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日)布留川正博
- 12字
- 2025-04-24 19:38:24
第一章
近代世界与奴隶贸易
一、奴隶制度的世界史意义——艾里克·威廉斯之问
《资本主义与奴隶制》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生活的时代便是所谓的重商主义时代。鲁滨孙不满足于自己中产阶级的地位,希望跻身更高的阶层而出海闯荡。可以说,他的行为体现出了该时代的精神。鲁滨孙虽说在深海孤岛生活了20余年,但后来又返回了英国,并且赚取了5000英镑以上的现金以及获得超过1000英镑的年收入,还结了婚,达成了最初的目标。他不断积累航海及经商经验,虽然一路历经了各种苦难,但在巴西扩大了自己的农场,成功种植烟草并收获了财富。
鲁滨孙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出海乃至到海外获取财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大西洋奴隶贸易是创造财富极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18世纪的英国商人马拉奇·波斯特斯华特(Malachy Postlethwayt)曾表示:如启动所有装置的核心发条一般。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鲁滨孙自身虽然失败了,但他认识到了奴隶贸易的可能性。
奴隶贸易通常具有“三角贸易”的结构。奴隶船先在欧洲各港口装上用以交易的各种商品,再开往非洲(第一条边)。船主们在非洲的贸易据点出售商品用以购买奴隶,并将其关押到船舱内,然后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横渡大西洋,登上包括加勒比群岛在内的南北美洲各地(第二条边)。在这里,他们用奴隶交换砂糖、咖啡、棉花等殖民地的物产,最后返回欧洲的母国贩卖(第三条边)。
注意到三角贸易的重要性,一语道破那会带来巨额利润的正是艾里克·威廉斯。他在专著《资本主义与奴隶制》(1944年)中写道:三角贸易对英国的产业发展有一石三鸟之效,不仅可以为英国商品提供销售市场,还可以生产英国人所需要的物品,以及为工业革命所需资本积累提供主要资金来源。他强调,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威廉斯的经历。他1911年出生在加勒比群岛的特立尼达岛,父亲是一名邮局工作人员。威廉斯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从特立尼达岛的女王皇家学院毕业后,获得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38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从1939年开始,威廉斯十多年间一直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执教。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教育者,同时也是一名政治家。为了使祖国特立尼达独立,摆脱英国殖民者,他创立了“人民民族运动党”(PNM)并出任首任领袖。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时,他成为首任总理。
威廉斯理论
《资本主义与奴隶制》中有威廉斯著名的历史洞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18世纪的商业资本主义是以奴隶制度和垄断为主要手段积累起欧洲财富的。这虽然促进了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形成,但破坏商业资本主义、奴隶贸易及其商业模式的敌对力量也正是19世纪的工业资本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它明确体现出垄断和奴隶制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所谓垄断,一言以蔽之,即母国独占其殖民地,并凭借奴隶制度从社会最底层支配该殖民地的经济。
从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理解来看,一直以来,奴隶制度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一种支配式劳动形态,近代奴隶制度不过是其残留,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是水火不容的。然而,威廉斯却认为奴隶制度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石。
顺带一提,继威廉斯之后20余年,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提出了“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以获取利润为动机而组织的生产、交换、消费体系,是最原始的“世界经济”。
该世界经济由中心、半边缘、边缘三级构造组成,位于中心、占支配地位的劳动管理模式为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半边缘地区的管理模式为半强制劳动(以佃农劳动为代表),边缘地区管理模式为强制劳动(以奴隶劳动为代表)。三级组成一个整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作机制。财富或经济剩余是从边缘向半边缘、进而向中心移动,因此该构造的中心是富裕的,越往边缘越贫穷。
综上所述,“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也赋予了奴隶制度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威廉斯可谓“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先驱。
威廉斯的《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初版发行时,虽说有两三篇书评介绍,但几乎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不过,以美国的民权运动以及由1960年左右“黑人权力运动”爆发引起的非洲各国独立运动为契机,威廉斯提出的奴隶制度与奴隶贸易的重要性在历史研究者中开始受到关注,虽然并非完全被认可,但成为奴隶制度与奴隶贸易研究者入门必读的重要参考文献。
威廉斯的观点以“威廉斯理论”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以奴隶制度(以及奴隶贸易)为基础的资本积累,是工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得以产生的源泉。
第二,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奴隶制度被废除。
首先,关于第一部分我们再详细探讨一下。威廉斯认为,18世纪后半期,英国最大的奴隶贸易港——利物浦港所积累的资本都投向了位于海港东边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工业。通过奴隶贸易或三角贸易获取的巨额利润又投资在周边腹地的棉纺织工业,成为引发工业革命的导火索。
然而,此处产生了两点争论,一是奴隶贸易或三角贸易真的能够获取如此巨额的利润吗?二是获得的利润实际上全部投资在棉纺织工业了吗?
