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明的《义山诗话》出自他的笔记杂录《西斋偶得》。《西斋偶得》共上、中、下三卷,是博明的成名之作。凡96条,包括天文、地理、器物、历史、文学艺术、音乐等,涉猎广博,颇有见地。按照现代学术的观点来看,其中的文史杂考类堪称学术笔记,而探究自然界现象的篇什实属科学小品。此著的写作延续了近二十年,嘉庆六年(1801),广泰据邵楚帆净写本连同《凤城琐录》合刻于广陵节署,是为《西斋杂著二种》,由翁方纲撰序。光绪二十六年(1900),杨钟羲重刻《西斋偶得》于杭州,谭献序之。

《西斋偶得》中文史杂考篇什补充考订了文学史和史学史上早有定论的较多议题,并多有发覆。就文学论之,有《朝鲜诗人》《义山诗话》诸条。朱彝尊在《明诗综》中收录朝鲜诗人若干名,博明在任职凤凰城榷使期间致函朝鲜,委托该国专家代为检核,增补48人,爵里、创作明晰无误,使《明诗综》更臻完备。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碧城三首》是一首讽喻李唐皇室的政治诗,诸家笺释歧见迭出。博明对该诗进行逐句考释,直道义山原意。杨钟羲充分肯定了博明的见解,认为“其说诗可谓融洽分明”。[6]

博明虽在乾隆朝任职多年,文坛上也有一定建树,但《清史稿》《清史列传》等官纂史书无博明传。方志、诗文总集所收小传甚为简略。清末民初,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六千一百余家诗作,凡二百卷,是搜罗清代诗人创作最全的一部诗歌总集。卷八十一选博明诗二首,小传曰:“博明,字希哲,号晰斋,满洲旗人。乾隆壬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云南迤西道,降兵部员外郎。有晰斋诗。”[7]称博明为满洲旗人,族属不明。清末满族名儒盛昱编《八旗文经》,杨钟羲为之撰作者考,博明小传条云:“博明,字希哲,一字晰斋。博尔济吉特氏,隶满洲镶蓝旗,两江总督邵穆布孙。”[8]由此可知,博明虽隶籍满洲八旗,但其姓氏为博尔济吉特氏。关于此点,道光间沈涛说得更为明白,“蒙古博西斋洗马明为元代后裔,有《西斋偶得》一书,中论辽金元掌故,颇足以资考证”。[9]雍正间官纂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博明始祖为琐诺木,世居乌叶尔白柴地方。天聪时归附清朝,任散骑郎。子图巴,官护军参领兼左领。孙舒穆布,官至江南、江西总督,此即杨氏所指两江总督邵穆布也。曾孙为德成、纳兰泰。元孙二人,其一为博林,任中书硕瞻,尚公主,为和硕额驸。另一位即博明也。至此,博明家族谱系基本清晰。

对于博明的学识,学界也有论评。清末谭献曾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行的《西斋偶得》撰写了一篇序文,其中写道:

蒙古西斋兵部先生,夙官禁近,揽柱下之藏万卷研求,学有心得,随笔纂录。掌故舆地,经典之纲要,援古证今,无游移傅会之陋说。学人也与,史才也与。[10]

这是对博明才学的恰切的评价。在清代蒙古作家中,博明的创作和著述影响极大,流传也颇为广泛。清代诗文集《熙朝雅颂集》《白山诗介》《国朝正雅集》《八旗文经》,民国期间的《晚晴簃诗汇》《永昌府文征》等都收有其诗文,他所撰写的《题评本昌黎诗集》《义山诗话》等也都作为文论名篇得到学人的赞誉。

