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世纪后期以来,“语境”从语言学迅速泛化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成为各个学科的重要基本范畴和研究方法。在此泛化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运用“语境”,而相对忽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语境已发展成一种研究的思维范式,它的广泛使用彰显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的某种变革。“语境”被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同样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方法的深层变革。但文学研究领域尚未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整体系统地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对文学语境问题的研究大致在六个层面上进行:借用语言学的狭义语境概念的文学作品研究;运用广义语境概念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学语境的理论探索;文学翻译的语境理论;文学文体的语境理论;文学修辞的语境理论。其中最有理论价值的是“文学语境的理论探索”层面,例如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剧场交流语境理论与宋元戏曲的生成”和“社会语境与文学理论形态生成”,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探究文学语境问题。然而这些研究只是文学语境问题的一个侧面,还有大量的理论空白点没有被关注和挖掘。其他研究层面则更多流于对语境理论的泛泛使用,没有深究文学语境的元理论问题,且在文学语境的认识上各自言说,相对混乱。

文学语境研究可以是多层面、多视角的,而且在文学意义、文学批评、文学性等问题上价值卓然。如语境具有与生俱来的解读意义的功能,亦具有方法论上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文学意义、文学批评、文学性等各方面研究都存在暴力肢解研究对象的现象,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研究方法非常片面而功利。语境的整体研究方法将是对此流弊的反驳和纠正,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摆脱当前所面临的衰落和困境大有裨益。

文学语境理论作为中国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创新和深入发展。随着“语境”当前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发展,“文学语境”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我们对它的理解却多停留在“上下文”和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上。文学语境理论亟待系统研究和创新发展,以使其在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中发挥现实性的作用。

在语境理论的研究方法上,针对其所涉及的广泛领域,我们应把它放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来观照,突破研究视野的局限;而在探讨语境的意义功能和文学批评效用时,又须注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思想与方法论的结合;任何理论都有其有效的言说和适用范围,对于无所不在的泛化语境而言,尤其应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讨论语境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由此本书首先在宏观背景下梳理和阐释了泛化的语境概念,探讨它的传播动力和身份变异问题,又聚焦于文学研究领域,审视语境在文学话语层面、阐释层面、文体层面、历史批评层面和本质层面的思维变革。泛化的“语境”已成为一种“寄生于对象的外在关联域”的功能性方法和思维范式。作为泛化语境的一种具体形态,“文学语境”因“语境”的寄生性而内涵多变,针对不同的言说对象呈现出流动的所指。在语境和文学语境的新内涵的基础上,本书尝试从全新的角度阐发文学语境的复义功能及其意义生成机制。“文学语境”从文本层面可分为“文本内语境”“文本间性语境”“符号间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四种形态。文学意义在这层层语境中分别以发散—聚合机制、识别—激活机制、语图双重机制、语境化机制等方式孕育生成。与日常话语的语境不同,文学语境发挥的功能不是使意义变得明晰,而是使意义越来越丰富多义。这种复义功能是文学语境区别于非文学语境的独特之处。简言之,语境决定文学的复义。

本书将在传统文学语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语境理论,以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语境元理论为经,以文学各个层面为纬,深入探讨“文本内语境”“文本间性语境”“符号间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的意义生成机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