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从知识产权认知变革到管理实践
- 张艳
- 3598字
- 2025-04-09 19:02:40
前言
2020年11月,ISO 56005《创新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工具与方法指南》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提出的首个创新管理国际标准提案成为全世界的通行标准,而且作为全球首个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将对提升全球创新组织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我有幸从2015年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创新管理系列标准的制定。经过一年多的磋商,知识产权组的各国专家最终同意由中国提交创新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提案,并推举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除中国外,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瑞典、日本等15个国家派出了30多位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全程深度参与。
整个标准从提案到正式发布,历时四年。其中,标准框架的讨论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尽管极度担心标准进程可能大幅延期,但整体结构不讨论清楚并形成共识,标准起草无法往下推进。几乎所有欧洲专家都希望沿用欧洲标准的结构,即按照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这一知识产权人员熟悉的套路起草标准。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说服各国专家,我们应当摒弃习惯的知识产权思维,面向创新者,将知识产权管理活动嵌入创新过程,方便创新者“按图索骥”。所幸,中国提出的框架成了国际标准最终采用的架构。
正是在这一时期,我萌发了要写一本面向创新者的知识产权管理书籍的想法,不是从知识产权专业的角度,而是从创新者应当具备的知识产权思维和知识的角度,不用“法人法语”,而是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徐徐道来。于是,我开始回顾和梳理所接触的创新者在知识产权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关心的问题,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对创新影响比较大的问题。
2004年,受家中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影响,知悉国内的成果转化亟缺人才,我博士毕业后来到中科院计算所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为了破解科研成果转化中国家课题产出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难题,按照计算所领导的安排,我前半年的工作重心是与各实验室的研究员一起对研究成果进行“拆积木”,绘制计算所的技术成果与技术能力图谱。在与来计算所寻求技术合作的企业洽谈时,基于图谱能够快速按照企业的需求“搭积木”,商谈技术转移的可行性与解决方案。当时的国内企业更多愿意采用委托开发或建设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而国外企业更多会考虑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的模式。在与国外企业的谈判中,我开始遭遇因专利质量低下导致交易目的无法达成或交易价格远不及预期等问题。
作为还没读过几遍专利法的“小白”,技术转移中的现实“打脸”越来越让我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于是,与实验室的老师们交流时,除了把技术聊清楚,我们还开启了“小白”与“老白”的知识产权对话。我发现,很多科研人员都知道申请专利能保护科研成果,但认为写专利跟写论文差不多,按照“八股”格式套写就行,最后不少专利申请也能获得授权。但直到技术转移环节,才发现要么专利的保护点跑偏,要么保护范围过小。至今,一个个技术领先且契合市场需求但专利不给力的案例仍在脑海中清晰可见!我开始“以终为始”地从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方式和要求来看待前期的知识产权申请工作,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卡位”与质量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国内专利数量蹭蹭上涨,但质量能过关的实在有限!
在与我的合伙人马军芳先生共同创立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机构——北京科慧远咨询有限公司以后,我的工作仍然是跟不同的创新者打交道。他们或就职于国内外一流的高校院所,是行业顶尖的科学家,存在成果转化的需求;或已创业成为董事长、CEO,准备科创板上市;或正准备成立自己的公司。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不少创新者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仍主要是从保护创新成果的角度,希望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获得对其创新成果的排他性保护,这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各国专家反馈的创新者关于知识产权的理解基本一致。正因如此,在标准起草的过程中,国际专家们罕见地迅速达成一致,在标准的引言部分需要专门指出,创新组织不应仅从法律保护和防御角度看待知识产权。
198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戴维·蒂斯(David Teece)教授提出,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实现知识产权除防御以外的附加价值。这一观点,无论对于当时的美国企业,还是实施《专利法》不足一年的中国企业,都相当超前。20多年过去,知识产权的价值早已无人否认,但创新者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仍主要停留在知识产权法律赋予的排他性所带来的防御价值,即通过知识产权防止竞争对手抄袭、模仿自己的智慧成果。然而,身处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决定公司80%以上市场价值的时代,如果企业的负责人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局限在法律保护层面,又如何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放大创新价值、支撑商业目的的达成?如何能够知晓知识产权这张牌到底有多少种打法?
