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白河縣志》

嘉慶《白河縣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白河縣

(卷二“建置志·城池”,63)按《通志》,明成化八年,於洵陽縣界立白河堡。十二年,始改爲縣,城周一百一十二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明末寇毀。(64)本朝徙冷水河。康熙二十六年,知縣龍家佐始西枕高□砌石爲城,周半里許,高一丈三寸,東南北門三。《縣志略》,初龍令壘石爲城,僅昭其概。乾隆十年,知縣羅文思□建三門。乾隆三十一年,知縣謝奉璋詳請建門樓三座,城加以磚,高二丈五尺。

外城附

外城,自土地嶺起,歷天池嶺、周家埡、陳家埡、探馬溝、呂家山、長春寺嶺、太山嶺、清風溝、桃園止共二千一百餘丈,周一十四里,四圍皆因山爲城,高十餘丈不等。□城(65)外山坡有高至數十丈或百餘丈,勢極險峻,有橋兒溝、清風溝、土地嶺三面城門。於嘉慶二、三年,賊匪竄擾,內城形如釡底,四面皆山,難以防守,係知縣嚴一青捐築外城,即名爲大寨云。於嘉慶五年正月,蒙制憲松奏稱,據平慶道祝禀稱該縣地方與湖北之竹山、鄖縣犬牙相錯,城依山麓,形同釡底,若被賊匪占據山梁,甚屬可虞。該縣倡捐銀兩,里民樂輸,就城縣四面山梁添築外城,周圍十里有餘,勒有碑記可憑。數年以來,每遇(66)賊匪滋擾,百姓得以入城避難,免遭荼毒,皆係該縣築城之功。又於嘉慶五年四月,蒙撫憲台奏稱□興安府白河縣舊城,四面皆山,形如釡底,署知縣五郎、通判嚴一青到任後,相度地勢,難以防守,於舊城之外,踞山之顛增築大寨二千一百餘丈,三千四百餘堵,其中可容萬家,一遇賊警,老幼婦女避入山寨中,與舊城爲唇齒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