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与价值

一 研究的缘由

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仁学思想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敬天保民的仁爱思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阶层民众安居乐业,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被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君主奉为圭臬,在政治文化统治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造就的伦理共识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等已成功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影响着世代中国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既有影响并加以引导,与此同时,挖掘儒家仁学思想里未被充分重视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并继续利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守我们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深耕厚培、延伸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满足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变革的发展需要,儒家思想在历史进程中既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念,也塑造了一系列开展社会教化、加强个体修养的相应法则,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及其内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标准,是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统帅,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决定着这一群体的行为标准与处事原则,在社会群体之中能否成功树立核心价值观关乎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最重要的遵循依据。从我国的国家政治大局来看,社会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自身道德修养和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体日常生活的现实场域,体现了国家主导价值话语能否发挥最大的作用,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并外化为价值行为。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为历代儒家尊崇并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学作为中华文明过去千余年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巨大的潜在影响。伴随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儒家思想饱受争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文化自觉自信,更多学者开始回顾我们的传统文化,其魅力与价值又重新受到重视。仁学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核心理念,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核心理念,对于缓解当代社会利益冲突发挥着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有重要意义,儒家仁学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必须在当代社会加以传承和弘扬。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仁学思想的内化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视野下,着眼于解决人类发展和中国社会问题,从当代社会发展的视角,批判继承和转化发展儒学。儒家仁学思想具有涵养文化和滋润人心的作用,从儒学发展的视角,审视中国当代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但可以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也符合当代人民的价值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结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其内化是持续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需要和儒家仁学思想相融合,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儒家仁学思想现代转化;另一方面,儒家仁学思想涵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内化,顺应各自内在发展规律和达到自身长久发展。

二 研究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既有东西之别,又有古今之变,它们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促使二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交融成了现当代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场碰撞会通本身就有丰富的探究价值,尤其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儒家仁学思想的相互融通对于当下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长期在古代中国思想中发挥主导作用,深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对于中国当代思想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充分研究儒家丰富的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更多的突破。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在实践中又发挥着主导作用,理论研究创新尤为重要。

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对儒家仁学思想的立国、处世、为人三个维度的考量,梳理儒家仁学思想与当今社会、经济、人的发展的关系;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承接儒家仁学思想的丰富养分,从而引领儒家仁学在传统与现代的变迁中创造性转化与再运用;厘清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相通相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通过借鉴儒家仁学思想文化经验和培育途径,增强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梳理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内涵,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依据,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的入侵;另一方面,以史为鉴,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有效原则与方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应用价值有以下三点。其一,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二,发挥传统价值观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统一;其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夯实文化自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创新成果引导民众。研究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助于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激发人们的民族文化荣誉感,形成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激励人们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