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自我:所有好相处的人,都没能好好地跟自己相处

- 1 -

有两组非常精彩的对话:

“你的包不好看,我一点儿都不喜欢,我的这款才好看。”

“我的东西,不用你喜欢,我喜欢就行。”


“你不愿意讨人喜欢吗?”

“我愿意用我本来的样子讨人喜欢。”


是的,不要帮着外人欺负自己,不要被别人的嘘声给唬住了,要反复提醒自己:让人失望是可以的,拒绝别人是可以的,跟别人不一样也是可以的。

最好的心态是:我活我的,你活你的。我不想为了让你满意而假装认同,我不想为了让你开心而委屈自己,我不想总是做牺牲最大的那个,我不想总是听到“对不起”,我不想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而压抑自己的感受,我不想小心翼翼地为我的每一个决定、每一种情绪跟每一个人解释。如果我们能够相互理解,那很好;如果不能,那更好。

一个人要想在人间活得自在,首先是“把自己当回事”,其次是“不期待别人把自己当回事”。


事实上,如果你年轻时,嘴馋了就吃,心累了就歇,看到喜欢的就买,不想面对的就躲,遇到心上人就奋不顾身,遇到讨厌鬼就不给面子,时时刻刻都知道照顾好自己的感受,那么等你老了,蓦然回首,就会发现自己度过了无怨无悔的一生。

- 2 -

有一句话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学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

这句话里,有初入职场后万丈雄心碎一地的清脆,有引以为傲的“读书人”身份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有无法向家里人解释的“读了这么多年书,工资为什么还不如在工地搬砖”的尴尬,有无法跟自己解释“再怎么说也是上过大学的人,怎么能做这种事”的迷茫。

因为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所以你自认为高人一等。所以,你厌恶体力劳动的脏乱与疲倦,厌恶人际交往的虚伪与客套,厌恶爱财之人的小聪明和斤斤计较,厌恶弄权之人的狡诈和口是心非,也厌恶普通人的庸俗喧嚣和不求上进……

你对世俗的“厌恶”反过来会要求你自己必须符合规范,必须遵守规则,必须慷慨大方,必须体面,必须优秀……

结果是,你被框在“乖巧、懂事、好人”一类的评价里骑虎难下,所谓的“好学生”“乖孩子”“好人”“名校”“高才生”成了你一生都逃不出的陷阱。


你将学生时代的“全勤荣誉”延续到工作中,请假成了难以启齿的需求。

你将“合群”延续到人际交往中,拒绝别人就像是一种耻辱。

你将“努力卷排名”延续到职场,发呆和休息就像犯错误。

学生时代,你是“别人家的孩子”,扮演的是“优等生”的角色,你擅长在题海中寻找超越同龄人的应试技巧,也懂得在生活中迎合父母和老师的期待。

但工作了,为了维持“优秀”的自我形象,你对领导绝对服从,并习惯性地用讨好他人的方式来获得认可。

童年时期,你是“孔融让梨”中的主角,无数次品尝到了被夸赞的甜头。

成年之后,那种为了“赞誉”而牺牲自己利益的活法却让你成了职场和人际交往中的软柿子。

你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听话的孩子,要听好课、做对题、别惹祸,要当好学生。可是一进社会,你发现在学校里管用的那一套生存法则,在社会上不灵了。

