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海城縣志》

光緒《海城縣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海城縣

(卷一“建置志·城池”,29)縣城,宋名天都察,夏改爲東牟會,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賜楚王,又名海城。城周四里三分,設承奉司,內臣居之,撥官兵一千五百員名。滿俊之亂,增設指揮同知及千戶官兵爲屯牧戰守之備。成化四年,巡撫馬文升重修之。七年,兵備道楊冕增設倉場。崇禎十三年,奇荒,人民相食,戶口寥落。十六年,又爲闖賊所破。至國朝乾隆間,元氣始復。十四年,有同知移駐之命,築堡爲城,聊作藩籬。咸豐初年,同知葛以簡創建東西南三門,設鼓樓一座。同(30)治八年,回叛焚之。光緒三十年,知縣王秉章由清丈地畝房基項下,籌款補修。三十三年,知縣楊金庚因南西二城門損壞,西城墻倒塌五丈有餘,捐廉增修,以資捍衛。蓋海城巖邑也,唐之吐番、明之滿俊、國朝乾隆間之田十五、同治間之馬明善、田成基、光緒二十一年逆回李倡法勾結河回馬匡國等,戕官劫獄,前車屢覆,可爲殷鑒。况城內之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獨賴城南十五里之五橋泉以供吸飲。設於南山之麓曲防以阻之,期城池立變枯魚之肆,知縣楊金庚於署內浚修水窖,凡營汛及城內居民共鑿窖二百七十餘隻,復於南門外修一大澇池,商民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