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语境意义生成机制研究
- 吴昊
- 4931字
- 2025-04-27 17:57:18
第二节 文学语境是什么
上一节我们探讨了“语境是什么”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审视一种具体的语境形态——“文学语境”,探讨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语境,以及它具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语境的基本定义是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但在语境的使用中,我们往往看到的不是“语境”自身,而是“χ语境”的形态。一旦在“语境”前加上限定,这一语境的内涵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就有了较为具体的所指。文学语境就是这样一种“χ语境”的形态,它的具体所指自然就是文学外在的关联域。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因为针对文学的不同对象,文学语境的具体所指也是不同的。语境的寄生性决定了文学语境的所指是流动的——文学语境的所指随着它所言说的文学对象而变动不居。
一 文学语境流动的所指
文学研究界所说的“文学语境”不是一个统一的术语,我们用它来探讨的对象有很多,较为常见的有文学语言、文学生产、文学整体、文学的虚构世界等,针对每个言说对象,文学语境具有不同的所指。
对象1:文学语言
如果我们言说的对象是文学语言,那么文学语境首先指的就是文本层面的上下文,这是语境最基本的含义,即文学语言的每个词、句、段的语言环境。如果我们侧重于对文学语言的修辞和文体方面的研究,那么文学语境的所指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这种文学文本整体的上下文。但如果我们侧重于对文学语言的意义的研究,那么文学语境除了上下文的所指之外,还具有瑞恰兹所拓展的语境内涵,表示与文本中的词语有关的“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23]这种文学语境可以扩展到整个文明史(燕卜荪语)。
对象2:文学生产
文学语境经常言说的对象除了文学语言,还有文学作品的生产。
我国学者在谈及文学生产时,经常对文学语境进行语言学的类比,也就是以话语交际的情景语境的模式来看待文学语境,这样文学语境就成了包括作者、读者以及创作和阅读环境、心理等与作品生产有关的一切要素。这是一种语境的“本体”和“对话”用法的综合表现。外国学者在看待文学作品生产的语境时和我国学者略有不同。如赖·约翰认为作者的文本写作至少在四种语境下进行:第一,美学的语境,包含总体的艺术,艺术的文化功能,文本媒介,文本体裁,作家选择和继承的艺术传统,作者之前的写作风格等众多元素;第二,文本生产和接受的文化经济语境,艺术世界如何对社会言说,一件作品如何被生产、被界定又如何被分类,哪些人成为读者,他们怎么购买作品等都在这一语境中悄然发生;第三,作家的个人经历,这些经历的文化解读,以及这些经历对于作家的意义;第四,最具本质性的,文本更大的文化意义和媒介——各种各样的亚文化、阶级、种族和区域性群体。这个语境包括世界怎样被观察和谈论,权力怎样被定义和分配,什么东西被视为本质的并富有价值的,等等。[24]他看待文学语境的视野更为恢宏,而我国学者更专注于作品的生产中作者、读者间的对话。同是考察文学作品生产,审视角度的不同,文学语境也具有不同的所指。
对象3:文学整体
在面对文学整体时,文学语境的所指一般又可分为向外的和向内的两类。前者指向外部的人类生活,后者则指向文学内部的独特世界。
对于文学整体而言,向外的文学语境无疑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哲学、文化、阶级、种族等文学的外部世界。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文学生存的语境。自文学诞生之初我们就开始谈论这种文学语境,至今仍络绎不绝。我们通常以双向的方式看待这种语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诸如文学与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等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这里的文学语境其实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得以生存的源泉和土壤,文学以形象性的方式来反映人类社会,构筑出另一个文学的世界。
对于文学整体而言,向内的文学语境近似于上文中我们曾提到语境的一种封闭的用法——“界”的用法,就是用语境把文学整体隔离起来构筑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我们借助“文学语境”来表达文学自身的独特性,这个语境里有文学自己的辞藻和游戏规则。如“故园、青史、芳香、晶莹、荡漾、奔腾、静谧、苍茫”等词语,我们通常只有在文学中才能见到,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句式、描绘形象和情感的各种修辞手法也是文学不同于他者的显著特征。
对象4:文学虚构世界
在文学研究中语境的用法非常复杂,既有泛化的各种用法,也有狭义的语言学用法。
以上三种文学语境都是泛化的语境,在文学研究、修辞学、文体学中一直还存在着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学语境。这种文学语境指的是文学用语言所创造出来的可能世界。陈宗明在《语言与逻辑表达》中提出一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可能世界,这个世界构筑出一种“虚构语境”。利科尔又将之称为“文学的准语境”或“想象的语境”。这种语境具有自己的时空场景、人物对话,虽然它是虚构的,但在文学中却具有一定的实指。在语言学、修辞学和文体学援引文学作品的各种对话片段为例时,文学语境所指的都是这样一个自我独立的虚构世界。如果单独来看这种文学语境,它与日常对话的情景语境无甚区别,但如果将它与以上几种文学语境结合起来看,文学虚构的语境之外,还有真实的文学语境存在,这样就呈现出了多层次的语境景观。
从以上四种文学对象来看,语境的寄生性在文学语境身上表现得相当明显:文学语境的所指随着它所言说的文学对象的变化而流动。语境的寄生性不仅决定了文学语境所指的流动,也决定了每个语境的特性与它的对象的特性之间难以割舍的关系。对于文学语境而言,文学语境的特性就是文学的特性与语境的特性相互交融的产物。[25]
二 文学语境交融的特性
文学语境的特性不同于语境的特性,它来源于文学的特性与语境的特性之间的相互交融。语境的本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在文学语境中也有所体现,但这些是所有语境类型的共有特征,并不能凸显文学语境的独特性。因为语境本身所具有的寄生性,文学语境的特性更多地侧重于文学的特性,而非语境的特性。所以我们以下所总结的四种特征——复义性、距离性、文本间性和多重性——可以说是文学的特性在文学语境上的反映。
第一,复义性。这是文学的复义性与语境的释义功能的交融特性。
