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系统总结了唐朝以前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方药。在调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方面,该书将肝的病名和证型系统化,并于肝病虚实辨证过程中重视脉法,丰富了肝虚寒证的诊治体系。

(一)将肝的病名和证型系统化

《备急千金要方·肝脏》中,综合前人对肝系病的认识,列举了肝中风、肝中寒、肝伤、肝水、肝胀、肝着、肝积、肝疟、堕坠,以及经脉病、经筋病、经别病、青筋牵病等。孙氏还对肝病进行分证论治,对肝实热、肝虚寒、肝胆俱实、肝胆俱虚、肝劳、筋极等证分条列举,并附方剂在条文之后,以求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二)肝病虚实辨证重视脉法

《备急千金要方·肝虚实》中论述肝实热、肝虚寒、肝胆俱实、肝胆俱虚必先列出脉象,足见其在肝病虚实辨证中对脉象的重视。如在肝实热一节中,首先描述“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其次再论述“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的肝实热病状;在肝胆俱实一节先描述“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其次论述“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等肝胆俱实的表现。

(三)丰富肝虚寒证治

孙氏对肝虚寒进行了界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肝虚寒证诊治体系:“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虚寒证候,分别创制了补肝汤、补肝散、补肝酒、防风补煎、槟榔汤等方剂。补肝汤主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痛,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主要针对肝虚寒而经脉失养,血行不畅,瘀热内生的病机,关键治疗在温补肝气。又如补肝散治“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且目䀮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而逆风寒偏甚,消食破气,止泪”,针对肝虚寒后脾胃运化无力,宿食内停一证而设。方中用桂心、天雄、干姜、细辛、山萸肉温补肝阳以助脾运化,参、苓、术、草、薯起到健脾益气之功,大黄、橘皮、陈麦曲、大麦蘗、厚朴行气消导,丹参、贯众行血分之滞,复加川芎、独活、防风、桔梗、菊花、五加皮等风药振奋肝阳。全方共计23味,其药味虽多,但配伍依旧严谨,终令肝邪散逸,诸证悉除。

(张立山,武晓薇,弓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