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

1.3.1 “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示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推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2021年,“双碳”目标作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先后被写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彰显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雄心。

“双碳”目标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我国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之后制定的拯救地球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方案。

1. 国际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工业浪潮,人类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使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造成温室气体在这几十年中大量产生。与此同时,全球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飞速增长,全球变暖问题逐渐显露出来。2021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的3个最热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已经比工业化之前高出约

1.2 ℃,温室气体浓度仍在逐渐上升,给世界经济、农业生产等带来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低海拔地区的安全,各国沿海地区也受到影响,所以减少碳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成为新世纪各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气候变暖问题对全球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极大促进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和重大行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8年10月发布的报告认为,为了避免极端危害,世界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 ℃以内。只有全球都在21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这对我国制定“双碳”目标有极大的影响。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秘书处2019年9月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60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甚至更早实现零碳排放。2020年,欧盟带头宣布绝对减排目标:203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至少减少55%,到2050年,欧洲将成为世界第一个“碳中和”的大陆。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等部分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治承诺如表1-8所示。

表1-8 部分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治承诺

这样一来,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占全球GDP的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将开始实现碳中和。

最后,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背景也促进了我国“双碳”目标的制定。在《巴黎协定》提出之后,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一部分国家提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措施,试图通过资金获得更多的碳排放额,或者通过出售本国多余的碳排放额来获取利益。毫无疑问,如果碳排放权在国际社会成为主流被认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受到极大侵犯。这是因为在碳排放权分配的时候,发达国家获得了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配额,同时又可以通过资本从其他贫穷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就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寄托在发达国家上,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发展,而发达国家则利用买来的碳排放权,进行更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如此看来,碳排放权就成为各国参与再生产的资本,而一旦赋予碳排放权资本的属性,那么碳排放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会不断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避免在碳排放上受制于人。如果我国接受了碳排放权配额和交易,那么未来我国发展势必受到极大限制。

2. 国内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使我国传统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处于高位,严重影响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影响提升人民福祉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但同时解决国内碳排放问题也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机遇。

2022年,我国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8.87%,对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生产活动快速扩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上升的趋势。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约95%来源于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根据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2016—2020年发布的《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和石油占比约为80%,二者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IEA的数据,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从2005年的54.07亿t增长到2019年的98.09亿 t,增长将近一倍。虽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较高,但也在控制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2005—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速约为8%,2011—2015年下降至3%,2016—2019年进一步下降至约1.9%。另一方面,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根据IEA公布的数据进行测算,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从2005年的2.9 t/万元逐步下降到2019年的1 t /万元,降幅约66%。这些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清洁化趋势。2005—2019年,煤炭消费量比重从72.4%下降至57.7%,共下降14.7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则从2.4%提高到8.1%;清洁能源(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量从7.4%提高到15.3%,合计占比提高13.6%。

“双碳”目标是人民的心之所向,且我国具有实行“双碳”目标的能力和基础。进入新时代后,我国人民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已经从以往对“物质文化”的渴望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中就包含着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众所周知,碳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从而造成世界上大多数的环境问题。因此,实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能够对环境问题起到改善作用,从而真正使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得到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由此体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此同时,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在政策层面为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做了准备。因此,我国这些年的发展、探索、努力都为实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具备完成“双碳”目标的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加快生态治理和国土绿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高排放行业结构性失衡、制造业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家需要持续推进低碳化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生态效率等工作来减少碳排放量。努力实现碳排放减少的目标是我国经济实现结构性变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我国今后近半个世纪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因此我国急需一项策略来解决碳排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