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论文集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西北大学文学院编
- 5264字
- 2025-04-28 11:05:13
文化自信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型艺术
王一川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主要研究文艺美学和艺术理论。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文学理论》《中国现代学引论》等。
在文化自信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在于,让文化自信务必落到实处,而不致停留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对此,文艺界应当自觉承担的使命之一在于,通过承认、尊重和继续创造中国现代型艺术,为公民的文化自信素养提升做点实事。
一 艺术:通向文化自信的审美中介
文化自信是应当从多方面去考虑的。它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中国公民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上,也就是落实到中国公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成就的充分尊重和自我信任之上。因为,假如没有普通公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尊重和信任,何来文化自信?我的意思是,公民在意识上应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感和自我满足感,相信它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具体地说,当前谈文化自信,不能空谈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的政策和精英人物的研究层面,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全体公民的文化素养建设上来。具体到文艺界来说,建设中国文化自信,需要落实到更加具体而实际的中国公民对中国艺术及艺术文化的自信上,也就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品及其文化品质的自我信任及尊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认识到,文化自信终究要通过它的活生生的具体形态去实实在在地体现。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当年的分类,文化由六种形态及其同心圆组成: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艺术正是文化的六种基本形态之一。更何况,今天的文化早已衍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具体形态了,如数字技术、跨媒介、互联网文化及电子游戏等。无论如何,艺术终究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同其他多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共生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既从其他文化形态中吸纳养分,同时又给予其他文化形态以特殊的影响——它是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具备中介性或公共性作用的特别富于感召力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是通向公民的文化自信的审美中介。倡导文化自信,就要切实用好艺术这个审美中介环节。
二 照镜子、传基因和接新环
在尊重自己的艺术方面,当前需要做怎样的努力呢?当前中国公民的艺术生活中,有三种艺术形态值得关注:一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品,可称外来型艺术;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古典传统的艺术品,可称古典型艺术;三是进入现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创作的新型艺术品,可称现代型艺术。就这三种艺术形态看,哪些或哪种艺术形态对当前中国公民的文化自信建设更加重要或尤为重要呢?
外来型艺术在输入中国后,对中国公民的情感思想乃至整个心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你不必到国外旅行,而只是在国内甚至家中,就能在电影院、电视机前或书本上感受外来型艺术作品。外来型艺术的影响力处处都能见到:希腊的雕塑、欧洲的文化艺术版权产品、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等外来型艺术,正在参与着中国公民的心智结构的养成。对于中国文化自信来说,这也是必要的一环。你既然有文化自信,就应该以包容的胸襟去对待外来型艺术,要敢于“拿来”,勇于迎接外来型艺术的比较及其优势的严峻挑战。
但是,外来型艺术的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作为我们自己的艺术的批判性借鉴,属于供我们学习的外因。也就是说,它是我们自己的艺术的一面他者镜子或镜像。作为外来他者镜像,外来型艺术的作用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自己同别人的差异和差距,以及我们比别人更好或更独特的地方。但是我们的不少青少年对外来型艺术,不分你我、不分内外,有的甚至直接把外来型艺术当成自己的艺术去盲目崇拜,而对于自己的影视、小说、美术等作品则不屑一顾。我们的眼光应该是全世界的,但是我们打量世界的眼光的重心却应当是民族的。应帮助我们的青少年认识到,我们终究是中国公民,对自己的文化艺术能够鉴赏、评论以及创造才是最为重要的。
