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解读路遥人生和作品的三个误区

在路遥七十周年诞辰之际,北京、西安、延安、榆林等地举办了多场纪念、演出和学术研讨活动。自路遥成名以来,直至他离世后的今天,我们总能遇见那些真诚、热切、执着的读者,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庞大而坚定的“路遥族群”。有人回忆当年为了看电影《人生》拿着小板凳翻了几个山头,有人说看过几遍《平凡的世界》,有人说路遥的小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路遥的经历和作品已深深嵌入我们这个时代,关于路遥,读者们总有言说不尽的话题。

这些荣誉、追思、热评、热读,都是对路遥的尊敬和纪念,其根源在于路遥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精神感染力。目前,对路遥的人生和作品的解读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照片0-3 延川故居的路遥塑像

第一,对路遥文学人生的传奇书写。

路遥英年早逝曾引发了读者的感伤,《早晨从中午开始》对创作艰辛的述说强化了这种感伤情绪,路遥在广大读者心中被尊为“文学圣徒”“文学烈士”,是夸父逐日般的文学献身者和殉道者形象。人生的大起大落使得路遥具有了传奇色彩,导致对路遥的传奇书写和传奇解读,读者过于喜爱路遥而使作家“神圣化”。

与略显拔高的传奇化书写相反,还有一种冷落、嘲讽的情绪。在对路遥作品的认知和评价上,还存在着文学史书写较少、普通读者接受广、“冰火两重天”的“路遥现象”,因而路遥小说被称为“民选经典”。因为语言的直白寡淡和人物情节的模式化,有人评论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不高。

以上种种拔高与贬抑、冷淡与热捧、是非与争论,都应当回归到这样一个前提:路遥的文学成就是无可辩驳的,他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也是平凡世界里普通的一员,“虚美”或“隐恶”都不恰当,对于作家性格的缺陷、作品的不足,我们需要更多理性的包容与理解。

第二,对路遥文学作品的浅表阅读。

普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往往把路遥的小说当成励志作品、爱情作品,称路遥小说为“成长叙事”。这固然是路遥小说重要的内涵,但并非路遥小说的全部意义。

路遥是“时代书记官”,他有着强烈的政治情结和时代敏锐性。《人生》思考中国城乡二元制度背景下农村成千上万有志青年的出路何在;《平凡的世界》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生产责任制推行中遭遇的困难和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四十年后再反观路遥的思考,发现试错、畏难、保守等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必然会遭遇的现实困难。

当下的路遥研究,重复性累积较多,朋友圈传播的路遥生平细碎、不完整,各种评价赞誉干扰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应该运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小说文本探寻就里,真正读懂路遥。路遥小说已列入中学生必读书目,囿于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大中学生在阅读中必然存在接受的障碍,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新中国曲折而辉煌的历史,理解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才能真正读懂路遥和他的世界。

第三,对路遥文学成就的简单理解。

对路遥的解读,不能只着眼于他个人的成就。路遥是一代人追求理想和卓越奉献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既来自他的天分和拼搏,更是党和人民培育的成果。

路遥与新中国同岁,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又恰与改革开放的脚步吻合。路遥生前身后的七十年,是新中国坎坷自强的七十年;路遥文学作品传播接受的四十年,也是改革开放辉煌的四十年,路遥的文学成就也是新中国七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是祖国的兴盛培养和激励了路遥,是人民的深情温暖和鼓舞了路遥,是一代人胸怀家国社稷、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成就了路遥。路遥文学作品表达出的精神气质,与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一样,与战争年代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一样,与新中国成立后举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一样,与四十年来祖国各族人民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壮举一样,与我们当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信心决心一样,是一代人思考民族复兴、勇担历史之责、回应时代需求、谋求自我实现的时代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究天人之际、经世致用的中华人文精神同质同源。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路遥便是这样的优秀作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文字依然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些文字拉伸了他生命的长度,短暂的生命羽化成有意义的厚重人生,因而我们会在他七十周年诞辰之际怀念他,在很多个平常的日子和瞬间想起他。比起路遥我们是幸运的,躬逢盛世,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尽管路遥没有像我们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精神自信和物质福利,但他为我们描摹了这个时代、书写了这个时代,让我们知来者、思当下、谋未来,满怀理想和信念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善待与你相遇的每个人,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1]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