本以为认真工作就好了,没想到还要处理同事关系,还要面对竞争关系,还要揣摩怎么跟领导相处,怎么汇报工作,怎么争取利益,怎么表达感受。

本以为写篇稿子发出去就好了,没想到还要考虑点赞量、阅读量、转化率,以及追在一些耍赖的甲方屁股后面要稿酬。

本以为买房子交钱就好了,没想到装修的时候会被骗,房子漏水了要赔钱,物业不好要去投诉,邻居太吵要去沟通。

本以为找个人结婚过日子就好了,没想到养家糊口那么麻烦,处理亲密关系那么困难,维护家庭关系那么复杂。


“好学生”是别人给你戴的高帽子,戴好了,你会严于律己,会屡创佳绩。但戴不好,它就成了枷锁,成了你下不来的“高台”。

在玩乐上,你总是抱着一种“不够出色就不配享受”的罪恶感,因为你从小就认为,穿漂亮的衣服、精心打扮、好好玩一次、好好吃一顿的前提是名列前茅,是榜上有名。

在表达喜好上,你难以面对真实的自己,换头像会瞻前顾后,发朋友圈会犹豫不决,甚至就连填写个人爱好也会反复掂量。


唉,被赞美拼凑出来的自我太易碎了。


结果是,你做不了自己,也做不成别人。以前是讨好型人格,后来变成了一边讨好,一边在心里喊“你凭什么”的拧巴人格。

- 3 -

突然想到了一个姑娘给我发的私信:“老杨啊,我感觉我有病。我从小就是好孩子,特别乖,作业从来不用催,考试也从来不用父母担心。在学校里,我总是抢着擦黑板,抢着打扫卫生,我得过好多次‘三好学生’。现在工作了,我竟然有种在职场无法立足的感觉。我自认为是非常主动且听话的打工人,领导说往东,我绝不往西。我也从来没有违反一条规章制度,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该我做的工作我都保质保量完成了。我也自认为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同事让我帮忙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拒绝过,也从来没有跟谁起过冲突。可是,升职没有我,评选优秀员工也没有我。我什么都没做错,现实却告诉我‘全错了’。”

我回:“你是被‘好学生心态’给困住了。”


什么叫“好学生心态”?

就是认为自己只可以好,不允许糟。

如果得不到认可,如果被比下去了,如果搞砸了一次,你就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焦虑感、愧疚感,就会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之中,然后没完没了地内耗下去。

就是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

如果100个人里面有99个人给了好评,但有一个差评,你就会认为自己不好,然后自责。换个角度来看,就算别人不来卷你,你也会拼命卷自己。

就是习惯性地道歉。

比如别人的包包弄疼你了,或者你在饭菜里发现了头发,也只会很小声、很卑微、很礼貌地说“抱歉,打扰了”,局促得就像是自己犯了错误。

就是内心有很多冲突。

是“我喜欢、我想要、做那件事我会开心”与“别人不希望我那样、别人不喜欢我那么做”之间的冲突,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做,我怕别人不满意”与“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我会不开心”之间的冲突。

就是活得非常拧巴。

比如说,明明很无助,但不敢、不会,也不愿意求助;明明不想帮忙,但不能、不会,也不敢拒绝。

又比如说,别人靠一顿饭就解决了难题,你跑了好几趟也无济于事。于是你既羡慕别人轻易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又对“走后门、托关系”这种方式嗤之以鼻。

害怕失败、习惯性讨好、不会拒绝、把结果和个人价值画等号、苛求完美、逼自己必须优秀……这些是“好学生”给自己套上的心灵枷锁。

遵守所有的规则、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努力当作成功的唯一途径、把他人的期望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这些是外界给“好学生”贴的标签。


结果是,你活成了最让人省心、最容易相处的样子,但代价是,你牺牲了你的快乐、自由、个性和原则。

你一点点地下调底线,你一次次地背叛自己,你太能忍且安静,让周围的人忘了你正在承受痛苦。


唉,所有好相处的人,都没能好好地跟自己相处。

被“好学生心态”困住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牺牲自己。

比如说,已经很晚了,想让室友熄灯睡觉,但又觉得亮一点也能睡着,只是晚一点点,所以,算了。

和朋友逛街,想试试橱窗里的那件外套,但又担心让朋友久等,反正也不是急着买,所以,算了。

开会的时候,想上厕所,但又怕打断领导的讲话,幸亏还能憋得住,所以,算了。


实际上,早点睡觉一定会更有精神,试穿了那件衣服一定会更满足,及时去上厕所一定会更舒服,但你选择“算了”,因为你希望自己是最让人“省心”的样子,所以宁可牺牲自己的健康、舒适和快乐,尽管没有人要求你必须这么做。


残酷的现实是:当你快乐时,你大概率是善良的;但是当你善良时,未必快乐。

那么你呢?应对人际关系觉得很心累,但又觉得不能断掉关系。总是关注别人的反应是什么,总是想着“怎样能让别人满意”。不想做老好人,却又不敢反抗。极其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又非常畏惧负面评价;总想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但又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会因为玩了一整个周末没有学习而觉得自己虚度了光阴,就算是生病请假也会有负罪感,上课时间离开教室上厕所也会战战兢兢。严格地遵守规则,但从不研究规则。不论是8岁、18岁,还是28岁、38岁,甚至是88岁,脑子里始终都紧绷着一根弦,就像一直在念高三。


结果是,你活得就像一个长期被囚禁在象牙塔的囚犯,突然被放了出来,你用象牙塔里的思维继续把现实生活当试卷,可不管你怎么刷题,再也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答案”“怎样才能拿高分”“做错了怎么办”,你再也没办法拿着扣了分的卷子去找老师理论:“这道题您给我改错了,不是这样的。”