说到古典型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艺术,具体地说,是指从先秦到晚清时期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它属于我们自己创造的艺术的结晶。古典型艺术是伟大的,其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它们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识别中国文化的身份,如唐诗、宋词、元曲、文人画等,它们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归结起来,古典型艺术的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基因,即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便帮助我们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
无奈的是,古典型艺术毕竟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消逝的风景了,只以文化遗产的方式留存,对我们施加着影响,但毕竟已不再是今天艺术的主流。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和面对这一点。古典型艺术需要我们去尊重、保护和传承。晚清以降,我们的文学是用现代汉语完成的,音乐是吸收糅合了西方音乐的,美术是借鉴油画来更新国画的,在戏曲的旁边又舶来了话剧……这些现代艺术形式和古典型相比,是稚嫩的,缺点也很多,难怪现在很多国人崇拜外来型艺术,推崇古典型艺术,而轻视现代型艺术。但是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中最关键和最困难之处,不在于承认外来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的地位和价值,而在于给予现代型艺术以必要的而又重要的承认和尊重。
现代型艺术缺点或弱点确实很多。人们普遍的观念是,新诗不如旧体诗、话剧不如戏曲、油画不如国画。但毕竟应当看到,现代型艺术只有短短100多年历史,而古典型艺术则经历了几千年演变。我们应给现代型艺术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尊重。我觉得,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辩证地处理上述三种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目标在于建构起多元而有序的中国艺术格局,形成外来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现代型艺术之间的多元共存、相互共生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更新现代型艺术新的形态,依托当代中国生存体验去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要在继续让外来型艺术起到他者镜像的作用,以及古典型艺术继续传承其基因的基础上,着力为现代型艺术打造新的链条,即增加新的“圆环”,使得我们的现代型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这可能是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把这简要地概括为照镜子、传基因和接新环三方面。
三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与艺术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又不可避免地身处其中,或深受影响,树立文化自信,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问题,更应当有所区别地对待。
不妨把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也分为三种形态: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这种划分的焦点还是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你可以不上网或不经常上网,但是你不能不承受来自你周围网民及其网络的几乎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巨大影响,直到导致你的日常生活乃至艺术生活都无形中被改变或正在改变。
第一种为网络型艺术,其社会影响力很大。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形成网络人气作品。比如小说,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读到作家的著作后及时反馈意见,提出建议,促使作者继续写下去或改变原有构思。如果形成了超常人气,就会导致IP作品。所以网络型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今天一些艺术家的艺术灵感的发源地,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统治力。但是,与此相伴随的总是浅俗化、平面化及喜剧化等倾向,满足网民的网上娱乐化或狂欢化需求。
第二种为倚靠网络而创作和呈现的艺术,可称之为倚网型艺术。在当前社会公共领域中产生最有力影响的就该是它们了。它们通常倚靠互联网上的超高人气而形成最初的公共影响力,再以团队协作或产业运作方式,紧密倚靠互联网平台而展开第二度、第三度或更多的改编、生产、营销等环节。近年产生影响的《小时代》系列、《煎饼侠》《捉妖记》《夏洛特烦恼》《寻龙诀》《美人鱼》等影片,以及《伪装者》《琅琊榜》《芈月传》等电视剧,以及《匆匆那年》《太子妃升职记》《灵魂摆渡》《盗墓笔记》等网剧,都带有这样的特点。这类艺术之所以热起来,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只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的几点。首先,网作热销。这类艺术的创作或生产的焦点都集中在网络人气作品的再生产上:某作品在网上赢得人气,就可望被高度关注,从而随即被改编为其他艺术门类。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是“筷子兄弟”组合。其次,网络众筹已成为近年流行的艺术投资新渠道。它不仅可以吸纳诸如BAT一类大型互联网产业投资,而且还可以汇集众多网络投资人的资金,共同用于艺术品制作。再次,新媒体营销。随着近年来一批新媒体营销公司崛起,越来越多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倚靠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去实现营销。正是借助于互联网对电脑和手机的作用力,它们的日常热销成为现实。最后,随着倚靠互联网的热销的实现,这类作品必然同时呈现出作品意义层面的平面化喜剧特点。这是从《人在囧途之泰囧》到《心花路放》《港囧》《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等影片所一直采取的美学策略。
