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度不敬:REITs之父萨姆·泽尔自传
- (美)萨姆·泽尔
- 4423字
- 2025-04-17 19:36:07
引言
当所有人都向左的时候,你不妨看看右边
当会议结束,人们离开会场后,无须再琢磨我的意图。我在讲话的时候,总是清晰明了、坦诚公正,同时直截了当。当我在传达显而易见的信息时,总是不忘巧妙地提示一句:“我是不是太含蓄了?”有时候还会再加上一句,“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说得更慢一些”,以确保听众明白我的想法。
表面上看我可能比较粗鲁,这一点我也知道,而且我可能也没什么耐心。我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危机感,我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这种感觉。但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跟同龄人相比,我的视野和观点与他们存在根本的不同。我宁愿真实可靠,也不愿随波逐流——即使这意味着我将成为一个异类,甚至孤军奋战,我也在所不惜。
在这本书中,我将与你分享:一个在美国芝加哥长大的男孩——从不安分守己,总是保有一颗好奇探索之心——是如何一步步跨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400的行列。我也会讲述自己承担的一些风险,它们有些给我带来了回报,有些则让我空手而归——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经验教训,我也会向你一一道来。我会带你进入我的商业世界,在这里,居于主导地位的当数企业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特别注重做事的方式——必须公开透明,标准统一,而且相互信任。
我曾经创立过几家大型商业房地产机构,并且推动了公共房地产业的发展,如今后者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亿美元,这可能是我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但实际上,我绝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其他行业,比如能源、制造、零售、旅游、物流、健康护理等。你可以认为我是一名投资者,或者说是资本的调配者,但从真正意义上说,我是一名企业家。我的注意力并没有专门聚焦在某个特定行业上,而是更多用于发掘因市场异常所蕴含的投资机会,或者一些引起我关注的市场发展趋势。
我也会从风险中寻觅市场机会。我特别注重了解市场的不利形势,而且我跟踪市场风险的成绩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也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在这种风险水平上,经历市场的大起大落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些通常不会在几年之内同时出现,但对我来说,2007—2008年却真实经历了这种情况。当时我们以39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办公物业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se,简写为EOP),这是我白手起家创立的公司;还有就是在经济大衰退之初以80亿美元的价格将论坛报业集团(Tribune Company)私有化,但一年之后该公司破产倒闭了。
在房地产行业,大家都认为我是“坟墓舞者”。这是我在1976年写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从此这个称号就贴在了我身上。有些人可能认为,利用他人的各种错误,制定投资决策并攫取利益,是一种剥削。但在我看来,这是在给任何行业中被忽视或者贬值的资产赋予新生。而且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我是这类资产唯一的竞价者,从而也是这些资产得以盘活的唯一机会。当然,我也并不是自诩有多么无私,我只是十分自信,坚信自己能够把这些资产重新利用起来。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不光能看到各类问题,还能看到解决方案,以及其中蕴含的市场机会。
身为一名企业家,所面临的很基础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努力走出传统思维的桎梏,对此我们不应该有丝毫的怀疑。我曾经说过,“当所有人都向左的时候,你不妨看看右边”。传统观念只是参考,实际上,我认为传统观念可能会变成十分沉重的负担。一群人大喊着:“往这边走!”而一旦人群开始行动,声音就会变得非常嘈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商业地产开发热潮,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还有21世纪前10年的次级抵押贷款狂热,一切都折射出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
我特别注重排除外界噪声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从事对自己有意义的工作。我希望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因为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将受益匪浅。但在听取各方意见之后,我就会自主决策。我希望能够做到明确清晰,如果事情还是不太清楚,我就会寻求更多的信息。这可能意味着,我会阅读各种渠道的资料,搞清楚新的法律规定,或者跨越半个地球跟知情人见面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不会任意设定假设前提。
不过,确定自己的观点只是最简单的一项内容。一旦观点确定之后,我就会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据此执行下去。这也就意味着,我会以此开展各类投资活动。我自己的判断和决心通常都比较坚定,即使周围每个人都说我的思路有问题,我依然不会动摇,这种情况可不少见。如果每次听到“萨姆,你真的不明白”这句话,我都能得到5美元的话,那我早就成有钱人了。
我对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坚信不疑,包括供给和需求、流动性等于价值、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可靠的合作伙伴等等——这适用于各个行业。这些要素会影响我的决策制定,或者说我的业务领域,正如同我的思维理念会决定我做事的方式方法一样。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一直严守道德指引,崇尚精英管理。听到这种说法不自觉挑起眉头的人,也就是那些认为除非能够把其他人打得满地找牙,否则就无法登上人生巅峰的人,我想说你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如果你是一个市场上的常客,如果你的生活就是为了创业打拼,而创业打拼就是你生活的全部,那么所有一切都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长期关系。在任何一场谈判中,我都一定会在谈判桌上留有余地。在任何一对关系中,我都坚信双方要利益共享。我有很多交易对手,数十年来一直开展合作从未更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目标是让双方都能够获益。我也有很多员工,他们追随我长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原因就是,如果我过得好,他们也会过得好。