做人挺难的,太柔了容易被压榨,太刚了容易被折断,太雅了不被赏识,太俗了又不忍直视。这就意味着,我们终其一生的任务就是:摆脱别人的期待,活成真正的自己。

- 4 -

那么,被“好学生心态”困住的人该如何自救呢?这里有9个亲测有效的建议:


1.如果怕犯错,不妨犯一次试试看。

害怕搞砸,就搞砸一次;害怕迟到,就迟到一次;不敢请假,就请一次。

然后你就会发现:搞砸一次,生活不会崩盘;迟到一次,公司不会倒闭;请假一次,世界不会毁灭。

如果别人犯的错在你看来都“问题不大”,那么你犯的错在别人眼里同样如此。


2.如果慷慨大度让你不爽,不妨“自私”一点儿。

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分享、要助人。但我希望你记住:分享是把自己多余的分给别人,而不是把自己本就不够的拱手送人。

很多人从小就有一种误解:我对别人好点儿,别人就会对我好点儿。

但我想强调一句“废话”:你对别人好点儿,只会让别人好点儿。你对自己好点儿,自己才会好点儿。


3.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被人评价、被人挑选的位置上。

追求夸奖,避免出错,害怕指责……这些心态背后的本质都是:你把自己放在一个等待被挑选、被夸奖、被认可的位置上,你把评判自身价值的权利全都交到别人手上了。

所以要换一个心态,不是“满足别人,才是好的、对的”,也不是“别人觉得好,才是好的、对的”,而是“我觉得好,它就是好的、对的”。


所以,少听建议,多听自己。所谓的“要听话”,是听自己的话。

4.别端着,尽量以真面目示人。

很多人喜欢“端着”,因为学历高、品位高、观点独特、能力强、有趣味、会赚钱,但问题是,“端着”的风险极大,它意味着你的人生不能出错,不能变老变丑,不能失败丢脸,不能比别人差,不能有明显的槽点,否则,你内心的小人儿就会跳出来嘲笑自己:“大家快来看看这个一无是处的可怜虫!”

世上最难卸的妆是“伪装”,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让灵魂素面朝天。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而不是胡诌;不同意就说“不行”,而不是“那好吧”;不愿意就说“不想”,而不是“没问题”。


5.太敏感的人要尽量少反省。

首先,你又不会改;其次,你又改不了;再次,不改又没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就算真的犯了错,也不过是这个月多花了一些钱,那个东西买贵了,对亲爱的某某乱发了脾气,话说得难听了一些,在某个场合丢了一下脸,没关系的。


6.不要想着用贵重的物品来证明什么。

“好学生心态”的一大特点是自带优越感,尽管毕业之后的生活不再有分数的排行榜,但有些人依然热衷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榜单,并渴望“榜上有名”。比如谁挣得多,谁的房子大,谁的车子好,谁的工作更体面,谁用的包包更高档,谁的饰品更贵重……

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驾驭得了,你的穿戴再普通也能给人低调优雅的感觉,但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再贵的外物也撑不起来。


所以,不要关心别人吃了什么、在做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去哪玩了,要把精力放在“晚上我要吃什么,今天我要做什么,出门我要穿什么,忙完了我要去哪儿玩”。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聊的比较上,要用一只刚刚诞生不久的动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有瀑布、海洋、星空、雪山的美丽星球,在这种视角下,你的生活就没有“必须活成这样,应该得到什么”,只有许许多多的“想成为什么,就可以成为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7.没必要维持“对你没用,还让你不爽”的关系。

不要取悦谁,不要委屈自己,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表演,也不要迎合别人的表演,不要在消极的情绪里自我拉扯,也不要在妄想中自我沉醉,更不要与自己处处为敌。

都是打过狂犬疫苗的人,怕什么?


8.不要什么题都想解。

老板大发雷霆,朋友发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朋友圈,恋人跟死党闹掰了,亲戚点评了你的工资……这是他们的课题,不要全都背在自己身上,不要什么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扯,不要总是分析“我为什么做不好”,不要总是猜测“是不是因为我”。

在意谁的看法,就会受谁的钳制。

换个角度来说,想要知道谁在控制你的生活,就看你总是在怪谁。


9.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

所谓的“相信自己”,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没有谁比我更懂,没有谁比我更行,而是相信自己的品位不差,相信自己的能力还行,相信自己的国籍、肤色、口音、身高、体重不是问题,相信自己的婚恋观很正常,相信自己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无论与大多数人是否一致;相信自己对生活的反抗是值得的,哪怕挥出的拳头砸向了空气。

基于这份相信,你将自己全权托付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爱自己心仪的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请努力争取,活成你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