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详细阐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诊断方法与临床表现、方药治疗。该书在《黄帝内经》五行理论基础上,结合张仲景《金匮要略》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关脏腑症状的归纳和论述,发展了五脏辨证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肝病的辨证论治。

(一)肝之生理

1.肝与变蒸

变蒸,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2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育,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并且还可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烦躁、哭吵、出汗等等,看似异常,实无病态。变蒸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变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蒸,方能生长。

书中阐明小儿变蒸就是五脏六腑逐一充盛的过程,每三十二日为一个周期。对小儿变蒸与肝胆的关系叙述为“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即肝、胆通过两个周期的变蒸而充盛。

2.肝与面诊

面部分候五脏,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肝开窍于目,与目内证关系密切,其主色为青,故可通过观察目的颜色症状来指导治疗。如:“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阐述了肝在面部的位置及肝与目内证的联系。

3.肝与五脏证、五脏所主

《小儿药证直诀·疱疹候》提出五脏各有其证,各有所主。如“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肺脏脓疱,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五脏所主:“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有利于诊断其内在的病变以指导治疗。

(二)肝病辨证体系

1.肝与他脏关系

五脏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肝与他脏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肝与肺的相互关系。肝病胜肺:“肝病秋见(一作日晡),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肺病亦能胜肝:“肺病春见(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

在斑疹部分,解释了斑疹与心、肝、脾的关系。如:“疮疹由内相胜也,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痫。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

2.肝与疾病病因病机

肝与多种疾病相关,肝病可成为引起诸多疾病的病因,如在《肝有风甚》篇中提到,肝风可导致抽搐。“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在《早晨发搐》篇言:“因潮热……此肝旺。”

3.肝病临床表现

五脏病有各自独特的临床表现,《小儿药证直诀》系统描述了肝病的临床表现。如根据肝之虚实划分,“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气温则内生气”。肝热导致的“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肝风导致的“目连扎不搐”;肝有风甚导致的“身反折强直不搐”。

4.肝与疾病治则

在疾病的治疗上,钱乙继承了前人的治疗原则:“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