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志城墙资料汇编(上)
- 成一农编
- 593字
- 2025-04-25 17:31:17
民國《華亭縣志》
民國《華亭縣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華亭縣
(第二編“建置志·城郭”,161)《吳越春秋》:堯使崇伯鯀築城衛君,造郭以守民,是爲中國有城郭之始。後魏晋秦二年,築亭川鎮城,以扼吐蕃。唐及五代、北宋皆因之,蓋即儀州故城。金大定二年,以城大難守,割弃西北三(162)分之二,僅留東南一隅,城始縮小。明末,數陷於寇。清順治初,知縣佟希堯招工增修舊城雉堞。康熙末,知縣陳珣葺金築城內西北新城,以便固守。乾隆三十二年,知縣張漢芳詳請修築,城垣復新。同治六年,回匪陷城。九年,知縣蔣順達擇要補葺,後漸崩塌。光緒間,知縣楊鼎新詳請修築,未果。宣統三年,陝西反正,土匪猖獗,知縣陳良均、典史高晋中召集學紳尚增新、潘大觀、姜輔周、莊居敬、張樹勛、王建平、張正銘、潘偉觀、幸順祥、曹鑒等籌捐,合城鎮各界措資三千餘串,勉事修葺,女墻、城樓稍增完善。民國九年十一月七日,地震,墻垛又多崩塌。十二、三年,知事原志堅又籌款修葺,垛墻、城樓均煥然一新,惟西北尚築土垛(163)。綜計城周三里三分有八,垛環一千二百一十有七,底厚二丈一尺,頂寬一丈二尺,高約二丈四尺,城上邏鋪八,敵臺四,東南西城門三,門樓三,西門月城一。外隍深一丈五尺,今皆平坦。後周顯德中,增修城東外郭,先時因之,今則僅存遺址。十五年十月,縣長王玉堂因土匪爲患,同縣紳潘達觀會議增修邏鋪、更房一十八座,洗刷北城外墻之低者,從此雨寒皆可防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