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丁则民先生(1919—2001年)不仅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而且也是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因而也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教生涯中,他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长期稳居国内该学科前三甲,丁则民先生功不可没。

丁则民先生系福建省闽侯县人,1919年生于北京,1937年入燕京大学法学院就读,1938—1942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就读,获学士学位,1947年负笈美国求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之后,他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一年,1950年11月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世界现代史与美国史的教研工作,历任讲师和副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来到坐落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工作,一直到2001年去世,凡半个世纪。

在东北师范大学期间,丁先生的工作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1952—1965年,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创世界现代史学科,长期从事世界现代史教学工作,这个时期的美国史研究也是为了满足世界现代史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从1956年开始到1962年,他集中精力,编写了国内首批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和《世界现代史》教材,其间翻译的美国学者的成果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三是从1955年起担任历史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是当时历史系领导班子中唯一的从事世界史教学工作的教师,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1974—1978年,他的工作重点仍然是世界近现代史学科建设,重点是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年逾花甲的丁则民先生的工作重点转向了美国史。此后到他去世时,先后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涉及美国史学史、移民史、西部史、城市史和中美关系史。同期,他不仅在东北师范大学创立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美国史研究室,建立了藏书近4000册的美国史图书室,而且也是中国美国史学会和六卷本《美国通史》的发起人之一,他承担的第三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代表了迄今中国学者关于这一段美国历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他带领历史系美国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的教师,先后成功申获世界地区国别史(1981年)和世界近现代史(1985年)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又成功申获世界近现代史博士点,是东北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唯一被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这样,丁则民率领的美国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与林志纯和朱寰先生率领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专业,共同撑起了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丁则民先生在他生命最后的20年里,先后培养了近20名硕士研究生和13名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美国史人才培养的重镇之一。这些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已成为所在单位或领域里的带头人和骨干。尤其是在与美国研究相关的学术界,不少学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为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对外交流方面,他多次随同学校领导出访美国,与美国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关系,而且,他经过多方的努力,东北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交替之际,成功地被纳入中美富布莱特学者计划之中。自1990年开始,到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接受来访的美国富布莱特学者超过10人,向美国派遣的中方富布赖特学者达23人,是东北地区中方派出富布莱特学者人数最多的单位。此外,90年代,在丁则民先生的努力下,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先后与美方学者举行了五次别开生面的电话会议。对外学术交流成为助推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

在丁则民先生的带动下,世界现代史专业也迅速发展。它不仅在20世纪90年代较好地完成了师资队伍的新老交替,而且其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也成为中国高校世界史学科中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在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教育部主导的一系列平台申请中,东北师范大学的世界史学科功不可没。例如,1995年被授予教育部哲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基地、“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基地——世界文明史中心(1999年)、世界史被列入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等。尤其是在2001年之后的十多年间,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专业教师在美国史研究领域的成果斐然,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康有为所言:“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当我们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在半个世纪以来的繁荣发展感到高兴和骄傲的时候,我们更应当饮水思源,缅怀前辈。

为了纪念丁则民先生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矢志不移的精神、虚怀若谷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高贵品质,我们在丁则民先生诞辰百年之际,编纂了《美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创新》论文集。其中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成果,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献给丁则民先生的一份礼物。古人云: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说的就是国家的发展,要尊师重道。本论文集取名“传承”与“创新”,有如下含义:

(1)文集的作者都是活跃在当下中国美国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是第一代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之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学者,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发展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这里所说的“传承”就是指传承老一辈学者尊师重学的精神和无私的育人之道,这其中既有治学的方法,也有做人做事的美德,实现师德、师能和师魂的传承。(2)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者,都自知青少年时代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先天不足”缺陷,这激发了他们进入大学后,珍惜生命,发奋读书的豪情壮志,因而在各自研究生教育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感悟老一辈学者渴望学生成才的殷切期望,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对老一辈学者的道德文章与园丁精神有自己的认识和时代的感悟,因而在他们各自岗位上,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像老一辈学者那样突出做人做事的优秀品质。他们传承的不仅是老一辈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老一辈的道德文章和敬业精神。这一点非常珍贵,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奋发向上的品质、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是永远不过时的。(3)目前活跃在中国美国史学界的这一代学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经历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风雨历程,在学术研究上也见证了学界研究向历史客观主义学术的转变,学术研究的环境、资料条件、经费支持,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机会等外在条件,均超过了前辈学者所在的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在学术上都达到了各自人生应有的高度。本文集中收录的成果,是他们自己学术水平的真实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他们自己刻苦钻研学术的同时,也积极吸纳国外的最新学术成果,因而在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同时,培育出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历史学者,进而在将来拉近与美国学界的差距,尽早实现中美学界的对等交流。(4)学术探索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面对已经取得成就,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通过学术研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尽职尽责,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在本集筹划与组稿的过程中,承蒙各位作者惠爱,在百忙中鼎力支持,在此深表感激。尤其是王旭教授不仅撰写了专题论文,而且将自己新作——丁则民先生的画像——无私地奉献出来。此外,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历史文化学院和世界文明史中心等诸多单位给予了积极热心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林女士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在审稿与校对等方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因我们的水平有限,编辑过程中的种种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梁茂信

2019年1月18日于净月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