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代累积后的成书与扑朔迷离的作者身世

一 世代累积中的群体创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积淀过程。这其中涵盖了历史史实的民间流传,民间说话艺人的加工改造,戏曲艺人的二度创作,文人加工整理并最终成书的过程。可以说,《三国演义》是在世代累积中借助群体创作“合力”而创造出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之作。

(一)《三国演义》的史学来源

《三国演义》是以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为原型而演绎出的长篇历史小说,因此小说的创作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史学来源。虽然我们无法还原作者创作《三国演义》的全过程,但正史中的相关著作,如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必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依据,这些史学著作也被视为《三国演义》成书的最重要的基础。

(二)“三国故事”的民间流传

两晋以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隋唐时期,在宫廷的文艺表演及民间的说唱艺术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三国故事的节目,据唐初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喜欢看水上杂戏,其中就包括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时期,三国故事的民间受众更加广泛,李商隐的《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说明三国故事在晚唐时期已经妇孺皆知。到了宋代,通过说书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苏轼《东坡志林》)可见,到了宋代,三国故事的流传更加广泛,而且已经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同时,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职业艺人,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讲史话本也大量出现,如元世祖时期的《三分事略》、元英宗时期的《全相三国志平话》等,这些讲史话本的出现是《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三)“三国故事”的戏曲舞台传播

金元时期,戏曲艺术大放异彩。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剧样式,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占了相当的比重,传世剧目有六十多个,占元杂剧传世剧目的十分之一,现存剧本有二十一种,占元杂剧现存剧本的八分之一左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关汉卿的《单刀会》《西蜀梦》,高文秀的《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无名氏的《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隔江斗智》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三国人物的戏剧形象,提炼和编织了许多发生在三国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为后来罗贯中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四)《三国演义》的成书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正史、民间传说、话本和杂剧等三国故事的基础上写成了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演义》。明人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这样概括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过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二 《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有两种观点:其一为“罗贯中”说;其二为“非罗贯中”说,即认为《三国演义》并非出自罗贯中之手,而是另有其人。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罗贯中”说,支撑“罗贯中”说的最主要的一条文献出现在《三国演义》早期版本嘉靖本的正文首页,题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古人多以“编次”指代创作、撰写,这里明确提出罗贯中是在正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这条文献的可信度很高,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一)罗贯中生平情况

罗贯中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关于其生平情况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是零星地散见于一些文人的笔记中。“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由这则资料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罗贯中的一些基本情况: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贾仲明提到罗贯中是太原人,其实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慈溪、庐陵五种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太原说”和“东原说”这两种说法上,但迄今仍无定论。罗贯中是布衣之士,一生没有获取过功名,也没有混迹过官场,而是四方漂泊,四海为家。关于罗贯中的性格,这段材料中提到他“与人寡合”,也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王圻《稗史汇编》),还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二)罗贯中创作情况

罗贯中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戏曲和小说。《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小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粉妆楼全传》五种。

三 《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

《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极为复杂,根据近年来专家们的研究,其版本有一百多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三国志传》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毛本《三国演义》系统。总的来看,前者成书较早,而且民间色彩较重;后两者基本出自文人之手。但是,“志传”本现在所留存下来的,基本上是明代后期和清代的版本。所以,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演义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而后来成为通行本的《三国演义》,是清人毛纶、毛宗岗在此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

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版本有三个:

嘉靖本。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共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题目。“嘉靖本”为现存《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

李评本。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全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版本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题目由单题变为双题,有眉批、总批,后学界认为此本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毛本。此版本为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版本,题名为《三国演义》,简称“毛本”。“毛本”对“李评本”的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浓厚,很多评语见解精辟,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