作为知识产权的从业者,我们要向创新者传递更广泛的知识产权价值认知。回顾入行的20年,我似乎一直都在践行和倡导“跳出”知识产权看知识产权。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但很少有人知晓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管理。我一直有个感受,本科专业对一个人底层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刚入行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培训课程时,听到的第一句话——“从资产出发”,就那样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影响至今。以至于在思考书籍大纲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要把这个最重要的思想写入第1章。
本书共有7章,第1章重点是重塑认知,强调知识产权从来就是为商业而生。第2章介绍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框架,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商业与创新战略的解码,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战略脱节的诸多现实难题。第3章和第4章分别选取了管理框架中最基础的两大现实问题——如何积累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组合以及如何评价、应用这些组合。在此基础上,第5章选取了高质量和高价值专利的典范——标准必要专利,讲述如何通过标准必要专利战略引领创新,提升行业话语权。第6章涉及科创型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功课。第7章介绍了创新型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讲述了如何将知识产权与企业主要业务线融合管理。
如果您有兴趣和时间,通读本书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您时间紧张,或者只是对某些特定的主题感兴趣,您可以按照表0-1选取感兴趣的内容,略过其余章节。
表0-1 本书内容概览

(续)

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第1章“重塑认知:知识产权,为商业而生”。本章从爱迪生教科书级别的专利保护与运用案例讲起,展示了知识产权的价值远不止于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为支撑创新者穿越“死亡之谷”所能发挥的生命线作用,从而指出应当从资产的角度重新认识知识产权,分析企业需要知识产权做什么,让知识产权成为服务于企业商业战略的工具。
第2章“管理架构:经营与创新战略解码是关键”。本章借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顾问朱莉·戴维斯与苏珊娜·哈里森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介绍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阶梯,更为重要的是,讲述了如何通过价值解码等工具解决常见的企业战略与知识产权日常工作脱节的问题,以及如何将知识产权嵌入创新过程进行管理。
第3章“IP创造:高质量是商业价值实现的前提”。本章重点针对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的事后零星申请专利的现象,针对知识产权的“卡位”和质量问题,指出知识产权应当开展顶层设计,具体介绍了如何从布局目标、对抗主体、布局点位、布局类型、布局地域、布局时机等方面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如何系统地提升专利质量和有效管理外部知识产权资源,如何根据商业目标维护好自身的知识产权组合。
第4章“IP运用:价值评价要素与实现手段”。本章分别从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价值度的层面,讨论了针对知识产权价值相对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如何开展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如何看待和使用价值评估的结论,介绍了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不同方式,并结合特斯拉开放专利的案例,再次强调了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应当为企业的商业目标服务,不应为知识产权运营而运营。
第5章“产业布局:标准专利战略的打法”。近年来,标准必要专利对一些产业的规则制定、创新路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本章从标准专利问题的由来讲起,介绍了何为标准必要专利、国内外主流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企业应当如何培育自己的标准必要专利,最后介绍了华为的“研究—标准—专利”联动战略。
第6章“资本市场:科创板上市知识产权必修课”。目前科创板已经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本章分析了大量企业在科创板问询中遭遇的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来源、权属、诉讼等问题,帮助企业掌握上市委的问询思路,讲述拟上市企业应如何尽早从知识产权合规管理、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等方面做好上市前的知识产权功课,提高上市所要求的科技创新能力。
第7章“优化升级:将知识产权全面融入业务”。本章主要从如何将知识产权融入企业各业务线,包括供应链、人力资源、财务、海外市场等方面展开,介绍产业主导者如何在生态中引导建立透明、合理的知识产权规则,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流动;以及作为产业参与者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工具,提升在产业生态中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