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新的想法

付玲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高跟鞋在石板路上咚咚直响。

“他不过是个没考上大学的小老板......”话音未落,身后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胡军举着打包好的油纸袋追上来,额角还沾着汗珠。

“胡丹,你落下的发绳,还有烧烤拿一下。”

胡军刻意避开付玲的目光,将纸袋塞给胡丹。

胡丹这时压低声音说道:“别和她置气,她......一直都这样。”

付玲的睫毛剧烈颤动,看着胡军转身融入烧烤摊的人群。

铁架上的炭火映得他背影高大,周围食客的谈笑声、啤酒瓶碰撞声,与记忆里那个总在教室后门张望的青涩身影渐渐重叠。

突然想起高考前那晚,胡军把复习资料塞给她时说的那句“祝你考上好大学”,那时少年眼底的星光,比此刻的路灯还要明亮。

“走吧。”

胡丹叹了口气,将发绳重新系在马尾上。

“有些错过,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付玲站在原地怔了许久,直到裙摆被夜风吹得猎猎作响,才发现眼眶不知何时已泛起酸涩。

远处“有间烧烤”的霓虹灯牌明灭闪烁,有心不干心。

1997年的蝉鸣依旧聒噪时,付玲怎么也没想到,当年高考落榜的胡军竟在家乡闯出了一片天。

短短二年时间里,就接连开起几家店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彻底颠覆了她对失败者的刻板印象。

学生时代拒绝胡军的追求,并非因为外貌——胡军虽不算很帅,但却也棱角分明、气质硬朗。

真正让付玲望而却步的,是胡军糟糕的成绩和黯淡的未来。

在她看来,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与体面的工作无缘,加上他普通的家庭背景,跟着这样的人注定要吃苦。

可命运就偏偏打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彼时的付玲正周旋于大学校园里家境优渥的男生之间。

在这个充满攀比之风的圈子里,女生们总爱炫耀男友送的进口化妆品、新款随身听。

每当她精心打扮着出席聚会,试图在同学艳羡的目光中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时,偶然听闻胡军的成就,心里便泛起阵阵酸涩。

那种抓心挠肝的不甘,像猫爪在心上反复摩挲,既刺痛又难堪——原来被她看轻的人,却混得越来越好了。

而这边胡军也回到了烧烤店。

“小军你干嘛去了?”

王倩瞥见推门而入的胡军,围裙上还沾着面粉,目光从冒热气的锅灶上抬起来。

“没啥,碰见个咱们的老同学在店里卖烧烤,多说了两句。”

胡军扯下挂在门边的毛巾擦汗,瞥见桌上摆着三菜一汤,糖醋排骨的香气混着青椒炒蛋的焦香直往鼻子里钻。

“快洗洗手,这会儿客人少,是谁怎么不坐在这里吃?”

王倩掀开锅盖,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眼睛又说道:“再不吃菜该凉了。”

胡军应了声,在水龙头下冲掉手上的烟味。

“没谁,都已经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了,他上大学跟咱们不一样了。”

刚才付玲涂着鲜红甲油、欲言又止的模样突然闪过,他甩了甩手上的水珠,把那些陈年旧事连同泡沫一起冲进下水道:“走,吃饭去。”

暮色漫过清远县青灰色的瓦檐时,胡军倚在自家烧烤店的门框上,夹着烟的手指轻轻叩击铁皮卷帘门。

烫金的“有间烧烤“招牌在晚风里微微摇晃,玻璃橱窗映出他蹙起的眉峰——几个生意如今都走上正轨,每日流水稳定进账,可他望着街道上来往的自行车群,心里盘算的却是更远的路。

1999年的风里飘着新世纪的气息,报刊亭里的《计算机世界》总被翻得卷边,胡军知道互联网正在一线城市掀起浪潮,可那些闪烁的代码和纳斯达克的K线图,对他来说像隔着毛玻璃般朦胧。

攥着报纸的手顿了顿,烟灰簌簌落在沾着油渍的裤脚,他忽然自嘲地笑了:普通人能抓住的机会,顶天也就是跟着报纸消息买点股票。

烟瘾上来时,他下意识往记忆里的超市方向走,直到撞进挂着“供销社副食部“木牌的小店才恍然惊觉。

褪色的玻璃柜台里,铁皮盒卷烟和水果糖挤在一起,老板娘踩着木梯取货时,货架发出吱呀声响。

自己摩挲着口袋里的硬币,望着县城外连绵的山峦——清山县因四面环山得名,此刻却成了阻挡连锁超市进驻的天然屏障。

现在路还没有修好,路也不好走。

夜风裹着烧烤摊的孜然味掠过耳畔,他突然捏灭烟头。

三年后第一家超市才会在这里开业,可一二线城市早已林立着沃尔玛、家乐福的招牌。

掌心残留的烟草温度似乎在灼烧,胡军望着暮色中亮起的万家灯火,喉咙里泛起苦涩的回甘。

当年舍不得砸钱开超市的顾虑还历历在目,如今看着这方尚未开垦的市场,心跳却不受控地加速——这年头开超市,能不赚得盆满钵满吗?

现在依然记得三年后的国庆节,清远县的天空飘着细密的桂花雨。

当第一家私人超市的红绸被剪落时,人群如潮水般涌进玻璃旋转门。

对讲机里此起彼伏的“补货“声中,收银台的扫码枪几乎没停过,货架间攒动的人头把白炽灯管都映得发烫。

那时候胡军正站在街的对面,看着排到十字路口的队伍蜿蜒成火红的长龙,连平日最节俭的母亲吴淑珍都拎着印满超市LOGO的塑料袋,里头塞满油盐米醋,甚至还有几包压根用不上的纸巾。

不为别的,就为了进去瞄一眼大城市超市是什么样子。

这场购物狂欢持续了整整三天的时间。

顺着

有人踩着凌晨四点的露水来排队,货架刚补货就被一扫而空。

超市仓库的卷闸门昼夜起落,运货车在县城主干道上排出长队。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家起初不过三百平的店铺,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裂变出三四家超市分店,蓝色招牌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蜿蜒的山路,撒遍了清远县的每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