保持好这些长期的合作关系,是父亲传授给我的最重要一课。他让我知道,如何为人处世。他经常告诉我,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声誉更重要。声誉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你所做的一切,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你自己永久记录的一部分。你的名声反映了你的品行。无论自己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我从来没有忘记这一课。我一直在不断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我远非道德完人。我曾经结过三次婚,而且必须承认,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事业经常与我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相互冲突,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我选择以事业为重。但一直以来,我总是希望能够把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有益经验教给我的孩子们——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要拥有责任意识,当然,必须爱惜声誉。
就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经过岁月的沉积和时间的磨炼之后,如今我的格局更加开阔。如果走进我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块27英寸的大屏幕,上面滚动播放着我妻子、孩子和孙子的照片。我很珍惜与他们每个人在一起的时光。如今我的生活更加和谐,对家族传统也更加重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经历,是庆祝我跟妻子海伦(Helen)结婚20年的欧洲之旅,旅行时我还把孙子孙女都一起带上了,让这趟旅行成为他们年满16周岁的庆祝仪式。我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能够激发他们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帮助他们从更加宽广的意义上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希望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并更加自信,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毕竟,正是这些特质拯救了我的父母、姐妹和我自己,随后我将向大家一一详述。而这种视角也是我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财富积累并非我努力奋斗的唯一动力,甚至可以说并不是主要的动力。有一部老电影名叫《大富翁趣事》(The Wheeler Dealers),里面有一句台词:“人一辈子不断折腾的目的,并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追求快乐。金钱只是在比赛中计分的一种手段。”我也这样认为。一直以来,各种经历才是更能让我激情澎湃、努力奋斗的动力所在。
我一生一直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得其乐。我坚信,1+1可能等于3,或者4,或者6。其中的乐趣和满足在于,找到实现这些的办法。对我而言,经营企业并不是一场需要权衡利弊的战斗,而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迷局。最终的目标也并不是积攒起众多玩物,然后放松享乐。我12岁时,会利用下午时间独自穿梭在芝加哥的大街小巷去探险,对于新的生活经历,我一直保持着热情和渴望。所以,我很难理解传统上对于“工作”和“娱乐”的严格区分。如果面对一些需要大脑高速运转的情况,如果从事自己从未做过的工作,如果可以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调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如果能够持续不间断地学习进步——这些才是乐趣所在。
我在内心深处一直保有适度的不敬之心,并且身体力行——在内在思维和外在表现上都秉持这样的态度。很早的时候,我就确立了这样一种哲学思维,我自己将其称为“第十一诫”——“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最终这成了我生活的一条指导原则。有时候大笔的投资交易会让人飘飘然,这时候就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名气比工作表现更重要。我绝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
而让我感到十分庆幸的是,这种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把时钟拨回到1985年,当时《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我的头版报道,并引用了我的说法,“If it ain’t fun, we don’t do it.”(不好玩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干。)第二天,我来到办公室,看见邮件收发室的每个同事都穿着印有这句话的T恤。为此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想到了这样做,也认为自己可以这样做,并且做到了。这正是我们股本集团投资公司(Equity Group Investments,简写为EGI)企业文化的缩影。
舆论对我最严厉的指责之一,就是我常常口吐脏话。当然,有时候我房地产公司的同事会公开或私下打赌,看看我在一场会议中是否会,或者什么时候会抛出“去他妈的”这枚语言炸弹。我只是不喜欢遵从一些繁文缛节罢了。我认为,人们过于关注这些表面文章了。举例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穿牛仔裤上班,当时距这一类举止被人们接受还远着呢。直到今天,在财经峰会上,或者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财经扬声器》(Squawk Box)节目上,我通常还是唯一一个穿着牛仔裤的人。归根结底,如果在自己的领域内确实属于行家里手,那么你就有自由做真实的自己。
我是当年从波兰逃离大屠杀并最终来到美国的犹太移民的后代。我一生之中始终坚信,自己正是伟大美国梦的一部分。我的梦想,是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掘他人看不到的市场机遇,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棘手难题,做伟大的交易,盘活各类问题资产,培育伟大的企业。简言之,我希望自己有所作为。我说这些并不是出于虔诚。我说的是进步——动摇死水一潭的现状,推动波澜壮阔的变革,构建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我希望不断努力涉足他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我做的一些最有意思、利润最为丰厚的投资,其中有一部分在当初看来似乎有悖常理,比如说当行业陷入低迷的时候积极投资有轨电车行业,或者是在其他投资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大胆杀入预制房屋业务领域。
人们经常会问我:“你什么时候退休呢?”此时我会反问:“从哪里退休?”我一辈子都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工作过一天。我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深沉的热爱,都是基于快乐的投入。我喜欢启发别人,喜欢给他们压担子,喜欢为他们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也喜欢看到他们茁壮成长,每当他们取得各种成就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而且我也一直没有停止努力鞭策的脚步——对象既包括我自己,也包括其他人。我在75岁的时候,仍然每天早上4:45起床,6:30来到办公室,晚上7:00之前不会下班回家。
我希望开拓的业务辽阔无边,我希望倾诉的话语恣肆汪洋。对我来说,每天都是一场新的冒险。
下面就是我的故事,希望你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