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代云南词坛
筚路蓝缕期的滇云文学,受到外来影响较为突出。儒学的推进,无疑为汉文学在滇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动因。不过,在元代,相对于诗歌创作的稍见声响而言,滇云词坛尚只有极为零星而偶然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依然显示出鲜明的滞后性。
元至元十五年(1278),中庆路总管张立道“首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为弟子师”(宋濂等《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至元十九年(1282)夏四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宋濂等《元史》卷八一),以中央政府以自上而下的诏命形式掀开了云南学校规模化教育的新篇章。元前的学校情况虽不无散佚失考之虞,但不难看出,元前云南的学校教育远未普及,元代是云南学校教育推进与铺开的关键时期,儒家思想与教化在云南各地也逐渐推进。这样的接轨合流,其根源在于元代的云南被纳入大一统版图之下,获得了有力的治理和统辖,从而在经济文化诸方面逐渐一体化,亦为文教开拓式推进提供了基础。然而,这一推进并非完成式,而是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元代的学校及儒学教育并未在云南各级府县完全实现,如鹤庆府之府学开设于元代,而剑川、顺州等地则开建于明初,丽江、中甸等地则至清始建学校。这也正可与元代云南科举举士的情况相印证:终元之世,云南仅出现进士六人,且皆出自昆明,可见当时儒家教化与思想的影响尚未在云南全境形成压倒性态势,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很突出,教育风气先开的昆明一地则成为领跑者。
与大一统的实现和教育逐渐推进相应的,元代云南的汉语诗歌创作得到一定发展。
此期,云南出现第一部别集,作者为段福(又名信苴福),集名《征行集》,惜已亡佚。段福之作存世者当有二[1],皆为汉语诗歌。其馀零星之作尚有段光《凯旋》、段明之“长驱虎旅势威宣”“雄兵一日破重关”二首,杨天甫《长寿仙曲》一首,高蓬《答梁王》一首,共近二十首作品,其数量较唐宋有一定突破。
词自隋代滥觞,唐五代初兴,至宋而大盛。降至元代,词体已渐行渐衰,非复文坛的主要增长点。云南的词史却在元代方掀开扉页,被学者视为云南第一词的作品方才出现。不过,云南一域虽错过了词发展的黄金季节,词在滇云大地的啼声初试却表征着云南文学与中原主流文学创作区域的进一步接轨合流。这,终究是值得欣慰的开始。
元代滇云传世之词数量极少,不过寥寥数首,其中尚有一二性质是否为词尚可斟酌的作品。赵藩之《滇词丛录》于卷上及卷下“闺秀”中共收滇云元代词三首,作者为张景云、赵顺、高氏,马兴荣《滇词略论》于元代亦仅及此三作。陈力之《云南古代曲子词》则列元代云南词人张景云、杨天甫、赵顺、阿、高氏,较赵藩与马兴荣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