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笔走龙蛇,铁画银钩
- 家父和珅?我要掏空大清朝!
- 慕百峰
- 2029字
- 2025-05-17 20:44:48
翊坤宫,惇妃汪佳氏寝宫。
十公主从高处轻跃而下,轻巧巧站在了几个宫女面前。
宫女吓得面如土色:“公主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奴婢死十次都不够啊!”
十公主不以为意:“看你们害怕的,这才多高。”
生母惇妃看到,也没法责怪她。
十公主太得宠,之前相当长时间还被容妃(也就是传闻中的香妃)养在其宫中,视如己出,更别提乾隆对她的态度。
有时乾隆生了气,只要把十公主抱过去,乾隆的气就消了。
十公主的活泼属于天性,而且擅长骑射,让乾隆觉得她很像自己,更喜欢了。
惇妃汪佳氏也母凭女贵,在乾隆晚年非常得宠。
惇妃出身汉军正白旗,是汉人,因此十公主也是满汉混血。
所谓满汉不通婚,并不包括汉军八旗。
早期的八旗本身就挺乱,并不是完全按照民族划分。最初的八旗不可止女真人,还有汉族的、俄罗斯的、朝鲜的、西域的。
后来才慢慢建立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当然了,这其中汉军八旗地位是最低的。
到了乾隆年间,汉军八旗基本都被裁撤了,留下的基本都是权贵世家。
乾隆缓慢挪步走进了翊坤宫。
太监提高音调喊了一声:“皇上驾到!”
惇妃赶忙带着十公主跪迎。
乾隆眯着眼睛笑道:“起来吧。”
他来到正厅坐下,桌上摆着差人送来的两幅字。
“小格儿,这两幅你觉得哪个好?”
十公主眼珠子一转:“汗阿玛,这不都是您写的?”
“是我写的。我是说,这两首诗你觉得哪首好?”
“我……”十公主顿了顿,“我觉得那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特别有格调。但要说喜欢,两首都喜欢。”
乾隆哈哈大笑:“你个机灵鬼!告诉你吧,这首你喜欢的,是十额驸所写。”
“十额驸……”
十公主一愣。
这个名字从她五岁起,就经常出现,可十年过去了,却一面也没有见过,只知道是重臣和珅的公子,与自己同龄。
“十额驸自己写的?”
“那当然,”乾隆端起这幅诗作,“翰林院戴掌院就是因为看到这首诗,才决定收十额驸为弟子,不然以他的脾气,怎么会同意。”
十公主并不清楚那些朝堂上的权力争斗,只是少女闺中,难免不会对未来的郎君各种猜测幻想。
如今听说十额驸竟然有这么好的才学,心中肯定是高兴的。
乾隆继续说:“除了这首诗,十额驸还说了一段话,令戴掌院认为他在词上的造诣也不低。”
乾隆随即念咏出了那段“三境界”。
十公主惊愕道:“这些诗臣女都听过,但没想到还能这样组合。”
清朝公主不能去尚书房与皇子们一起读书,但她们有“宫塾”,最少能够熟悉各种经史子集。
“十额驸书读得很好啊!”乾隆夸赞了一句。
乾隆平日里很少如此夸年轻一辈的皇子皇孙,能得这一句,说明他的确认可了丰绅殷德的诗才。
十公主想问啥,但问不出口,话到嘴边成了:“汗阿玛,你什么时候带我去圆明园?我想骑马射箭。”
乾隆道:“怎么都得开了春,朕还要带你打火枪。”
十公主拍手道:“太好了!”
乾隆眼含笑意,越看十公主越像自己年轻之时。如果是个男孩,自己真的会立她为储。
——
和府。
丰绅殷德刚才检查了检查系统,这次刷出了一个新的奖励:
【铁画银钩,笔走龙蛇:随时间流逝,大幅提升书法水平】
这个系统还挺考虑合理性,没有一次性奖励到头。
丰绅殷德抬起手,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异世界中笔走龙蛇般练习了多年书法,那种肌肉记忆清晰可知。
他忍不住摊开一张宣纸,用两枚黑漆螺钿工艺的高档镇纸压住,提起毛笔,沾满墨水,挥毫而就: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
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
为谁粉碎到虚空。”
这是晚清时期陈曾寿的名诗。
此时丰绅殷德写出的字,已经颇得几分董其昌之意,潇洒俊秀。
而咱和中堂也写完了给热河总管的信,来到丰绅殷德的书房。
他很快就注意到丰绅殷德写的这幅书法作品+词作。
“德儿啊,你真是开了窍!”
和珅啧啧称奇,“单就这手字,纪晓岚就绝不敢说不好!即便拿给刘墉,他知道出自一个十五六岁少年之手,恐怕也得自愧弗如。”
和大人这话难免主观了一点,但系统加持下,丰绅殷德的书法确实猛然提了好几个层次,绝不是十五六岁能写出来的。
刘墉号称清朝书法四大家,但他十五六岁估计也写不到这水平。
毕竟人再强,也不能和系统对抗。
丰绅殷德道:“幸亏没有烧迷糊。”
“还有这首词作!真是妙啊!”和珅惊叹道,“而且巧了,今儿个万岁爷刚刚做了一首《古希》,还要让纪晓岚写上一首,依我看,短时间他绝写不出这么好的词作。”
和大人越发为自己的宝贝儿子自豪。
“纪大人是大才子,我要学习的时间还很多。”丰绅殷德道。
“你能这么说,阿玛更高兴了。”和珅由衷道。
和珅也是个文化人,虽然没考上科举,但也不至于说没有学问。他当年能够以侍卫的身份平步青云,就是因为侍候在乾隆轿子旁时,说出了乾隆一时想不起的一段《论语》,然后背出了自己当时乡试的文章。
和珅更是个聪明人,他很懂得富不过三代的道理,知道培养一个好的后代是困扰很多“富一代”的究极难题,连曹操都要说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如今看到儿子才学如此,还懂得自谦,怎能不让他高兴。
我和家延续有望啊!
(清朝时期,满人虽然有“真姓”,比如和珅姓钮钴禄。但一般满人都用“假姓”,比如和珅的假姓就是“和”,平时称呼也称呼为和中堂,而不是钮钴禄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