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汉土尽蛮夷

王凝之是被清晨的虫鸣鸟叫吵醒的。住在山中,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郎君醒了?”

怎么又是这句话?

王凝之揉揉眼睛,坐起身来,定睛看去,阿蘅此时正披着纱衣,坐在镜前梳妆。

“哈~”

王凝之伸了个懒腰,翻身下床,缓步走到阿蘅身后,扶着其双肩,欣赏着铜镜中那张多了几分妩媚的清丽容颜。

“起这般早作甚?你今日应该多休息。”

阿蘅俏脸微红,轻声回道:

“阿蘅又不是什么千金小姐,用不了那么讲究的。”

“还是要多休息的。”王凝之的语气带着几分坚决。“今日也没什么事,你且歇上一天,今日就让阿山跟着我吧。”

阿山是王凝之宅院中的仆役,也是跟着王凝之多年的老人了。

“是。”阿蘅低头应声,心中泛起几丝甜蜜。

郎君以前可不会这般贴心,看样子自己筹划那么多还是有用的嘛。

若是自己这肚子再争气一点,等郎君成婚后,自己做个妾室,应该还是不难的。

阿蘅能在王氏庄园中当上一等婢女,自认不是什么糊涂蛋。

郗璿给各个婢女安排的退路再好,又怎么比得上在琅琊王氏的日子?

吃穿不愁,每个月还能领不少月钱,而且主人对下人态度也是极好的。

外界甚至有传言,宁为王氏婢,不做县令妻。

比起被送给某个陌生人做妾,阿蘅更想在王凝之身边跟一辈子。

王凝之并不知道阿蘅心中的复杂思绪,依旧如同原身往常那般,穿衣洗漱。

用过早膳之后,外面突然来了一个仆役。

“二郎君,郎主叫您过去。”

王凝之放下漱口用的清茶,问道:

“父亲可有说叫我去做什么?”

“回二郎君的话,郎主只是让小的叫您,并未有多余吩咐。”

大清早的,王羲之叫自己干嘛?

王凝之带着疑惑,跟着那仆役出门去了。

……

……

兰亭别业,王羲之书房。

王羲之正伏在桌案旁,仔仔细细端详着自己昨日写的那篇《兰亭集序》。

仔细看过一遍过后,王羲之饮下一杯温酒,深呼吸几口,开始提笔书写。

但是刚写了两个字,王羲之便停笔不动了。

就这么顿了许久之后,王羲之叹了一口气,将笔放下,瘫坐回座椅之中。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突然被敲响了。

“进。”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王凝之此时脸上春风得意,大跨步走进了王羲之书房,拱手一礼。

“孩儿给父亲请安了。”

王羲之见是王凝之来了,稍稍坐正。

“凝之来了啊,自己坐吧。”

王凝之找了位置坐下,笑着问道:

“这大清早的,父亲何故长于短叹啊?”

王羲之见自己这好大儿将自己刚刚的叹气都听了去,也不隐瞒,苦笑道:

“还不是昨日那篇序文写的太好,为父发现,今日无论如何,我竟然都是写不出原本的精妙了。”

王凝之早早便听说过王羲之复写《兰亭集序》的故事,没想到竟然确有其事,心中不免惊奇。

他笑着宽慰道:

“父亲昨日,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此五合也。寻常人想得一合都难,父亲五合齐备,竟然还不知足吗?”

“哈哈哈。”王羲之听了王凝之的话,心情豁然舒畅,“凝之这‘五合’之说,倒是新奇。不过你所言确有道理,我之书法,本就讲究自然,今日刻意为之,反倒是落了下乘。这写不出,也是自然。”

闲聊过后,王凝之也问起了正事。

“不知父亲召孩儿前来,是有何事?”

王羲之从旁边的桌案中抽出三张信纸,让身旁书童递给王凝之。

“凝之自己看吧。”

王凝之接过信纸,一张张翻阅起来,这越看,脸色越是怪异。

这信纸上写的也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三个士族分别来信,想要与琅琊王氏联姻。

而且其中指名道姓的写了,他们要王凝之娶他们家女郎。

这三家分别是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袁氏。

颍川庾氏和龙亢桓氏自不必多说,这陈郡袁氏那也是一等一的大士族,其势力丝毫不输郗璿所在的高平郗氏。

王凝之放下手中信纸,感叹道:

“没想到仅仅一天,我竟然也成了一块香饽饽了。”

难怪人家李白喝酒不用花钱呐,在古代写的一手好文章,原来这么有用啊!

王羲之也打趣道:

“这还不止,昨日有不少宾客,都偷偷向为父打听你喜欢什么女子呐?”

所以你就背着我偷偷把阿蘅叫去了?你不知道昨天把人家姑娘吓得,把我折腾的有多惨。

王凝之心中吐槽,嘴上却是说道:

“所以父亲今日叫我过来,就是为了这些事?”

王羲之点了点头。

“凝之你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这三家的士族女郎中你可有中意的?为父亲自替你去说媒。”

王凝之却摇了摇头。

“父亲,孩儿现在还不想娶妻。”

王羲之眉头一皱。

“为何?”

因为我才穿越来两天,而且昨晚才睡了一个姑娘。

王凝之心中俏皮话不断,面上却做出一副严肃姿态,正色道: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父亲,孩儿既然得了仙缘,自然不能像往日那般浑噩度日了。如今山河破碎,中原沦陷,孩儿想入朝为官,建功立业,而不是将日月都蹉跎在儿女情长之上。”

王羲之听了这一段话,脸上的神色异常复杂。

“你想做官?”

“是。”

“你做官是想北伐?”

“是。”

“你可知为父对北伐是何态度?”

“父亲前些日子写于殷侯的书信中说的清楚,您觉得北伐是‘功未可立,遗患无穷’。”

王羲之桌子一拍,怒喝道:

“你既然清楚,为何还要执迷不悟?”

王凝之赶忙站起身,长揖一礼。

“可是父亲,北伐一事是天下人心所向。”

王羲之怒更胜,一手指着王凝之:

“你想建功立业,但却不知擅动刀兵,受苦的只会是百姓。如今朝廷为北伐一事,屡次征税,如今江左已经是户口凋敝,百役并兴,征求无已。”

“江左的百姓是百姓,中原的百姓,也是百姓啊。”

说到这里,王凝之想起了自己前世看过那些充斥着血腥与黑暗的历史,几乎是声泪俱下。

“自永嘉之乱始,匈奴,羯,羌族相继肆虐中原,胡人以杀我晋人为乐,食人之事屡见不鲜。如今氐人占据关中,慕容鲜卑进驻中原,若再不北伐,我汉土将尽蛮夷!”

王凝之说的真切,王羲之也是心有戚戚。

作为当年衣冠南渡的一员,王羲之又何尝不想收复山河,回归故土?

但是本朝的北伐一事,确实是让他失望太多次了。

王羲之长叹一口气,语重心长道:

“你可知现在北伐就是一个烂摊子。当年英雄豪杰如祖逖,都惨死在北伐途中,如今兵强马壮如桓温,也只能困于武昌而不得,你又如何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