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版公司的编辑对我说想策划一本主题为“身边的恶魔”的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定义“身边”以及“恶魔”这两个词。“身边”应当是指被害人和罪犯不仅相识,且要么在物理距离上接近,要么在情感关系上比较接近,如恋人、夫妻、亲子、朋友、邻居、同事等。而“恶魔”,应当是指那些罪行较重且呈现主观恶意的罪犯,他们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人格障碍和道德缺陷,且只要有机会,就会对不同的人施加伤害。基于这个标准,我们选出了本书中的十三个典型案例。
前阵子有记者采访我,问了我一个问题:“是不是这些年,被害人遭身边人杀害的情况比过去更多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可知:随着各种侦破手段的进步和社会秩序的加强,中国的谋杀率整体是在逐年下降的。从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出于各种原因,陌生人作案的占比有所下降,但身边人作案的占比确实增加了。再加上一些犯罪动机具备故事性的案件成为网络热点,民众便产生了这类罪案增加的感觉。
那么,全世界每年发生在熟人之间的谋杀案比例到底是多少,陌生人随机作案的比例又是多少呢?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每年都会公布详细数据[1],我们便以他们的数据作为参考来分析一下。2019年,美国共有13927人因遭谋杀而死亡,其中6808名被害人与凶手的关系没有被查明(原因可能是凶手已死亡、案件至今未告破等)。在剩下的与凶手关系明确的7119名被害人中,遭陌生人杀害的共有1372人,约占这类被害人总数的19.3%。也就是说,在已查明被害人与凶手关系的案件中,绝大部分被害人与凶手相识。
再看看具体的数字:遭配偶杀害的共有567人,其中,女性被害人有482名,男性被害人有85名;遭子女杀害的共有344人,其中,男性被害人有178名,女性被害人有166名;遭父母杀害的共有430人,其中,男性被害人有259名,女性被害人有171名;遭手足杀害的共有142人,其中,男性被害人有115名,女性被害人有27名;遭其他家庭成员杀害的被害人有327名。总体而言,遭家庭成员杀害的被害人共有1810名,在遭谋杀而死亡的被害人总数中约占13%。
除家庭成员外,更多被害人是遭其他相识者杀害。按数量排序,遭泛泛之交(认识但不熟的人)杀害的有2778人;遭恋人杀害的共有692人,其中,女性被害人有505名,男性被害人有187名;遭朋友杀害的共有345人;遭邻居杀害的有100人;遭雇主杀害的有9人;遭雇员杀害的有13人。也就是说,总共有28.3%的被害人遭其他相识者杀害,这些被害人和遭家庭成员杀害的人加起来,共占比41.3%。
而数据统计公司公布的2022年数据与上述数据很相近。9756名被害人与凶手的关系尚未被查明。在9440名与凶手关系明确的被害人中,遭泛泛之交杀害的人是最多的,有3560人;第二多的是遭陌生人杀害的,达1998人;第三多的是遭恋人杀害的女性,有601名;第四多的是遭朋友杀害的,有560人;第五多的是遭配偶杀害的女性,有523名。
紧随其后,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排序,被害人的身份依次为凶手的其他家庭成员(459人)、儿子(297人)、父亲(252人)、男友(226人)、母亲(226人)、女儿(200人)、兄弟(168人)、邻居(164人)、丈夫(117人)、姐妹(62人)、雇员(14人)、雇主(13人)。
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情差异很大,但古今中外,人性往往是相通的。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获取什么信息呢?
首先,“恋爱”是一种高危关系。每年,身处恋爱关系中、遭另一半杀害的人的总数,仅次于遭泛泛之交和陌生人杀害的人的数量。而且在被害时处于恋爱关系的人中,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以2022年为例,在美国,有601名女性遭恋人杀害,与之相对应的是有226名男性遭恋人杀害。在这类谋杀案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分手后或者刚刚分手时。凶手不愿意失去被害人,怀着“我得不到你,就毁掉你”的心态,用极端的方式去毁灭被害人。
这类凶手往往平时就对恋人有极强的控制欲,关注点永远是自己的得失,并认为别人都有义务为他们的欲望做牺牲。谁不那么做,他们就会失望、暴怒,认为自己遭到了背叛和攻击,想要反击和毁灭对方。这种心态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时,会突然情绪失控把它毁坏,让谁都玩不成。
在本书中,你可以读到多起女性遭恋人谋杀的案例,一部分凶手如果侥幸逃脱,可能会在往后的亲密关系中持续作案,直到被抓获,譬如《疯狂艺术家与血腥画作》。
在恋爱关系中,也存在抱有“得不到就毁掉”心态的女性,她们也会因为恋人的离开而愤怒,从而想要毁掉恋人最珍视的东西(如事业、健康、性能力等),破坏他们未来的情感和人生之路。只是相对而言,落实行动的女性较少,实施谋杀的更少。体现在数字上,遭恋人杀害的男性的比例尚不到遭恋人杀害的女性的一半。书中也给出了一个案例,即《美女学霸的死亡派对》。
恋人们经过情感和相处方式的磨合,最终互相做出了婚姻的承诺。但是当已婚女性遇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丈夫总是有重大嫌疑。”这个说法从数据上看准确吗?
