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 王微
- 2367字
- 2025-04-28 11:47:29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 大变局既是对当今时代形势的重要判断,也是对我国社会结构变化、治理难度不断增大的清醒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表明我们党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了新的认识,对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也充分说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全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体现在乡村。乡村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水平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乡村作为最基本的治理单位,其治理的好坏将决定着未来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方向,也体现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同时,解决乡村问题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构成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根基,并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寻求新时代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突破口,对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回应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时代需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长久以来自上而下式的社会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拥有着数亿农民的农村在时代的巨变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并成为农村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的重大判断,即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前提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部署。同时,针对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目标中,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3]。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如何依据基层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特别是如何将乡村治理有机、有效地嵌入国家治理体系,进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新时代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对学术界、理论界提出的时代要求。
(二)深化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理论需要
随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国内外学界掀起了一股治理理论研究的热潮。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较为关注西方治理理论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出发,进而探讨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范式较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国家治理”概念做出明晰的阐释,但其“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说、资本主义国家批判及群众史观等理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4]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实则是深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思想前提。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总目标下,着力探索和推进“中国之治”的伟大探索。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根基之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重要理论保证和制度支撑。立足中国乡村治理实际,总结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趋势,提炼中国乡村治理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方式,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
(三)探索乡村治理体系有效路径的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社会主义中国治国理政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国家治理理论逻辑和实践步骤的艰辛过程”[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人口大量外流,传统乡村结构解体,旧的治理体系失效,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加上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叠加形成对乡村的冲击,使得乡村社会许多地方管理无序或无效现象得不到治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础。但是,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并实现治理有效的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大多以国家基层制度分析、基层治理理论解读为主,对于乡村治理“三治融合”体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实现路径的分析还有待深入挖掘。新的治理体系构建面临各种瓶颈问题。在探寻新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有的乡村陷入僵局、有的乡村走出不同的治理路径,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经验。通过选取乡村实践中的经典案例,特别是东南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的先行案例进行剖析,具体而细致地考察当前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存在的困境和原因,总结部分先行地区有效治理的经验,在大历史的梳理和小案例的呈现之间寻找乡村治理发展方向,提出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的“融合”型治理体系和实践路径,是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