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成交!
- 重生07,从造新能源汽车开始
- 宝安堂
- 2109字
- 2025-05-15 00:15:00
“1000万,你这是狮子大开口啊……”贾老板眉峰一挑,手指在扶手上敲出两声轻响,语气骤然冷了下来。
林松挺了挺上身,一脸不卑不亢,“贾老板,一个上午时间,我的六款车外形设计卖出去了三款,每款 500万。您要更高大上的设计,1000万不多。”
一上午成交三款设计,贾老板有些意外,向身边的张强看去。张强镜片后的目光在两人之间逡巡,最终轻轻颔首,喉结跟着动了动,算是无声的确认。
看到张强的反应,贾老板知道林松所言不假,回过身,目光再一次落在林松身上,
“好,1000万就 1000万。不过法拉第的供应链与其他车企不同,我们走的是法拉第供应链平台,签约和结算也要在平台上执行,这个你没意见吧?”
“贾老板,华夏新能源科技刚刚起步,100万的保证金拿不出来。”林松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出,胸有成竹地说,“我的想法是,首付 30%,其中 100万做保证金,我不提走。其余的 700万,按照平台要求结算。”
他心里清楚,设计不像生产,从自己的空间数据库里调出合适的方案稍加修改就能交付,走供应链平台虽然有风险,提前拿走几百万,也不算亏。
听林松这么说,贾老板微微点头,侧过身看向张强:“张总,就按林总说的这样,与华夏新能源签订设计合同。”
“好,好……”张强连连应声。
说到这里,贾老板目光再一次移向林松,神情严肃起来:“小林,四个月,就给你四个月,三月底一定要完成!”
“一定完成!”林松语气十分笃定地答道。
“那好,成交!”
说着,贾老板站起身,冲着方桌对面的林松伸出了手。林松赶忙站起来,同样伸出手。
此时的林松,明知道可能是火坑,还是跃跃欲试,心中有种与虎谋皮的冲动。两手相握,华夏新能源就此开启了与法拉第汽车的合作之旅。
……
送走贾老板,张强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后背的冷汗把西装都浸透了。
他心里很清楚,若不是林松为他解围,一定会被贾老板骂个狗血喷头。
胳膊自然地搭在林松肩上,手掌带着点热乎劲:“林兄弟,赶上饭点了。中午咱去楼下的晋菜馆,咱们一边吃饭,一边把设计合同草签了。”
“好,客随主便。”林松应了一声。
王宇拍了拍手里提的笔记本,一脸堆笑,“老五,我已经安排法务部起草合同了,很快就能发到邮箱里。”
“老三,多谢!”林松客套着。
来到晋菜馆,三人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张强从茶壶里倒出热水,挨个烫洗瓷碗:
“上午多亏你那句‘概念车本就该展现个性’,不然贾老板能把扫地出门。”
探过身,在桌下轻轻拍了拍林松的手腕,没再多说什么,但感激都在这一拍里了。
王宇打开笔记本电脑,邮箱收到邮件的辨识开始晃动。将合同下载,看向身边的张强,“张总,与华夏新能源签订的车型设计合同,法务部发过来了。”
张强仔细看了一遍后,将笔记本屏幕对象林松,
“供应链平台的保证金流程我标出来了,1000万设计标的,300万首付款,100万留在平台当保证金。要是后期资金周转不开……”他停了停,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背面写上一串号码:“这是我表弟的电话,在平台风控部,有急事直接找他,比走流程快。”
“好,好……”林松一边看着合同,一边应声说。
“林总,供应链平台规矩严,但钱到位快。首稿通过后 400万直接到账,剩余300万终审后就能结款,比那些拖款的甲方强多了。”说完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水太烫,他咝咝地吸气。
林松看了两遍,心知合同内容很苛刻,搞不好300万的尾款很难拿到。
在想反正是空间里的现成的设计方案,稍稍修改,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即便拿到700万,也是白得的。
想到这里,林松打开了自带笔记本,“张总,合同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可以签了。”
“好好……小宇,马上让法务部出正式合同,下午就和林总签了。”张强兴奋说道。
“张总,我现在就做。”说完,王宇拿起笔记本,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打了起来。
……
高交会的第七天,暮色漫进展厅,夕阳的余晖透过展厅高窗,给循环播放宣传片的 LED灯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人流较首日已少了大半,展板上的画面依旧在各家企业的宣传片间切换,只是多了几分临近尾声的仓促,仿佛在提醒着这场盛会即将落下帷幕。
华夏新能源的展台前,林松坐在桌前,最后一份车体设计专利转让协议上的红章刚刚盖下,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文件夹的边缘,那里还带着纸张的纹理。
带到高交会的 6份车体外观设计专利,此刻都整齐地躺在抽屉里,每份合同上的签名和红章都清晰可见,见证着这几天的成果。
3000万到账!
加上与法拉第汽车签订的 1000万设计合同,单是车体设计,这次高交会就为华夏新能源科技带来了 4000万的进账。
除此之外,磷酸铁锂生产工艺专利也成功转让了两份,又进账 2000万。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三元锂电池的概念并未引起投行的太多关注。
他本期待能凭借高密度电池的概念融到几千万,可眼看高交会即将结束,融资却毫无进展。几天来在展会与客户交流,对新能源汽车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流电池还是磷酸铁锂,市场对续航和密度的要求还没那么高,三元锂电池虽然性能优异,却因为太过超前,显得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投行不想投资看不清未来的领域,也是有情可原。
来之前,林松的目标是专利转让收入 5000万,融资 5000万,凑够一个亿,新厂搬迁的基建费用就有着落了。
如今专利转让超额完成,融资却颗粒无收,新厂区搬迁资金还有几千万的缺口。
细想想,初创企业就是这样,看似挣了不少钱,可接下来要投入的资金更多,在未来若干年,缺钱始终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