女性在婚后遭伴侣杀害的数字依然居高不下,比起婚前只是略微降低。以FBI公开的2019年数据为例,遭恋人杀害的女性有505人,遭配偶杀害的女性有482人;以数据统计公司公布的2022年的数据为例,遭恋人杀害的女性有601人,遭配偶杀害的女性有523人。严格来说,已婚女性遇害并不总是丈夫所为,但这一类别的占比还是相当高的。
在婚姻关系中,凶手的作案动机可能和婚前完全不同。除了在离婚期间的凶手常有上述“得不到就毁掉”的动机以外,还有第二种常见动机——凶手想要在摆脱伴侣的同时又在法律上独占财产、子女抚养权等,继续自己精彩的人生。我把这类动机称为“人消失,钱留下”。在本书中,你可以读到《选美皇后溺亡之谜》,这便是一起典型的杀妻案。
有意思的是,进入婚姻后,男性的处境却似乎安全许多,遭配偶杀害的男性人数只有遭恋人杀害的男性人数的一半左右,往年甚至不到一半。这很可能是因为,女性因第二种动机而作案的概率较低。
此外我还想指出的是,遭父亲或母亲杀害的男性比女性多,遭手足杀害的男性比女性多。这符合整体数据分布,即每年世界各地的谋杀案中,男性被害人和男性作案者都多于女性。男性在家庭内或社会上和其他男性卷入某些意气用事的争吵和暴力,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关于亲子关系中的谋杀,本书中也给出了几个例子,譬如《无人敢住的房子》。
朋友之间发生谋杀的一个主要动机是嫉妒。此外,谋财也是主要动机。当你兴奋地和朋友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时,并不总能收获由衷的祝贺;当你信任朋友,向朋友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时,也要小心对方的觊觎。本书中的案例——《中奖噩梦》,便展现了当一个人中彩票后,他是如何失去友谊,甚至生命的。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人口居住密度并不高的美国,每年竟然有不少人遭邻居杀害。看来任何远近不同的相处都可能带来矛盾和嫌隙。本书给出了一个例子:《高智商凶手的算计》。
我们再说说刚才提到的泛泛之交。这个类别很广,可能包含各种各样的关系,譬如校友、医患、客户等。而前面提到的“得不到就毁掉”也可能存在于泛泛之交之间,即凶手对被害人存在单方面的幻想和骚扰。由于包含的关系多,所以这也是被害人与凶手已知的关系中比例最高的一类,远远超过陌生人。正因为相识,所以凶手才会发现被害人身上的“资源”,如财富、美貌等;发现“作案机会”,如被害人独居、晚归等,从而选择对其下手。《模范医生杀人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叔本华[2]曾提出过“豪猪困境”。在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聚拢在一起取暖,但很快,它们就被对方身上的硬刺戳到,不得不互相远离。但取暖的需求让它们再度靠拢在一起,又再次因为刺痛而远离。它们被这两种痛苦反复折磨,直到最后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人类是群居动物,总是会因为物质或者情感的需求而互相靠拢。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由过去经验和知识塑造的独立个体,所以只要距离过近,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矛盾、嫌隙,严重的甚至会彼此伤害。此时,人们会本能地疏远他人,独处,舔舐自己的伤口,康复后继续寻找可以取暖的同类,更熟练地掌握靠近他人的技巧,把握合适的距离……人生周而复始,但可怕的是,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却潜伏着一些“恶魔”,随时准备着掠夺和伤害别人。
要记住,恶魔并不总是在一开始就以凶神恶煞的样貌出现,他们最初也可能看起来和善亲切,只为了让你放松警惕,以便他们靠近。他们可能成了你身边浓情蜜意的恋人、宣誓过不离不弃的配偶、无话不谈的朋友、每天打招呼的邻居、崇敬依赖的医生……在你接纳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献上自己的信任,袒露自己的脆弱后,他们便会慢慢露出獠牙……
笔者:何袜皮
注释
[1]数据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发布的“2019年美国犯罪数据”。——编者注(如无特别说明,本书注释均为编者注)
[2]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