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低碳技术:“双碳”目标的科技支撑
- 张士汉 温全 洪竞科 张巧显 乔晗 梁鹏 王峣鹏
- 1401字
- 2025-05-19 16:04:33
1.2.2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特征
总体来看,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仍然是世界最大的,但是我国的碳排放增长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22—2023)》显示,2022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碳排放在行业上存在重大差异,目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于发电与供热、制造与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此外,我国的碳排放在物理空间上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
1. 碳排放总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CEADs)有效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碳排放量累计110亿t,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位列全球之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测算,我国单位GDP的能耗约99 J/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7倍,单位GDP碳排放0.69 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7倍,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 碳排放增速不断下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的碳排放增速逐渐得到控制。2022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下降0.8%,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3年累计下降50.8%,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十四五”期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双碳”总体规划的实施,我国碳排放量增速有望持续放缓。
3. 高耗能行业是我国的主要碳源
发电与供热、制造与建筑、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三大主要碳源。根据IEA的统计,发电与供热、制造与建筑、交通运输三大领域占据了我国89%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发电与供热占51%、制造与建筑占28%、交通运输占10%。从细分行业看,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产、运输仓储与化工是我国碳排放的前五大行业。具体来看,电力行业占碳排放的44.4%,位居第一;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占18.0%,位居第二;非金属矿产和运输仓储行业分别占12.5%与7.8%,分居三四位;化工行业占2.6%,位列第五,这五大行业合计碳排放约占总排放的85.3%。
4. 碳排放区域和省份分布不均衡
从各地的碳排放增长速度来看,1997—2021年间我国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均快速增长,其中复合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区域为西北地区(8.1%),其次是华北地区(7.4%),最低的区域为东北地区(3.4%)。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来看,1997—2021年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碳排放总量也都快速增长,其中复合年均增长率最高的为宁夏(10.71%),其次为内蒙古(9.9%);复合年均增长率最低的为云南(2.02%),由于资源开采速度及经济活动增速相对不足,其碳排放量增速相对较慢。
从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比较来看,华北、华东、西北为最大的碳排放量来源地,2021年碳排放量合计占比超过60%。
5. 三次产业之间的碳排放占比差异较大
2000—2020年间三次产业均呈现稳步增长的特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分别由2000年的0.46亿t、30.23亿t、5.23亿t增长到2020年的1.28亿t、88.91亿t、15.02亿t,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5.5%及5.4%。在三次产业中,由于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排放能力不高,因此第二产业长期占据排放主流,2000—2020年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长期维持在85%左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仅占1%和14%左右。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必将进一步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