复义是文学研究界对话语歧义的称谓,复义性是文学话语的本质特征。在语义学中,语境肩负着消除话语歧义的使命,而在文学中它的这一功能却相反地转变为保留复义的功能。这主要是由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所决定的。日常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为“交流”而服务的;而文学语言却并不以此为目的。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的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把言辞“突出”,从而诗的语言的使用本身就是目的。巴赫金也曾说过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语言不仅仅是交际手段和描写表达手段,还是描写的对象。雅各布逊也研究过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其著名的结论“诗歌功用就是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心反射到组合轴心”[26],细致入微地探寻了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内在机制。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功能使两者采取了不同的歧义策略:前者竭力保护,借此产生丰富朦胧的意义;后者则极力消除,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语境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具有了不同的释义功能。对于日常语言来说,许多词语本身是一词多义的,具体的语境辅助说话者在多义中排除歧义,选择正确的词语意义。但对文学语言,语境则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加入往往使意义呈现出复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从文学语言的字面之意来看只是叙事和写景而已,但结合作者李白写作此诗的背景(语境)来理解,诗中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叙事和写景,更重要的是传达出作者在流放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可见诗歌创作的语境给诗歌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又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这首诗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有人认为它是悼亡诗,怀念其妻王氏;或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也有人认为它是在追悼已故宰相李德裕。诗歌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众多典故和民间传说的运用,是造成这首诗复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典故和传说背后都有自己的语境和含义,这给《锦瑟》提供了多种释义的可能性。
第二,距离性。这是文学对话的特性与情景语境的交融特性。
文学的对话不同于日常话语的对话,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变动的说者和听者。文学对话的说者和听者是作者、出版界及读者等,其中除作者是固定的外,读者和出版界都一直处于变化状态;而日常话语的说者和听者则是相对固定的。其次,媒介的单一。文学对话采用的媒介是文字语言,曲折委婉,且较为单一,不如日常对话的口语直白明了,不如其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表达手段丰富。再次,对话的无即时性。文学对话由于读者和作者相距遥远,所以不似日常对话那样说者和听者能够即时对话,作者的隐匿使文学对话从“作者—读者”变为“文本—读者”的对话。最后,对话的永久性。文学对话是一场永不休止的对话。因为读者是一个超时空的无限广大的群体,所以有关一部文学作品的对话是永久性的。
文学对话的这些独特性无不表明它的语境不同于日常话语的语境。根据语言学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对话双方、对话方式、时间、地点等都属于情景语境的因素。以上所说的四种不同其实也就是文学语境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这些不同特征可以综合归纳为一点——文学语境的距离性。距离性最主要表现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是时空的距离,也是文字语言或者文学文本等交流方式所造成的交流的距离,更是作者和读者无法即时直接对话,具有各自的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不同生活阅历、记忆等方面的距离。
第三,文本间性。文本间性是文学文本的特性与语境的交融特性。
文本间性是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对文本特性的描述。它所表达的最基本思想就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27]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文本间性具有自己的理论内涵。但将它与其他文本理论综合起来看,文本间性其实是文本的语境问题。文本间性讲述的是文本之间的关系,语境表达的是文本之内的上下文,以及文本的外部关联。文本间性本就是文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外部关联,它本身构筑了文本的一种特殊语境——文本间性语境。文本间性语境可以说是文学语境所特有的一种语境类型。这并不是说其他语境不具有文本间性,泛化地来看文本间性是普遍存在的。但从狭义上来看,文学文本所表现出的文本间性最为突出,乃至成为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本间性语境是文学语境所特有的。
第四,多重性。多重性是文学的特性与语境多层次性的交融特性。
语境的多层次性是与生俱来的,不仅因为语境这一术语可以被灵活运用,还因为世界的关联本来就是一环套一环的。语言学家们很早就看到了语境的多层次性,“每一个语境(除最小的语境外)包含一个或多个更小的语境;每一个语境(除最大的语境外)包含在一个或多个更大的语境中。”[28]多层次性是语境的一个基本特征。
文学语境将文学自身的特性与语境的多层次性融合起来,无论言说对象是文学语言、文学整体还是文学的虚构世界,都表现出它的语境所指的多重性。对于文学语言而言,语境的多重性见于文本的上下文、与字词有关的一切事件之间的层次。对于文学整体来说,语境的多重性体现于各类艺术、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政治等由小到大,由直接关系到间接关系的体系。而文学虚构世界的语境所表现的多重性则更加显而易见,在文学的虚构世界里有一个独立的语境,例如小说人物都生活在自己的语境中,而在文学的虚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作者和读者的语境。值得注意的是多重语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并不是单纯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语境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张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文学语境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文学语境的内涵是流动的。针对不同的言说对象,它的所指各不相同,即使言说同一对象,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文学语境是虚无的,它的内涵根据言说对象和言说者的不同视角而确定,这正印证了我们对语境作为思维范式的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将“文学语境”界定为寄生于文学的外在的关联域,这个关联域的所指随着言说对象和言说者的视角变化而流动不居。文学语境具有复义性、距离性、文本间性和多重性等独特性,这些特性来源于文学的特性和语境的特性间的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