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的综合性农业著作,“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作者贾思勰,史书无传,我们只能根据他在《齐民要术》中的署名知其为“后魏高阳太守”,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人。

《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束为十卷,共计一万五千余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该书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保存了很多南北朝时期的俚俗口语,对汉魏六朝的语言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的通俗性和口语化决定了全书语言的基本面貌,还有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以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也可以反映出汉魏六朝的语言面貌。这些都说明了《齐民要术》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重要语料价值。

历来学术界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仅限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甚至医药业等方面,或者是文字版本校订,而把它当作语言学资料,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利用的很少。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迄今为止,也只有数篇论文和几部专著,研究深度与广度还相对不足。

语言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齐民要术》的词汇部分。最早从语言学角度对《齐民要术》予以关注的是柳士镇,他在1989年写过《从语言学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从语法角度推断卷前杂说不可能为贾氏所作。此后,学者们对《齐民要术》予以更多的关注,例如汪维辉的《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从词汇角度对《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作些具体的揭示,以期能够引起学者对此书语言研究的兴趣。其他近十一篇论文都是从词汇角度对《要术》加以论述的。于建华在《〈齐民要术〉的助动词》一文中分析了《齐民要术》中的助动词。他认为,与先秦两汉相比,这些助动词或者有新的用法,或者比较独特。程志兵对《齐民要术》研究较多,他于1999年、2004年、2005年分别发表《〈齐民要术〉中所见词源举隅》《〈齐民要术〉与汉语词汇史研究》《〈齐民要术〉新词新义简论》三篇文章,主要是侧重于提取《齐民要术》中的新词新语,为《汉语大词典》提供词汇上的佐证。史光辉的《〈齐民要术〉偏正式复音词初探》、郭象相的《〈齐民要术〉复音词研究》、彭奇伟的《〈齐民要术〉复音词的构词法研究》等文章对《齐民要术》中的复音词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贺芳芳的《〈齐民要术〉量词研究》与李小平的《〈齐民要术〉中的量词及其特点》对《齐民要术》中的量词进行了全面探讨。尹兰兰的《〈齐民要术〉副词研究》与刘光明的《〈齐民要术〉总括范围副词研究》探讨了书中的副词。黄启素在《〈齐民要术〉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把《齐民要术》中的述补结构分为三类:动结式述补结构、动趋式述补结构与其他类述补结构,并对书中的述补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车志亮在《〈齐民要术〉句法研究》一文中指出,书中有大量的无主句、动词与量词,并对书中出现的动补式进行了详细描述。

对《齐民要术》进行专书研究的是南京大学的汪维辉。在《〈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一书中,他主要对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提出了质疑,并对一些新兴虚词、量词、动补结构、判断句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对一些新词新义进行了解释说明。

《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专业化程度相当高,但其语言十分口语化,通俗易懂,真实反映了贾氏生活时代的语言特色,也体现了魏晋时期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特点。书中详细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并大量收集和记录了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它们都是当时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和生活经历的概括与总结,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内容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葛能全的《〈齐民要术〉谚语民瑶成语典故浅释》是一部对《齐民要术》俗语作系统研究的专著,是对南北朝汉语俗语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对我们全面了解、掌握南北朝时期的俗语使用面貌有极大裨益。

由以上可以看出,对《齐民要术》中的词汇、语法,句法、农谚的研究,学界已有大量的探讨,但都是分散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寿光是农圣故里,作为一个寿光人,我对《齐民要术》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家所长,对《齐民要术》中的语法、句法、词汇、农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形成了二十余万字的关于《齐民要术》的语法、句法、词汇、农谚研究的综合性专著。本专著从结构上共分四章,分别从《齐民要术》的语言、词汇、语法、谚语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齐民要术》语言的专业性、口语性和地域性的三大特点及其语料价值。

第二章,主要是对《齐民要术》的词汇研究。包括《齐民要术》的常用词研究,同义词研究,新词和新义研究,以及疑难词语考辨研究等。

第三章,是对《齐民要术》语法、句法的研究。分别以《齐民要术》中的量词、连词、介词、副词为例,分析了中古时期汉语语法的特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到了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规律。

第四章,《齐民要术》的谚语研究。根据整理共列出了《齐民要术》中的农谚、民谣123条,依其所述内容分为五类,即时令类、农耕类、饲养类、栽培类、杂说类。对所有谚语逐条注解,采用了先解字,再翻译,后解义,力求使每条谚语和民谣通俗易懂。

总之,笔者对《齐民要术》的研究,都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农圣贾思勰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崇拜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