倚网型艺术正在塑造网民心理,这代人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趣味、人生态度、个性气质等,还会同老一代一样吗?不会的。想想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说的“用尽洪荒之力”的话吧,在她内心,涌动的想必是《花千骨》《鬼吹灯》《盗墓笔记》等IP艺术品的人物形象、故事及其所代表的审美趣味,而不再是传统艺术的了。那么,如何在文化自信建设中,认识这些青少年网民或网生代的新状况并加以引导?艺术界应该认真思考。如果拒绝他们的符号体系,就会形成自说自话的困窘;反之,也不能任由其率性而为,而需要理解和疏导。
第三种是疏网型艺术,就是依然按照传统方式去创作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品。他们不得不承受网络对他们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处在上述两种情形之外的疏网型艺术,可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们似乎被冷却在一种相对寂寞的境地,与网络型艺术和倚网型艺术的热火相比而形成截然反差。这类疏网型艺术总是在与互联网平台保持必要距离的情况下从事艺术创作、生产、营销及消费的。它们中虽然既可包括产业型、团队型艺术,也可包括个人型创作,但毕竟多是按照传统美学规范去运行,与网民群体趣味存在较大的距离,或者甚至就构成对网民趣味的大拒绝。当然,它们也可以在被加以数字化处理后放到互联网上供观众鉴赏、复制、转载、评论等,获得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但这些不能对其本身的语言和意义系统施加根本性影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小说,部分坚持艺术理想而又低票房的影片如《一九四二》《黄金时代》《刺客聂隐娘》等正是如此。刚刚去世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可以被上网,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等多种其他艺术门类,但无法改变其作为疏网型艺术的本性。今天,无论如何,人们都已经离不开网络,不能无视互联网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作家、艺术家如何还能坚守在自己的书斋、画室里潜心创作?还能够按照原有的那种方式创作吗?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果上述三种艺术活动形态的划分有其合理处,那么,可以看到的是,当前中国艺术呈现出近网热而远网冷的结构性偏向。如此,当前和中国未来的艺术向何处去?我想:生活在变,艺术也在变,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和艺术都不可能有不变的永恒物,而是时时处在运动和变化的激流之中。
这里面有两方面情况值得注意。一方面,网络型艺术中有可能自动分离出能够挑战自我或拆解自我的异己力量,也就是有可能出现向网络型艺术自身的浅俗化、平面化或娱乐化趋向开战的力量,结果是重形成新的网络型艺术(趋向)。另一方面,疏网型艺术也应当已经和正在自动地分离出两种或多种美学力量:一种甘愿这种“冷寂”的命运持续,以便可以不受现实功利干扰地继续从事自身的精英艺术,把对现实人生的深度体验和个性化建构提升到历史需要的新高度,引领当今艺术与文化发展的脚步。例如,那些通常的高雅艺术如长篇小说、文化散文、音乐剧、话剧、舞剧等样式,或许正可以在冷寂中获得沉潜入生活的纵深处采撷并孕育硕果的良机。另一种在于甘冒美学风险地挺身打入网络型艺术或倚网型艺术的内部,从中提炼、抢救或挖掘出可以缝合或融合进当今世界艺术文化水准的因子来。这样两方面或更多方面的自反性变化,有可能导致当前的三种艺术形态格局发生一些变化。
面对这三种艺术形态,我觉得,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创造符合现代型艺术样式的新的艺术形态。既要注意顺应当代网民趣味的新变化的需要,又要坚定不移地输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并通过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而将其传承下去。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就是把传统与现代兼顾得很好的范例,该剧是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它将喜剧场面和悲剧场面交错在一起,既能满足时尚趣味,又能满足对悲剧的严肃性思考,形式是流行的、时尚的,意义又是崇高的、感人的。影视作品的受众很广,很多艺术都不能够像电影和电视剧这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共性。花大力气通过影视作品去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似乎需要予以更多的重视。当然,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和设计等艺术门类也应当在当前公民文化自信建设中起到自身的应有作用。
归结起来,艺术界在当前公民文化自信建设中应当起到审美中介的作用,应当重点通过承认现代型艺术的审美品质和文化地位,创造现代型艺术的新圆环而为公民文化自信素养的养成尽到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