关于博明仕履的记载,散见于各家编著,大同而小异,阙遗既多,任职时间又往往失载。博明祖父邵穆布于康熙年间官两江总督,博明生长于京师。乾隆初,曾任主事。乾隆十二年(1747),在哈克散佐领下应丁卯科顺天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肄业官学。次年(1752)赴会试,廷试列第二甲第七十名,赐进士出身。据严懋功《清代馆选分韵汇编》卷十一记载,博明中进士后被选入庶常馆,乾隆二十年(1755)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寻充办翰林院事。《清秘述闻》卷六,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科广东乡试考官中列有其名,作“编修博明,字晰斋,满洲镶蓝旗人,壬申进士”。又,《皇朝词林典故》所列教习庶吉士一官中亦有博明,二十七年(1762)以洗马充任,次年,教习癸未科庶吉士。自举进士以后,博明一直在翰林院供职。其间,除任考官、充教习之外,还参与了朝廷的修书工作。如修功臣传,成官员传2900余篇,又附无考者27人。在博明仕履中,供职翰林院时间最久,故同时代多以洗马冠其名前,以示尊崇之意。《西斋诗辑遗》收有《千叟宴纪恩诗恭和御制元韵》一诗,自注曰:“臣以戊寅充起居注官者七年,岁时筵宴皆入值。”[11]戊寅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皇朝词林典故》之“翰林院办事官”条,记载博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洗马充办事官。洗马者,司经局专掌书籍之官,清制,由满洲、汉人各一人充任,秩从五品。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洗马出守广西庆远府,即翁方纲所谓观察广西者。《八旗文经》作者考及其《奉天通志》等均漏掉此段经历,唯戴璐提到“博西斋明,满洲人。壬申编修,外任府道”[12]。语焉不详。《雪桥诗话》则明确记载了出任的时间和相关事宜。“乾隆癸未,博希哲以洗马出守庆远,翁正三约钱箨石作红兰图以赠其行,以庆远多红兰也。”[13]任至何时,诸小传更无记载。翁方纲说:“余视学粤东,西斋观察粤西,余寄诗有十同之咏。”查《清秘述闻》,翁方纲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五年(1770)以侍读学士任广东省并院,掌地方学政事务,据此,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人同时在粤之东西是可以肯定的。王昶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奉命在云南办理靖边左副将军、云贵总督阿桂军务,博明闻讯专程由广西前往拜访挚交,王氏为此作诗一首,题为《博观察晰斋明至永昌携樽酒歌伶见过有作》,诗中有“隽唐云树渺天涯,细柳军中过使车”[14]之语,是为博明此时仍任职广西庆远之一证。乾隆三十七年(1772),博明任云南迤西道,在广西期间,他曾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自腾越赴滇城襄赞试事。在云南迤西道任上,又曾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参加征缅甸的军事行动。乾隆四十二年(1777),博明因事降职,由迤西道入为兵部员外郎。是年春,又外任凤凰城榷使。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时逢高宗御极五十年,复得元孙,朝廷在大内举行千叟宴,博明与宴,并作恭和御制诗一首。

关于博明卒年,翁方纲的《〈西斋杂著二种〉序》曾云:“而西斋之卒,予适出使江西。西斋以所著此二编,于疾革时始托同里邵楚帆给谏,遂有脱误,不及尽为订正。今又十余年,给谏将为付锓,而属余序之。”[15]查翁方纲生平,他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奉差督学江西,任至五十三年(1788)。《西斋杂著二种》刻于嘉庆六年(1801)辛酉,“今又十余年”者,与出使江西的交差时间基本吻合。翁方纲与博明有十同之谊:同生京师,乡试同举,会试同甲,同出桐城张树彤少詹若需之门,同选庶常,同授编修,同为中允,同充讲官,同通考馆纂修,同在庶常馆供职。他断不会误记好友的生卒年份。因此博明卒于1788年是可信的[16]

【原发表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 博明:《西斋偶得》(卷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2]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3]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4] 转引自刘学楷、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四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71页。

[5]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4页。

[6] 杨钟羲:《雪桥诗话》(初集)卷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影印本,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7]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一,中国书店影印本1989年版。

[8] 杨钟羲:《八旗文经作者考》,见盛昱编《八旗文经》卷末,光绪刻本。

[9] 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版。

[10] 谭献:《西斋偶得叙》,《西斋偶得》(卷首),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11] 博明:《西斋诗辑遗》卷三,嘉庆六年(1801)刻本。

[12] 戴璐:《藤荫杂记》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1年版。

[13] 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七,《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影印本,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14] 《劳歌集》,王昶《春融堂集》卷十二,据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刻本。

[15] 翁方纲:《西斋杂著二种序》,博明《西斋杂著二种》(卷首),据嘉庆六年(1801)刻本。

[16] 博明生卒年,参看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考》,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