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是要实现杜子美当日的理想了么?”朝议结束,李瀍还是抬腿便走,追上来的依然是李商隐。
这位晚唐的诗魂还没有自己被定义为皇帝秘书的自觉,可一直以来,依然是秉承着颍王幕府首僚的职责,尽一个臣子辅佐兼提醒的义务。当然了,他理解的幕府首僚的职责,跟李瀍定义的秘书职责其实是差不多的,反正李瀍就这么安排了,倒也是相得益彰。
“杜子美?哦,杜甫啊,也算是吧。”李瀍被李商隐提醒得一愣,思索片刻,才回过味来,杜甫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不就是期盼房地产大兴的代表诗句么?但他现在做的,可不是依着这句诗来的,房地产,是后世验证过的,经济发展的初期最好的兴奋剂。
参与验证的至少有三个国家,都是儒文化盛行的国家,东亚三国,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国家条件参与了验证。最终的验证结果就是,房地产这东西只能用作短期的刺激,根本无法长久,不论执政者的初衷是什么,最终的结果都一样,短暂的繁荣期过去后,就会陷入崩盘。
这是他这个后世的普通平民所了解到的,但他还是打算在这个晚唐时代,首先开启这柄双刃剑。
一来,这是短期繁荣市场的最佳手段,如今的大唐,只剩下两京和蜀地控制在手里了,想靠经济压倒一众藩镇,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藩镇里面可是有两淮、江南那些地方的,以长安的地理条件,压过江南,哪怕有了自己带过来的高科技,那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至于军事手段,李瀍暂时不打算考虑,一路打过去,最后打到江南了,华夏人口也打没了,成就自己的军事水平直追太宗的名望么?智者不取,对付藩镇,李瀍还是更喜欢经济手段。
这帮藩镇过的并不如何,晚上宵禁,禁止百姓无故聚集,跟后世满清入关后的做为差不多,就是担心百姓中有异见者,以忠君为名,登高一呼,将他们这些割据势力掀翻。
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那么干,至少李瀍这个纵观过历史的人是不知道的,但架不住这帮割据势力担心啊。对百姓的控制那么严,经济自然就发展不起来,所以,五代后面的北宋,稍微放开一点经济方面的管控,民间经济就以极其磅礴的势道发展了起来。给后世的史料研究者都造成了错觉,以为北宋初期有什么特殊的呢。
其实就是唐初的红利太大,唐末的藩镇和后面的五代又压抑了太久,北宋稍微放开一下,就达成了蓬勃之势。
二来,就是李瀍的对内手段了。他不打算一路平推掉各路藩镇,而是只向各路藩镇展示大唐长安生活的美好,这就需要长安在短时间内,经济实力就能压倒各方,让人心生向往,简单说,就是用美好生活诱惑一下各路节度使和牙兵们。
嗯,光诱惑节度使没用,节度使身边的牙兵,才是说话真正管用的。这也是这个时代最为特殊的地方,下克上,随处可见,也不知道东面的岛国邻居开启的战国时代,是不是从这里汲取的灵感,最后弄出来的战国乱世,也是下克上随处可见,但又不是真的搞出了群众民主。
解决了身边的太监后,李瀍即将面对的就是国内的节度使,他能想出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穿越者的优势,用经济条件碾压各藩,用长安的美好生活诱惑他们,最终令他们放弃兵权,回到长安来做富家翁。想达成这个目的,房地产自然是个优秀手段,总比新神策军一路杀出去,杀得人头滚滚、满目疮痍的强。
当然,武力威慑肯定也得用,但找个出头鸟就行了,比如原主历史上的那个泽潞镇就不错,就在洛阳边上,还在河北占了一块地盘。
河北可是从太宗开始就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地方,那地方先后由窦建德和李建成治理,窦建德施行的是仁政,李建成的治政水平也是挺高的,这俩人又先后站在了太宗皇帝的对立面,导致河北对太宗也多少有点不服不忿的。
太宗时代,河北人的这点小情绪当然无所谓。唐初的盛世,就算是后世人也不禁神驰心往,何况生在那个时代的人呢?只可惜,后面的武曌骑唐和老而不死的玄宗治世就太拉垮了,后者搞出来的‘安史之乱’又是首先在幽州闹起来的,后面的平乱更是一塌糊涂,九节度使围攻,最终在邺城惨败这种乌龙事都搞得出来。
前因加上现世报,大唐在河北的威望自然就一路跌停了,搞不好,对上河北藩镇,真得一路打过去,将河北藩镇势力彻底扫平了,才能让他们老实的回归大唐怀抱。
这些,就是没法和人商议的了,但大致的方略,倒不妨和秘书聊聊,至少让秘书知道个大概,后面也好配合啊。当然了,秘书把自己的举措往杜甫的那个方向思考,也是个不错的补充呢?
李瀍要开启的房地产时代,可不是后世社会有点走火入魔的那种,靠全民模式把地产炒起来,他是打算将长安特有的门阀们利用起来。这些门阀,是享受过大唐的两大红利期的关陇家族,特别有钱,要不后面的黄巢也不会见到他们就两眼发红。
现在自己穿越过来了,寿命九成九是要超过原主的,不知道是不是能撑过黄巢起事的时候,反正对这些门阀八成是有着救命之恩的,那么,让他们花点钱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李瀍要搞的房地产,是针对这些门阀的,但百姓他也不会平白放过,他可以不要百姓的钱,但至少得让他们来充充人气啊。自己仁君这个人设还是的维持下去的,这就是他今天为啥问宇文恺的后人了。
这时代的技术都是家族代代相传的,最好的技术传给后代,几乎算是共识了。宇文恺的建筑手艺强,是当代公认的,只要能找到他的后人,八成就够用了。
宇文恺修宫殿、修水渠的本事,自己或许用不着,但他给杨广修的那座观风行宫的技术,可是李瀍所迫切需要的。
那座传说中的行城周长二千步,以木板为主体,用布蒙上,再画上彩画,行城上观台、望敌楼全都齐备。突厥等族人惊叹,认为是神力,每每望见御营,十里之外就跪伏叩头,没人敢骑马。
有这技术,建个四五层的公寓楼应该没啥问题吧?
遐想着古人的建筑手段,李瀍琢磨着,对古人的技术嗟叹不已,但朝堂上没人知道宇文恺的后人在哪儿,找不到也没办法。
好在李德裕给另找了个名人祖先,似乎也不错,喻皓也是建筑业的名人了,资料里说,他是个理论结合实际的高手,成名作是开封的佛寺、宝塔,据说他留下了阐释木塔稳定结构的书籍,也算是个高手了。
自己的目标只是建造四五层的木楼而已,这位名人的祖先,应该能胜任吧?
“义山,你去联系白乐天,让他以杜子美的诗句为题,做几期专题,为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先预预热。”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