规律为基准,以诗人为经线(横向研究),以诗创作心理过程为纬线(纵向追踪研究),深挖下去,相信诗创作心理的奥秘之泉终将会涌出,这就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尼采(1844—1900)的那首名诗《不灰心》:
在你立足处深挖下去,
就会有泉水涌出!
别管蒙昧者们叫嚷:
“下面永远是——地狱!”[10]
也如当代诗人汪国真(1956—2015)的那首《学会等待》:
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打不起精神,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苦衷。
你看即便像太阳那样辉煌,
有时也被浮云遮住了光明。
你的才华不会永远被埋没,
除非你自己想把前途葬送。
你要学会等待和安排自己,
成功其实不需要太多酒精。
要当英雄不妨先当狗熊,
怕只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
诚哉斯言,相信此番劳作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愿与有志于诗创作心理学研究之士共勉之。
所谓的博采众长,就是古今中外,凡涉及诗创作心理学的,我们都予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包括西方的诗创作心理学,还包括本土的诗创作心理学(本书以此为主),不仅包括古代的诗创作心理学,而且还包括近现代诗创作心理学、当代的诗创作心理学。也许是这门学科前人没有专门论述,没有系统的专著问世,所以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掉入资料的旁征博引,行文的不经济,有些地方的论述还颇显繁复,尾大不掉,可能是作者想表达得更为生动形象而考虑的吧,也有可能是不忍删繁就简而导致的,毕竟自己的作品正如自己所孕育的孩子那样。但有些地方依然很空洞,缺乏大量文献的阅读,力不从心。这个旁征博引、博采众长的过程真是令人痛并快乐着,这正如作者在2010年9月7日所作的一首《五律·咏史》:
人猿分袂始,乃有性灵分。
原始石头造,奴隶铜铁生。
封建忠魂铸,社会外族侵。
一部史书览,青丝变老翁。
“一部史书览,青丝变老翁”,对此深有体会,但由于太广太博,可能有时会将原本应该是“完型”的东西给人为割裂了,不能将“点”“线”恰如其分地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有些地方甚至重复引用等,但这也是从多角度分析而导致的弊病罢了。
所谓大胆创新,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而进行的。在旁征博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放开步子,大胆前进,开拓思维,大胆探索,努力写出一部富有创见性的诗创作心理学。虽然我们称之为诗创作心理学,而且比较全面系统地来探讨此中的诗创作心理现象,又加之内容多,多少带有教科书的韵味,这还是第一本专著,盖非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工作,实则只是一种尝试,一种探险,一种心灵的探险,去触摸诗的缪斯的精灵,其间身心都感到了一种微妙的震颤,体会到了那种无法替代的美感享受,这可能就是“先吃螃蟹的人”所得到的回报吧!
未说完的话,未尽的事宜太多,我们就以作者在2015年10月9日所作的一首诗《五言律绝·学习近红外成像原理有感》来表达:
黑箱大脑奇,科技迩今知。
勿要藏颜色,应须显本之。
一切神秘的面纱在如今的科技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切的做作在科技面前都会现出原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面前,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流面前,我们的“诗创作心理黑箱”会从“诗创作心理灰箱”变为“诗创作心理白箱”,一切的谜团终将不再离奇。
2016年1月1日于西北师范大学农马斋
[1] 参见逸平《解码飞机“黑匣子”》,《交通与运输》2014年第5期。
[2] 金亚坪:《黑箱理论及其应用》,《电力技术》1985年第11期。
[3] 《莎士比亚悲剧集》,刘彬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 邹琪:《大脑的10个未解之谜》(上),《世界科学》2007年第10期。
[5] 邹琪:《大脑的10个未解之谜》(下),《世界科学》2007年第10期。
[6] 《朱光潜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7] 古敏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选编〈文心雕龙〉》,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8] 《路遥中篇小说·随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9] [苏]尼·费德林:《毛泽东谈文学:〈诗经〉、屈原……》,《光明日报》1996年2月11日。
[10] 《尼采文集》,楚国南等译,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