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的各个时期,不难寻觅到戏仿作品的踪迹,不过戏仿及其研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化”地带。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情况大为改观,文学艺术中的戏仿现象尤为突出,研究者纷纷聚焦“戏仿”这个文化热点。国外学者主要从历史、语用、文化、政治等方面对戏仿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目前西方学者对于戏仿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致有整体研究和部分研究两类。整体研究中能细化为类型研究和专题研究。其中,美国学者约翰·江普对滑稽模仿作品的研究侧重类型分析。他将英国中世纪以后到20世纪这段时期内具有滑稽模仿特点的作品分为“升格”和“降格”两类,又沿着以上两种分类将滑稽讽刺作品分为四支,并对每一支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勾勒出英国中世纪至20世纪间具有滑稽模仿特点的作品的基本面貌。另一类论著是对戏仿进行专题研究,既有历时态的脉络梳理,又有共时性的深入剖析,突出了研究者各自的研究侧重点。玛格丽特·罗斯的《戏仿:古代、现代和后现代》基本是西方学术界最早且最为全面研究戏仿的专著。罗斯综合戏仿在古代、现代、近现代和后现代的词源学意义及其理论和应用,历时性阐述了戏仿的发展脉络。此外,罗斯从读者接受角度探讨了戏仿现象。读者对戏仿“前文本”的熟悉程度、阅读期待、接受心理都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到戏仿的创作。加拿大女学者琳达·哈琴的《论戏仿:20世纪艺术形式的训导》[31]通过对戏仿的系统阐释,从根本上“扭转”了历史上对于戏仿的种种负面评价。哈琴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政治角度解读戏仿,认为戏仿的最终落脚点在政治方面,它不仅是后现代主义典型的美学形式,还是从事意识形态批评的重要手段。西蒙·邓提斯的《戏仿》[32]与哈琴的著作几乎同时在世纪之交诞生。邓提斯认为戏仿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渗透进了日常语言、文学创作或者电影电视中等。戏仿与其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导致它本身的创作既“保守”又具“颠覆性”,它的关键作用在于与对象之间的“论辩”关系上。

相对于戏仿的整体研究,有些学者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涉及了戏仿问题,本章第一节在梳理戏仿理论流变时已经涉及一部分。如法国学者蒂费纳·萨莫瓦约是在“互文性”的背景下,指出了戏仿、拼贴、引用、暗示一类的“互文”的具体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使得概念宽泛且含混的“互文性”有了具体的内容,并在理论层面对互文性加以明确。哈琴在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发现了戏仿中隐藏着的性别模式。她认为戏仿是一种解构手段,解构那种以男性为统治地位的文化。戏仿是进入哈琴诗学的一个关键词,她对文学、哲学、美学、建筑、电影、音乐等诸多领域戏仿现象的分析,构成对后现代主义的全方位立体透视。哈琴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戏仿性和自我指涉性,它既想根植在戏仿和指涉中,又试图避开所处的世界和历史,是一种悖谬的存在,也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思维方式。詹姆逊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及其表现手法戏仿基本持否定态度,上文已有论述。

还需提及的是诺斯罗普·弗莱在原型批评中对戏仿的关注。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将虚构型文学作品划分为五种基本模式,即神话、浪漫传奇、高模仿、低模仿、反讽与讽刺,并分别从悲剧和喜剧的角度研究这五种循环发展的模式。弗莱在分析作为原型意义理论中的魔怪形象时指出:“魔怪形象的重要主题之一便是戏谑性仿作(parody),即含蓄提示一些作品在按‘现实生活’模仿,从而挖苦艺术的小题大做。”[33]他列举福楼拜的《萨朗波》中对于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戏仿”,艾略特长诗《荒原》对于《圣经》片段的“戏仿”来予以论证。他还提到传奇文学中存在着对生活理想化的戏仿作品,对上述几类基本模式如神话、传奇、高模仿(领袖故事)、低模仿(现实生活)的戏仿产生了反讽与讽刺,其中包含一定的喜剧性因素。反讽模式同时又向神话回流,形成新的神话故事和文体间的杂糅。弗莱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因为每部戏仿作品都存在一个模仿“原型”,神话、传奇、经典著作等,下文的论述中我们将会具体把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戏仿创作按照模仿“原型”进行分类研究。此外,弗莱指出戏谑性仿作的喜剧性因素也是本书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