威廉斯认为,利物浦港三角贸易的利润率达到100%的情况并不稀奇。但英国的历史学家安斯蒂(R.Anstey)等人却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三角贸易的利润最多不到10%,利润率100%只有在非常顺利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奴隶贸易原本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本无法达到威廉斯所认为的那种利润水平。这便是所谓的“奴隶贸易利润之争”。后来,伊尼科利(J. E. Inikori)等人又对低利润的观点提出疑问,至今仍无定论。
另一点,关于奴隶贸易所获取的利润是否全部投资在棉纺织工业领域的争论,无论是在《资本主义与奴隶制》中,还是在后来的相关研究中都没有实质性的证明。期待日后的研究可以有所突破。
其次,关于第二部分,是针对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奴隶制经济制度开始衰退产生的争论。也就是说,在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过程中,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英属西印度群岛(牙买加及巴巴多斯等地)经济开始衰退,其在大英帝国经济体系内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印度地区取而代之,重要性开始逐渐攀升。

对此,西摩·德里谢尔(S. Drescher)列举出具体经济指标,证明1810年以前西印度群岛在大英帝国国内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如表1所示,在英国的贸易总额中,英属西印度群岛的份额占有率于1780年左右达到峰值,虽然之后稍有下降,但到世纪转换期时又重回巅峰,直到1820年左右才开始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德里谢尔认为,与其说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经济衰退导致奴隶贸易的废止,倒不如说是由于该时期废止了奴隶贸易,西印度群岛的经济才走向衰退的。也就是说,他主张截然相反的因果关系。
进入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经济逐渐衰退,印度取而代之,在大英帝国经济体系内的重要性迅速攀升。在这一点上,威廉斯的观点(姑且不论时期的划定)被认为是正确的。
三角贸易的影响
威廉斯还注意到三角贸易给英国经济带来了两点影响。一是为英国生产的商品提供了销售市场,二是促进了三角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
英国出口商品的种类以18世纪中叶为分界线,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那之前,比较重要的是谷物、鱼类、煤炭等初级产品及毛织品。而进入18世纪后半期以后,除煤炭外,其他初级产品逐渐消失。工业产品方面,随着毛织品持续稳步增产,其他新产品也紧追其后快速兴起,其中包括金属制品、麻织品以及工业革命中的主要产品——棉织品等。棉织品是从印度进口的新工业产品,与铁、金属制品一样,都是在非洲各贸易据点用以交换奴隶的必需品。
当初,棉线及棉织品由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进口,再出口到非洲及其殖民地。作为毛织品和绢织品的替代品,棉织品在英国国内也非常受欢迎。印度产的棉织品被称为白棉布或薄纱。
然而,1700年禁止进口印度白棉布法案和1720年禁止使用印度白棉布法案等限制措施出台以后,英国国内生产的白棉布替代品产业蓬勃发展。在这一“进口替代品工业化”的过程中,兴起了织布工程和纺织工程的技术革新。不过,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艰辛的过程。直到1780年,英国才最终生产出品质上能与印度制品相媲美的棉织品,生产中心就是前文提到的曼彻斯特。
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专门将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生产的棉花原料进口至利物浦,然后在曼彻斯特生产成棉织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先后获得了欧洲大陆、美国、拉丁美洲、印度、中国等海外市场。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以1820年为分界线,转而变为从英国逆流向印度出口。从这一连串的流向来看,奴隶贸易或三角贸易给英国带来的影响可谓不啻一场革命。
另外是三角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殖民地物产中最为重要的是砂糖。英国限制其殖民地只能生产粗糖,粗糖运回英国后再精加工成精糖,借此确立了当时的分工制度。因而在伦敦、布里斯托等地,制糖业蓬勃发展。此外,建造奴隶船的造船业以及分散奴隶贸易风险的保险业也得以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业的发展。如前文所述,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最大的奴隶贸易港利物浦,在三角贸易中也发生了变化。当时出现了从事奴隶贸易的专用船舶,奴隶船从利物浦出发前往非洲各地,获取奴隶后再运往新大陆各地进行贩卖。以往在此处会装满殖民地物产,再返回母国,而这段时期的奴隶贸易在完成第一、第二条边后就结束了,怀里揣着贩卖奴隶时获得的票据,只在船里装载上压舱物(用以稳定船中心的砂、石、水等)后直接返航。
英国当地,特别是在伦敦,还出现了专门接收票据的业者(佣金代理商)。另外,砂糖等殖民地物产会装入比奴隶船更大的商船运回母国,转变为所谓的“定期往 返贸易”。票据接收业者不仅从事砂糖贸易,同时也负责部分奴隶贸易业务,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二章中再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